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面向具体诊疗需求,协同磁共振成像技术、智能计算、多模态融合,形成‘感-智-融’一体化技术全链条,助力我国大脑重疾精准检查、诊断、康复全流程。”近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与信息融合(BT与IT融合)”重点专项“人体组织结构功能特征无创检测和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项目启动会上,该项目负责人、天津市脑科学与神经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范秋筠表示。
当前,我国脑疾病诊疗需求庞大。数据显示,以危重疾病脑卒中为例,我国平均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以隐匿慢病脑小血管病为例,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30%,9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几乎高达100%。大脑疾病早诊早治、精准诊疗已是势在必行。
而脑疾病庞大诊疗需求的另一面,是我国大脑疾病精准诊断的明显痛点:磁共振成像时间偏长、空间分辨率仍无法满足脑疾病精准医疗需求、脑疾病康复疗效预见性低等。
面对上述痛点,该项目选择从成像技术、人工智能、多模态数据融合三方面综合发力,以期达到1+1+1>3的效果。
其中,在临床工具开发的核心环节,AI 正在成为提取大脑影像信息的关键工具。
“大脑影像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对人工智能的精确分析和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该项目的产业代表、联影智能首席科学官薛忠说,他们将联合上海大学共同开发多任务一体化模型,并聚焦我国大脑多发重疾,在缺血性卒中量化分析、脑小血管病量化分析、脑肿瘤区域精细分割上实现 AI 应用性能的突破与临床工具的集成落地。
具体而言,在成像技术攻关层面,天津大学将联合联影医疗、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攻关高时空分辨信息采集和提取技术;南昌大学将联合清华大学研究高精准度、高鲁棒性的加速成像技术。待两大方向技术攻关完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负责牵头开展对技术的多中心体系化应用测试,从临床视角全方位评估技术稳定性、灵敏度、特异性等多项指标。
在AI临床产品开发层面,上海大学与联影智能携手共同进行技术与产品突破。此外,在多模态融合层面,天津市环湖医院联合天津大学研究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构建康复效果的智能预测系统,以辅助进行大脑疾病的智能疗效预测。
据悉,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科学技术处副处长董潋滟以及天津大学、天津市环湖医院、南昌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各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共同出席了此次会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