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刘顺英 晁全新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12-24 10:40:17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现条件与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提出,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条件与路径。本文剖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分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条件及其路径。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可见,十七大报告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提出,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条件及其路径。
 
一、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内涵、本质、目的和基本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社会发展理论。它涉及一系列重大的关于发展的理论问题,如什么是发展、为谁而发展、如何才能发展等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我国目前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模式,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指少数人,而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人,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群构成。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包括参加、支持、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阶层以及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本源,而是根本。以人为本,就是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求全面发展,拒绝片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对“两点论”和“两手抓”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教导我们要:“学会弹钢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就不成调子了,十个指头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党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展开其他方面的工作。”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每对矛盾时,都是在肯定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时,特别是抓住那些常常被人们容易忽视或发生片面认识的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了充分重视和阐述。例如,毛泽东指出:“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他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毛泽东告诫我们,要处理好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辩证关系,使其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的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全面发展的思想。从广义来说,“两手抓”包含着多方面的意思。例如在两个基本点问题上,既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又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问题上,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和打击经济犯罪,惩治腐败问题上,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总的来说,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时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要求协调发展,拒绝失调发展。所谓协调,是指事物及其内部诸方面之间量的比例平衡关系或质的相互适应关系。与协调相对应的是失调,失调是指事物之间以及内部诸方面之间量的比例不平衡,质的关系不适应。协调发展就是对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同时存在多个矛盾,其分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分为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全力找出并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这是重点论。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这就是两点论。这里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中心、抓关键并兼顾其他,要使重点和非重点保持量的比例平衡。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时说:“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再次,要求可持续发展,拒绝掠夺性开发。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第一,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长远利益是由一个个眼前利益构成的,是通过一个个眼前利益来实现的,离开了一个个具体的眼前利益,就无所谓长远利益,实现长远利益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但是,眼前利益的实现要尊重长远利益,要在长远利益的指导下来实现,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损坏甚至牺牲长远利益。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寻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点,我们只能做那些既符合眼前利益又符合长远利益的事情。第二,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处理好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照顾当代人的利益,又要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世界是我们的,更是子孙的。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时说:“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把它的各个部分孤立起来、分割开来理解,否则,在理解上就会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贯彻落实。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条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这个理论体系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把它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和实践是一对矛盾,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一切矛盾双方的转化一样,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许多的条件,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条件,才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具有方向性和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有效地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一般的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单位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的一般的理论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既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又符合本部门特点的具体的发展方案。避免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2.制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符合本部门发展需要的工作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是改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状,达到科学发展的目标,满足本部门发展的需要。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制定发展目标,而制定发展目标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使其既符合客观的尺度又符合主观的尺度。
 
3.探寻达到发展目标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制定了发展目标后,还要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方案,选定方法途径。比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但实际利用这种必然性,使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就必须有符合各国具体国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采取正确的实践手段和方法。
 
4.采取实际行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定性条件。“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制定的目标再科学,计划方案和方法途径再合理,如果只是夸夸其谈,不付诸行动,也只是一纸空文。
 
5.把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认同,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保障。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伟大的物质力量。
 
三、探索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路径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包括的内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驾驭全局的能力。全局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要素所组成,并具有特定性质、功能的有机整体。驾驭全局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不能只见部分,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列宁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他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
 
2.统筹兼顾的能力。所谓统筹兼顾就是在工作中抓住重点,带动全盘;看问题时要看主流,同时注意支流,在克服一种错误倾向时,也要注意可能掩盖着另一种错误倾向,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
 
统筹兼顾要求在决策时遵循整体性原则,对工作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组合,使其良性互动,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也是系统的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系统都有它的构成要素在孤立的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合理的结构能增强系统的整体功能,新的适合需要的结构,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不合理的结构则削弱系统的整体功能,旧的、不适合需要的结构,则延缓事物的发展。
 
3.科学预见的能力。所谓科学预见就是根据客观事实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推测性判断。科学预见能力包括透过工作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其本质的能力,透过大量的偶然性把握其必然性的能力,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现象是多变的,而本质是较为稳定的,一个领导者决不能被令人眼花缭乱现象所迷惑,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颠倒事物的本质;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不确定的趋势,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必然性是确定不移的趋势,领导者不能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要善于透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科学预见既不是主观臆断,也不是未知先卜,而是预见者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们认识和行动的盲目性,而这种结论必须在实践中作最终检验。
 
4.求实创新的能力。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发展,发展包括新关系取代旧关系、新状态取代旧状态、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从实质和内容上说,发展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墨守陈规、因循守旧只能使事物维持旧有的状态,甚至退化,不可能有发展。创新的前提是求实,创新不是单纯地脱离现实的求新求异,只有在尊重已有事实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科学的创新,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一个领导干部不具备求实创新的能力,就不能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决策。
 
5.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交往中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包括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部门与国家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协调与否以及协调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稳定以及发展。所以,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应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路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要吃透理论,其次要了解实际、调查研究,最后要从事实践。
 
1.加强学习。领导者要想具备以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就要加强学习。一要学习理论,包括哲学、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乃至心理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懂得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二要学习政策,深入研究政策,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运用政策的能力,要用足用活政策;三要学习古今中外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创造富有特色的科学决策模式。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才会少走弯路;四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专家,成为业务上的“活字典”。
 
2.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所谓调查就是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了解实际,掌握丰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的活动,避免决策中脱离实际的空想。所谓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避免对感性材料进行简单的罗列。毛泽东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只有经过调查研究,形成的决策才会具有科学性。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
 
3.勤于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强调的是“看”,“听”和“想”,而实践强调的是“做”,“看”、“听”和“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而只有“做”才能检验“想”的决策是否正确,才能实现“想”出来的目标。如果不去实践,决策再正确,也是形同虚设。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总之,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方方面面入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理工大学)
 
《科学新闻》 (2008年 12月 第2期 观察思考)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