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1日,亥姆霍兹联合会主席Jürgen Mlynek在年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主要内容如下:
1. 借助国际合作解决世界性问题
在国际研究中,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完全独立地进行世界性协作和共同资助重大研究基础设施了,例如国际太空站(ISS)。ISS在离我们大约350公里远的上空漂浮。在这里工作的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洲的人。他们在失重条件下做着在地球上不可能做的实验,研究新材料、细胞的生物作用和许多其他问题。在ISS的“欧洲哥伦布空间实验室”里,也有许多“亥姆霍兹研究”。
40年前,要进行跨国界和跨意识形态的科学合作是不可想象的。ISS的前景使我们确信,在科学面前,一个国家的利益是非常渺小的,而且我们更为清楚的是:今天,人类必须共同努力应对巨大的全球性挑战。但是,仅仅采用自然科学和技术,我们是无法达到上述目标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问题至少同样重要,而科学研究则将发挥关键作用——制定出确保未来生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适用于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例如,我们将如何保证未来的能源需求?
2. 重大研究任务:气候与医学
与能源问题密切相关的是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如何才能减缓气候变化?而且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防止可能会发生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后果呢?不仅气候变化,一些社会问题如人口变化等,都会对我们所有的人产生影响:整个欧洲的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导致了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典型的老年性疾病,诸如癌症、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要借助于科学研究予以解决。
令人高兴的是,新的亥姆霍兹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已经在波恩成立了。我们将竭尽全力开始与老龄化问题做斗争。虽然我们不能保证很快就能拿出研究成果,但是,抓住这样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恰恰是亥姆霍兹联合会必须承担的任务。
3. 科研政策
同时我们意识到:在顶级科学研究中,“合作”与“竞争”要并驾齐驱。所以,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为德国的科学研究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我们要共同努力为解决全球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不仅需要有吸引力的国际合作伙伴,也需要保持相应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们还需要能够孕育未来的基础设施、更优化的框架条件、更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卓越人才!
4. 国际化
国际竞争愈来愈尖锐,许多国家正在势头强进地赶上来。印度已计划建立30所新大学,并要求每年培养约50万名工程师、技术员和信息分析家,这将是德国同类毕业生的12倍。所以,我们不能高枕无忧,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并日益缩小之:我们已经在德国把各个层面尤其是数学、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未来专业的“教育与培训”向前推进。只有培养出了卓越的人,我们才能不断地在争夺最佳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我们今年决定把“国际亥姆霍兹:德国的研究-世界的创意”作为座右铭。过去和现在的国际合作,都不是由“上级命令”的简单过程:只要是合适的,那么,各位科学家就会把相应的合作推向前进。科学家像开拓者那样开辟了“小径”,并为组织较大规模的交流和合作铺平了道路。有了这些“小径”,“高速公路”才变得繁忙和通畅。
5. 国际亥姆霍兹
我们之所以具有吸引力,那是因为我们建设并运行着一批举世无双的大型仪器和研究基础设施,它们可用于建康研究、地球与环境研究和自然灾害预报。这些基础设施不仅可供德国大学和其他大学外机构的科学家使用,而且还可以供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座研究人员使用。每年约有4500名外国科学家长期在我们这里工作。我们的研究基础设施直接加强了德国的地位;这些大型国际项目也是技术进步的直接驱动者,使德国研究的国际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我们在建设和管理大型仪器方面取得的经验,在欧洲和全世界也是有口皆碑的。
6. 欧洲研究政策,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
“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ESFRI)也得出了上述结论。从ESFRI列入扩大欧洲研究基地路线图的总计35个重大研究项目中,几乎有一半都基本上由亥姆霍兹中心承担,换言之,亥姆霍兹联合会在塑造欧洲研究区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正如我们的伙伴国家参与资助德国大型仪器那样,我们当然也参与了世界上大型研究基础设施的建造,如法国南部卡达拉什正在建造的世界第一个核聚变反应堆实验计划(ITER)。
7.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
科学研究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既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科技基础,又要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在研制和建设地球上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即在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过程中,亥姆霍兹的研究人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大规模科学合作成功的范例。日内瓦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将帮助我们回答“什么是质量?”以及“暗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迄今为止,我们对现实物质世界仍然知之甚少,如果我们想要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那必须建设LHC这类巨大型的加速器。
8. 后备人才,智囊流通
说到我们的基础设施,它们不仅对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亥姆霍兹联合会独一无二的“品牌”。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大型仪器和基础设施,都需要人来开发、建设和经营。因此,人的天赋和他们的创意与义务,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需要人才的国际交流,我们希望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能到我们这里来,并且愿意为他们提供能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同样,我们必须激励更多的德国青年、特别是青年妇女热衷于从事自然科学与研究工作,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养。我们正在努力做好这件事,尽管数量有限,但我们更注重这些后备人才的质量。
9. 研究政策,二次公约
“杰出计划”和“研究与创新公约”给德国科学基地带来了更多的活力,而且在大学和大学外科研机构之间产生了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我们而言,这意味着各个亥姆霍兹中心必须更为关注和塑造有吸引力的工作条件,更为关注到我们这里来的和能鼓舞我们同事的研究人员待遇和“亥姆霍兹品牌”、并且即使在国外也能为他们提供具有理想型研究条件的“大型网络”。这不仅对亥姆霍兹联合会有利,而且对整个德国的研究与创新地位也有利。我们有实现这一目标的绝好机会。所以我们需要“二次公约”,即只有在2011年以后继续执行现行的“研究与创新公约”并确保研究机构的经费每年至少增长3%,我们才将使现在的可持续性更有保障。
10. 官僚制度的掣肘
德国已经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国际化,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官僚障碍和壁垒,例如在招募外国员工方面。即使在欧洲层面上,比如说享有同等社会保险待遇问题,或者配偶工作许可程序的复杂化问题等;而且,对非欧洲候选人的相关费用一直在激增。在支付科学家以及科学组织领导成员的工资方面,还是受到公务员工资协议的约束,而这些工资协议其实是完全没有国际吸引力的。因此,我们常常不能从国外赢得举足轻重的科学家和科学管理者。
11. 科学自由
我们最终需要的是更多的自主权和建立企业的自由。联邦教研部提出的“科学自由法”草案及其5点原则,已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现在重要的是走完这条路并实现预期的目标:德国必须成为能够引领世界的研究型国家并建立起相应的框架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是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合作伙伴!
12. 经费
为此,德国必须不断提高研究投入并牢记联邦政府在里斯本宣言中声明的目标:使研究和开发投资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尽管联邦政府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遗憾的是这一目标尚未实现;所以,德国绝不能退缩。但愿政府能够坚定不移地、持久地增加研究和教育投资,使德国得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德国还要更为广泛地参与国际合作,不仅为了我们,而且为了蓝色的地球。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新闻》 (2008年 12月 第2期 政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