|
青岛这场科普活动让天文美出天际 |
当“太阳黑子”遇上天文“小梵高” |
|
5月17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会。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现场,300余名市民和中小学生齐聚天文圆顶观测室,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感受天文科学的魅力。
活动现场,孙立南在讲解
站在百年历史的观测室内,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台长孙立南高声向一批批参观者介绍:"1925年,高平子先生在这里绘制了中国主权下的第一张太阳手绘黑子图,开创了我国现代太阳黑子研究的先河。"她指着墙上的历史照片说:"今天我们延续这一科学传统,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历程。
活动现场
公众们听得入迷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首先播放了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宣传片,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航天探测、天文观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随后,通过专业天文望远镜的实时投影,参与者们清晰地观察到太阳光球层上的黑子活动。
孙立南(中)在用铅笔讲解
活动现场,“小科技迷”听得津津有味
活动现场,孩子们看的投入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在讲解
"原来太阳表面是这样的!"现场,青岛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郭子兴看着眼前的一系列观测操作,兴奋地表示,"高平子爷爷当年用三个月才画完一张黑子图,我们现在用投影仪10秒就能看清细节。这些黑子看起来像小芝麻,没想到实际比地球还大。"
郭子兴(中)与“小科技迷”为活动“代言”
活动现场,孩子在临摹
在手绘环节,孩子们支起画板,认真临摹望远镜投影中的太阳黑子。许多同学专注地观察后,将黑子连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我想用这种方式纪念高平子爷爷,也表达对星空的向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每个小画家都各展创意,化身“小梵高”,有的将黑子组成蝴蝶图案,有的绘成世界名画《星空》的样式,现场洋溢着浓厚的科学艺术氛围。
现场,孩子们在画太阳黑子
"这种沉浸式的科普方式很吸引人。"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家长表示,"既了解了历史,又学到了知识。"
孙立南对《中国科学报》表示:"科普工作就是要这样薪火相传。从高平子先生到今天的孩子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张张黑子图,更是科学精神的延续。"
现场,孩子们在画太阳黑子
观象台院内,30块展板组成的科普长廊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百年历史展区详细介绍了青岛观象台从1924年建台至今的发展历程;3D星空展区则通过立体图像展示了四季星空的变幻。
青岛观象台志愿者团队
活动结束时,夕阳为百年观象台披上金色的外衣。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画作,仿佛在诉说着新一代对宇宙的好奇与向往。
(廖洋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