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贾鹤鹏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12-24 9:33:51
中国的论文都跑哪去了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年一度的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又一次让我陷入了困惑中。
 
困惑来得不合时宜。因为这份报告显示2007年又是中国科学家、特别是工程类科学技术人员的丰收年。按EI (《工程索引》)数据库统计,2007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EI论文为7.82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19.6%,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SCI也取得了进步。2007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9.48万篇,占世界份额的7.5%,排在世界第3位,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
 
然而,作为常年扒论文寻找选题的科学记者,我每每叹息,中国这么多的论文到底哪里去了?怎么找论文进行报道那么困难?
 
国际上科学新闻讲求规范,科研进展的报道大部分来自新发表论文或者大型学术会议报告。在西方,科学家与科研院所通常非常欢迎媒体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社会上也已发展出了比较完善的科学公关服务,比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经营的非营利网站EurekAlert!和位于英国的报道欧洲科研成果的Alphagalileo网站,这两个网站发布的大多数科研新闻来自科技期刊的重要论文发表。
 
然而,在这两个网站上,找到中国科学家论文进行报道的可能性非常小。
 
究其原因,除了加入类似网站的中国科学期刊数量很少外,最大的可能就是中国科学家做的具有新闻性的论文数量比较少。那什么是新闻性呢?以EurekAlert!为例,大部分做成新闻稿的论文是在生命科学领域,近两年,能源和纳米研究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当然是因为这些领域貌似大家最为关心,其中很多与人们的生活有联系。不过并非有联系的就一定是有新闻性的,笔者的感觉,往往是那些一看就让人觉得特别异样、有趣的论文才特别有新闻价值。
 
大约只有科学家们自己首先在作研究的时候觉得有趣,觉得好玩,才能做出有趣、好玩的研究。想想那些科学史上的例子,有趣、好玩的研究往往都是比较新的、比较原创的想法。为了这些比较新的、比较原创的想法从事科研,恐怕冒险也会比较大。而按照一些成熟的想法推进研究,固然结论缺乏新奇性,但成功的可能性往往也大得多。
 
这跟科研政策上的导向也有很大关系,国内的科研经费通常支持的都是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便于审查的项目,按照这个标准,跟进性研究或者说是应用研究更易于申请到经费,而原创性特别是开创性工作则较难获得资助。
 
可以说,当有趣、好玩成为中国科学家从事科研的重要源动力时,中国科学也将获得持久、强劲的活力。
 
《科学新闻》 (2008年 12月 第2期 千字文)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