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21 19:49:41
选择字号:
信创产业新生态呼唤系统能力人才

 

“当前,我们在计算机教育领域有两个痛点,一个是中小学的信息化课程,基本成为‘微软培训班’,这在当前信创新形势下不好找工作;另一个是我国2000多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但大多是教同学们怎么用计算机,而非教同学们怎么造计算机,我们需要改变。”11月16日,在“2022年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芯中科)董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直言。

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以下简称信创)亟待实现自主可控,这也是打破信息技术领域被掣肘僵局的关键。

“要从教育做起,培养系统能力专业人才”,这是不少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共同呼吁。

那么,信创新形势下计算机教育面临怎样的革新?什么才是学生该掌握的核心能力?学术和产业还面临着怎样的“鸿沟”?

自主可控需要建设安全生态

计算机教育革新,还需先从当前信创新形势谈起。

如果把电脑上的Windows系统或OS系统换成国产系统,你愿意吗?事实上,用户是否愿意,不仅是系统本身能否运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是否有完善的软件生态。

“发展自主可控技术,保障信息技术产业底座安全,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指出,要组建创新生态联合体,以自主芯片为核心底座,以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为中流砥柱,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效能,共同打造我国自主可控的安全生态产业链。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领域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信创产业与过去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也面临着诸多新难题。

关于信创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2019年之前为CPU性能,2019年—2021年主要为操作系统,2022年之后则转向应用生态。

胡伟武提到,当前,性能、供应链和软件生态是信创产业的三大难题。“CPU和操作系统已经实现自主化,但还有比两者更底层的关键核心技术容易被‘卡脖子’,即软件生态。”他坦言,信息产业的国际循环基于3个环节——自主IP核、基于自主工艺的芯片生产和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软件生态。

先进性、自主性和兼容性,是国产操作系统软件生态需要突破的“难关”。

“如今x86和ARM两个主流CPU生态已经形成生态壁垒,软件生态不易引进,我们要把自主研发的优势转化为性价比和软件生态的优势。”胡伟武说。

需要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能力

计算机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才是学生该掌握的核心能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兵提到了一个现象:企业招员工、高校招研究生,面试官或老师们总会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这个学生不太合适,但这种不合适常常难以表述。

“从表面上看,就是学生难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陈兵说,很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很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或者工程原理解决相应问题,他不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陈兵看来,现代计算机工程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智能化、软件定义化和网络化,这使得系统软件整体规模急剧增加,从原来相对封闭孤立走向开放,从而给人才提出了挑战,包括从系统的高度多维度的开展研究和构思、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进行工程实施,以及在运行过程中反复迭代以寻求系统平衡性。“这些挑战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系统能力。”

究竟何为系统能力?

陈兵给出了答案,即学生要理解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协同贯通工作及相互作用的机制,综合运用多种知识与技术完成全系统开发的能力。

“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成为国内计算机专业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之一。”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武永卫指出。

武永卫表示,系统能力的培养应该从自主技术与实验教学两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首先应该更重视技术体系的全面性,且有必要与国产自主技术紧密结合。其次,必须以实验教学为主要突破方向,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实验实训能力培养,就无法落地。

作为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1号”和高性能通用CPU“龙芯2号”的核心研究骨干之一,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福新对此有着有着深刻体会,内容上引入自主生态、产业前沿和工程实践思维,实践上对接相关实验平台,以及实际的解决方案场景,让学生能得到面向整个产业生态体系的完整的培养。

目前,以系统能力培养为主的计算机教育在国内上百所高校范围内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

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课程改革,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实现从9条指令到36条指令的单周期/流水CPU设计并进行运行验证。通过引入工程化方法,课程更加符合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

东南大学加入“百芯计划”基地,旨在让高校学生通过使用国产自主研发的IP核,进一步参与完成处理器芯片全流程设计,掌握核心科技基础技术。

陈兵指出,信创新形势要求全产业国产替代,突破软件核心“卡脖子”问题,学生培养的思路也随之有了新变化,特别强调要和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深入沟通、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模式除了合作模式的变化,更主要是将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进去,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多方面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技术的演化趋势,最终实现信息产业驱动的人才培养。”陈兵说。

更新专业教材助能力培养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提升供应链安全水平。有序推动数据中心、信息系统和办公终端的国产化改造,推进国产正版软件使用。

专家们表示,建设国产自主核心技术生态,必须打通产业、人才、教育链条。

今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正式启动,旨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衔接,建设国产自主核心技术生态。

武永卫介绍,系列教材基于国产自主指令系统,总共有7本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预计在2023年陆续完成全系列教材的出版。

该系列教材均为不同高校与龙芯中科合作编写,覆盖了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内容侧重于教学实操。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计算系统系主任张羽负责编写操作系统内核部分,他指出,操作系统发展存在周期律,每20年左右出现一次跨越式的发展机遇,计算设备换代催生新生应用,推动操作系统换代,当前我们正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时代,需要一个新的操作系统。

“面向绝大多数零基础学生,使他们不再畏惧操作系统内核构建。”谈及教材设计思路时,张羽说道。

这是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首先鼓励学生构造一个小型操作系统内核,让学生尽快直观感受到内核运行,产生兴趣,这一环节的代码量不是很大,每个阶段都有输出结果,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成就感。此外,帮助学生建立操作系统内核框架思想和操作系统内核工程化思想,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分阶段、分层次去优化。

“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在培养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他们如何理解操作系统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呢?应用程序开发和操作系统两者应如何衔接呢?”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宫晓利提出了系统编程与性能优化的关键问题。

宫晓利介绍,我们试图从一个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视角,来理解操作系统的角色和作用,具体来说,从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开发任务开始,通过不断迭代丰富其功能,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在迭代更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操作系统的知识,随着知识解析的不断深入,也能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能力。

从兴趣,到理论认知、实验操作,最终到系统能力形成,专家们期待着,培养出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他们不仅会用计算机,更能造计算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