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严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29 14:39:44
选择字号:
2022年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揭晓
陕师大房喻院士团队领衔的“薄膜荧光传感器”入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房喻。张行勇摄

       

爆炸物与毒品便携式检测装置。陕西师大供图

爆炸物部分基于叠层结构的薄膜荧光传感器。陕西师大供图

11月28日,在主题为“开放·信任·合作”的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执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帅志刚正式发布了“2022年度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帅志刚讲,“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倡议每年全球性提名、评选一次,展示了化学及交叉领域中从新兴的科学发现到已经被充满冒险精神的初创企业和大胆的工业所采用的可行技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不断有中国化学家领衔的研究纳入其中,比如今年阎锡蕴院士团队领衔的“纳米酶”、房喻院士团队领衔的“薄膜荧光传感器”、李灿院士团队领衔的“液态太阳燃料”、彭慧胜教授团队领衔的“纤维电池”和“织物显示器”。

据了解,自2019年起,以成立100周年为契机,IUPAC联合包括中国化学会在内的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化学学术组织,共同发起“年度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全球性活动,希望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具有巨大潜力的创新技术,以此来改变当前的全球化学与工业界格局,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自199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房喻带领研究团队立足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针对荧光传感技术中薄膜荧光传感易受环境因素干扰,选择性和灵敏度等难以满足特殊检测需要等诸多难题,开展了系列深入、全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激发态微环境效应”“连接臂层屏蔽/富集效应”,以及“侧链构象效应”等概念,发展了化学组装、凝胶介导、组合设计和界面限域动态聚合等薄膜制备策略,通过自主搭建系统,获得了含时传感信息,并将其用于复杂样品的区分检测,实现了传感性能、传感机理和薄膜制备研究的新跨越。

迄今为止,房喻院士团队发展了可高效检测TNT、氨类化合物、氮氧化物、有机挥发物、杀虫剂、神经毒剂、尼古丁、病原体等在内的系列薄膜荧光传感器,创造了迄今响应速度最快、灵敏度最高的爆炸物与毒品类薄膜荧光探测记录。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red系列隐藏爆炸物和毒品荧光传感器和探测装备,孵化了深圳砺剑防卫技术有限公司,专事薄膜荧光传感器的工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相关产品在国家有关重大活动、重要场所安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开始列装部队。房喻院士团队首创的毒品薄膜荧光传感器和探测装备也开始获得应用。涉及化学战剂、神经毒剂、病原体等高危物质超灵敏探测的薄膜荧光传感器和装备研制目前也在有序推进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