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5/5 21:13:48
选择字号:
中科院遥感动态监测显示: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

 

中新社北京5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5日发布消息说,该所组织启动的“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汶川震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堰塞湖监测”“生态恢复监测”“灾区城镇重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监测和分析评估成果,其中,堰塞湖监测显示,到2018年,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航拍汶川地震遗址。 刘忠俊 摄
 
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为系统监测10年来地震灾区的环境变化与灾后重建进展,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3月启动“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工作,科研人员基于10年间多时相、海量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通过空间遥感认知汶川震后动态变化,全面评估震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
 
堰塞湖监测方面,连续监测汶川震区36个主要堰塞湖情况,截至2013年,经过5年工程排险、自然溃决及溢流冲刷,当中30个堰塞湖已完全疏通,6个未完全疏通;科研人员此次利用高分卫星及航空遥感影像,再次对未疏通堰塞湖现状进行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未疏通堰塞湖坝体稳定。
 
科研人员评估说,到2018年,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坝体稳定,下游河道已经疏浚,已成为风景区和重要水利设施,并基本解决了地震堰塞湖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建议进一步科学规划相关堰塞湖,发展特色旅游。
 
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方面,对5个大型滑坡群的监测发现,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体植被覆盖恢复整体状况良好,滑坡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0年间,汶川震区通过采取削坡卸载、植被修复等相应防护措施,使地质灾害活跃度降低。科研人员提醒,新发滑坡灾害等仍然存在,需持续进行灾害风险判别和监测。
 
生态恢复监测方面,对汶川震区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进行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结果表明,震后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水土流失状况也得到逐步改善。建议继续保持生态恢复措施,减少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支持生态环境和大熊猫生境的持续良性恢复。
 
灾区城镇重建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对房屋倒塌重灾区什邡、绵竹和安县(现为安州区)进行建筑区现状提取和变化分析,认为灾区重建和规范化的城镇建设、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议加强城镇规划执行力度,防范不合理不科学建设,兼顾生态保护与减灾协同设计,形成可持续的城镇建设发展能力。(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