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保国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23 10:04:01
选择字号:
李传锋:“玩”出来的青年物理学家

  一向谦逊低调的青年学者李传锋教授近段时间连获大奖,继去年获得王大珩光学奖之后,今年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刚刚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他又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的“土著”教授,李传锋是同事眼里的“好学生”、“好老师”。然而,外人有所不知的是,李传锋在学生时代曾经有过初中未被录取的经历,他后来的科研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不过一路走来,他把科学研究当作“玩”,以轻松的心态和执着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人生的“逆袭”。他将自己学术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做研究要像小和尚打坐念经一样虔诚。”

  “玩过了头”,小学考初中居然未被录取

  1973年,李传锋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对宇宙世界充满好奇,脑袋里整天琢磨“星星为什么不掉下来”之类的问题。

  三四岁的时候,他经常扯着忙得不可开交的大人问:“星星为什么一闪一闪的,能不能把它们摘下来?”面对看似“荒诞不经”的疑问,只上过初中的父亲和没有文化的母亲从来没有给予半句指责,也没有表现出一丝不耐烦,只是微笑着告诉他,“好好学习,长大就会明白了。”

  李传锋非常感谢父母给他一个自由的环境,让自己无拘无束地“玩”。他坦言,“我就像一个野孩子,整天不是上山捉鸟,就是下河捞鱼”。

  可能是童年时过人的天赋,这个农家孩子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过他也有“玩过头”的时候,因为“三四年级成绩太好了,不需要用功”,小学考初中时,居然没考上。后来,家人托关系让他以“插班生”的身份坐进了教室里。

  “可是父母绝对地相信我会有出息的,他们对我唯一的期望就是能考上研究生。”李传锋说,父母并不知道“研究生”的具体概念,只知道这是“最高的学位”,因为有个邻居的孩子考上了研究生,他们觉得很了不起。

  “我也会考上研究生的。”带着对父母的承诺,李传锋进入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因为酷爱物理,不断得到老师的鼓励。“常常被当众表扬,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学习起来更加起劲。”

  在他看来,中学生学习物理,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然后在脑里形成动态的图像,最后才是做题——拿高分。

  “一定要把学习当作玩,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李传锋口中的高频词,甚至在他看来,就是要把学习当作玩,理由是,“人只有玩的状态下,最专注,效率也最高。”

  “学习的目的不能太功利,不是为了拿高分,那时我一直把物理当作玩,时刻观察着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脑子里始终在思考问题。”李传锋认为,这是他能够走上学术道路的原因之一。

  把自己当作“小和尚”,把宇宙规律当作信仰

  199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生怕与物理系擦肩而过,后来发现中国科大物理类专业最多,于是第一志愿的4个专业全填了中国科大的物理专业。

  刚进大学时,秉性贪玩的李传锋很紧张,“因为班上同学个个都是佼佼者,还有几个高考状元。”当时坊间流传着“不要命的上科大”,李传锋经常到通宵教室学习,累了,就在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里休憩。因此,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李传锋骨子里喜欢挑战,大三确定专业方向时,选择了当时国内最前沿的量子光学,到郭光灿教授实验室学习,大四结束后正式“分流”到郭光灿院士门下读研究生。

  由于课程不多,李传锋再一次地“玩过了头”,整天沉迷于街机游戏和电脑游戏,有次玩了三天两夜不休息,连导师主讲的《量子光学》也没考好。郭光灿把他叫到办公室,狠批了一顿,并以另一个弟子、李传锋的同班同学段路明的优异表现来“刺激”他。

  “当时感到被同学甩掉了两条街,就痛下决心,保证不玩了,专心学习与科研。”李传锋说,郭老师让他研究BEC(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他整天研读文献,很快就发表了SCI论文。

  尽管科研上得到严格的训练,发表了一些论文,但李传锋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理论,更重要的是,BEC理论研究已有70多年了,李传锋觉得“不好玩”。因此,1999年博士毕业留校后,他提出转做量子信息实验研究。

  “你以前没学过,能行吗?”面对郭光灿的疑虑,李传锋笃定地回答:“能”。

  做实验研究,首先要搭建实验平台,当时正是中科院中国科大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起步阶段。

  在郭光灿的指导下,李传锋带着几个学生边看文献边尝试建设非线性光学实验室。他发现黄运锋同学动手能力极强,“简直是天才”,实验室建好后,干脆交给黄运锋做实验,自己专攻“把理论转化成实验方案”的环节。

  从2001年开始,实验室陆续出了一些成果,其中实验验证KS理论(量子力学与隐变量理论)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后来,在郭光灿院士的指导下,黄运锋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但“好折腾”的李传锋,此时又与自己的首位弟子许金时一道开始搭建新的实验室,建好后,让他去做实验。此后,他又牵头搭建了几个实验平台,“让喜欢物理的学生好好在这里‘玩’”。

  由于各个实验平台研究方向不同,一切从零开始,再加上以“玩”的心态搞科研,不重视“产出”,李传锋好几年出不了好的成果,这让身为实验室主任的郭光灿颇为不满。

  “我当时也很着急,思考了几天几夜,终于想明白了。”李传锋说,要做就选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等科学“大牛”关注过的问题,对他们争论过的理论进行实验检验。2007年,他们一篇验证LG不等式(宏观实在论)的论文投到《自然·物理》。

  有位审稿人写了很长的审稿意见,说LG不等式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实验值得肯定,但是这个问题的阐述需要深厚的物理素养,稿件阐述不清晰。审稿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传锋物理研究态度的质疑。

  这封信让李传锋触动很大,他开始思考,做物理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把自己当作‘小和尚’,把宇宙规律当作信仰,做物理研究要像小和尚打坐念经一样虔诚,而不仅仅是‘玩’。” 李传锋的心态从此变了,每天上午8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回家,天天如此,没有周末,他成为实验室里最勤奋的人。

  去年到美国学术交流时,李传锋感到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回国后就下决心攻英语。每天早上、中午、下班的路上,抓住能利用的边边角角时间,不断练听力、口语。“每天夜里,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最后。”

  我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喜欢物理

  多年的辛勤探索和积累,终于换来柳暗花明。2009年以来,李传锋小组首次观察到光的波粒叠加状态,挑战玻尔互补原理设定的传统界限;实验验证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实验实现八光子纠缠态并完成八方量子通信复杂性实验研究;实验发现量子关联可以不被环境所破坏并验证关联的突变现象,观测到量子纠缠的突然死亡和再生现象;首次实现单光子偏振态的固态量子存储,99.9%的存储保真度创造世界最高水平……

  这些成果引起国内外量子信息科学界的关注,“观察到光的波粒叠加状态”被《自然·光子学》杂志选为封面故事文章,并被《自然·物理》杂志“研究亮点”栏目报道,评价其“重新定义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八光子纠缠态”成果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他善于把深奥的理论问题化为简单的实验方案,然后用实验做出来。”据郭光灿介绍,李传锋小组近年来在国际上名声鹊起,目前已经和多个国际著名的理论研究小组展开密切合作。

  如今,李传锋已培养了7名博士,目前还带有6个研究生。其中,许金时的博士论文入选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今年还拿到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李传锋对培养学生很用心,不仅是他自己带的研究生,实验室几个发展很好的年轻教授,起步阶段都得到过他的帮助。”郭光灿说,李传锋为人宽厚谦和,淡泊名利,替别人想的多,不太在乎自己的得失。“他指导学生作出的成果,署名时总是把自己排在后面。”

  回首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历程,李传锋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他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喜欢物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