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23 8:53:25
选择字号:
院士增选:“三公”是原则 道德为底线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今天(5月22日)公布了。就增选过程中,院士群体如何按照有关章程的规定,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严格坚持标准,保证增选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等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两院院士王越、中科院院士匡廷云。
 
推荐工作必须具有独立性
 
至今“历年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获得者,均为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这当然不是必要条件,但说明了院士队伍是有实力的”。日前,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王越在接受《科学时报》专访时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以下简称《院士章程》)规定,院士候选人只能通过院士、归口部门及学会科协3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王越认为,“院士”称号具有的荣誉属性、社会责任和共识性,决定了其增选工作应遵循推荐制。
 
“如果是一项具体工作,如果申请人能够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可推行申报制。但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不是某项职务,申报制并不合适。我们实行的院士推荐候选人权利,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增选制度。”
 
并且,“最高学术称号有一定特殊性,持有者的贡献应该受到大家公认”,推荐制体现的也是一种认可。
 
“常会有人来找我,希望我能推荐他当院士。碰到这种人,我会告诉他:‘你可能已经违背了遴选规定。《院士章程》中规定,院士遴选的整个过程中,候选人都是被动的,但有据实提供材料的责任。’我要珍惜我的推荐权,努力推荐合格的候选人。”王越说。
 
为使推荐工作有效、准确,《院士章程》等文件规定:院士必须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独立推荐候选人。推荐人必须确实了解候选人的研究领域、学术水平和贡献、科学道德和学风等,准确填写推荐材料。
 
王越表示,“独立”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如果不向任何人取证、没有对被推荐人的各方面条件进行全面考查,闭门造车得到的推荐结果不公正也不客观,更不用说着眼于国家科技事业全局了。
 
推荐工作对独立性的要求,要求院士在推荐工作中必须有自己的思考,不受情感影响、不为利益驱动,抵制被动推荐,准确把握院士标准和条件,并要承担推荐责任。
 
谈到心中合格院士候选人应具备的条件,王越认为:“候选人应是在科技领域作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学者专家。”
 
如果爱因斯坦“穿越”到现在,有资格成为院士候选人吗?王越笑称:“我对物理前沿不懂,我想当候选人绝无问题,但当‘选’不一定能打包票。他的历史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核武器和核电技术的根基就是狭义相对论。然而现在来看,狭义相对论也需要进一步科学验证。以‘自恰’而言,既然光速是绝对的,为什么这套理论要叫‘相对论’呢?”
 
王越强调,判断学者科研水平和贡献时,要有历史的眼光。科学“规律”都有其相对性,因此也要看他们的工作对其后的科技水平提升有多大贡献。
 
越是高等级科技奖励,越是需要时间验证。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贡献很多都是10年甚至数十年前的成果,评审看重的是其成果在整个学科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
 
“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遴选出合格人选”
 
针对目前一些个人、部门和地方把院士称号异化为地位和利益的象征,甚至将院士变为所在单位或部门谋取利益的资源,王越说:“院士称号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要珍惜。”
 
在上一届增选两院院士前期,曾有人联系到一位正在生病的老院士,声称要到医院看望先生,然而从踏入病房后,他讲话的主题始终是自己参选院士的事,并请老先生支持。
 
遭到拒绝后,他又去找其他院士,其中也包括王越,都被拒绝。可前不久,这位对“院士”称号渴望的学者再次联系王越,希望获得支持。
 
“刻意为之能得到吗?就好比为了诺奖而科研,最后真的能得到诺贝尔奖吗?”王越说。
 
还曾有某高校联系王越,表示该校当年大庆,请王越去作报告。他让秘书先查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个学校校庆应该是在第二年5月份。“在院士增选临近时,参加学术活动应避免‘助选’。过分的助选活动与增选工作要求的公平、公正原则相冲突,更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行为不能提倡并任之。”
 
这样的外部干扰并不稀奇。在增选的前一年举办的学术活动中,往往会有深谋远虑者借此为可能的院士候选人作助选宣传。
 
“有领导认为,他在任期间单位出了院士,是工作成绩,也有利今后工作开展,因此全力推动。”王越说,“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我们要通过专业判断学术活动的价值,凭着责任心保证院士评选工作严格遵守《院士章程》。”
 
评选院士候选人的过程中,院士内部要有实事求是的讨论。因此,最终公布的增选院士,绝非某一院士的选择,而是院士群体的智慧和决策,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从另一方面看,群体决策也能弥补个体对某位候选人的认知偏差。
 
“目前确实有一些不按规则行事的人和单位。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遴选出合格人选。这也是院士的责任。”王越说。
 
“由于名额有限,最终没有入围的候选人,也不能说他们不合格。”王越说,“上一届我推荐了一位候选人最终也没有入选。这个问题要立足于全局,辩证地看待。”
 
公平、公正、公开,是院士遴选中所坚持的原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物理学家吴健雄的科研贡献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公平吗?院士不是完人,但‘三公’是我们每个人都力图追求的。”
 
在中科院针对院士增选专门制定的《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中这样说:每位院士在推荐、评选和选举中,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国家科技事业全局出发,严格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不谋私利,不徇私情。
 
王越也相信中国院士群体的德行:“院士如果连这点自觉和水平都没有,中国科技界还有什么希望?”
 
弘扬优秀文化是根本
 
王越认为:“评选院士是一种在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弘扬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的重要活动。”正因为如此,院士才更应该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最高学术称号。
 
“院士的称号,不是固定担任某项工作,也不是某种职务。院士的能力和素质也都是无形的存在,我们应该以‘无形’胜‘有形’。”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王越看来,“院士群体”是个更重要的概念。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辨哲理性及伦理道德是他们肩上的重任。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优良品德,是院士的使命和责任的根本。讲正气,爱国家、民族和人民高于个人,更是我们中华文明中的美德,应珍惜发扬。”王越说。
 
王越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模式是对世界很大的贡献,“当前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品德不能丢”。精神文明建设一旦跟不上,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讲经济效益,但并不是所有事都只顾钱。”
 
“现在,各界严格要求院士群体,这是可以理解也是应该的。但是,以功利化的眼光推测院士,这也是一种不公正。”王越常讲老子的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可扩充理解为不违背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时刻自律、抵制不正之风、弘扬民族正气,便是“为”与“不为”间的一种正确抉择。
 
《科学时报》 (2011-05-23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