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吉菁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9-28 10:0:33
社会变迁与人的自我认同
 
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变迁对人的自我认同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人的自我认同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探讨如何使人形成自我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会的变迁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当代中国人经历了社会发展洪流的洗礼,承受着激烈的心理震荡。许多人因而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自我认同”感。深入研究社会变迁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我认同,也称“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内在自我之间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通过认知和自我综合来组织、建构统一整体自我”。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过去我”、“现在我”、“将来我”产生内在的连续性,也是个体“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人通过形成自我认同知道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自我认同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中的意识属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显著特性。当意识的客体为自己时,我们称之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个体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继承社会文化,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与其自我意识的日渐成熟密不可分。而自我认同则是自我意识中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个体形成自我认同是每个人在青年时期所遇到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个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懂得人生活的意义,生活目标明确,社会适应性强,在人生下一个阶段能够继续向前发展;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人则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缺乏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感,甚至产生“自我分裂”。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发展的停滞,其自我意识的成熟受到阻碍。尤其是在社会发展加速,发生重大转型时期,个体极易对社会产生不适应,失去自我认同。
 
当个体面临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时,新环境与个体原有自我意识交互作用下往往导致内心冲突的发生,使人产生心理失调。要改变这种不适应、不和谐的状态,需要个体主动进行自我调控、改变自我认知,形成新的自我认同。由于每个人的自我整合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有的人能够在新的情况中形成“自我认同”,而有的人则会失去“自我认同”。
 
现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传统与现实、落后与发达、愚昧与文明、封闭与开放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当个体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正确认识自我,将“现实我”和“过去我”统一时,自我认同感将丧失。“自我认同”感的丧失会导致人的心理失衡,而人的心理不和谐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社会变迁对人的自我认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对人的自我认同造成的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反映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因此,在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必然要发生深刻的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的欲望、需求也在不断地被刺激和开发出来,许多人追求感官刺激,追求物质享受。人们日益被自身欲望所主宰和支配,逐渐为物所奴役,人生意义变得模糊和虚无起来。此外,市场经济追逐利益最大化。这种经济原则反映到人们的伦理观念中时,使人变成了理性的“经济人”,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交易”。追逐金钱、权力成为一些人的人生目标;唯利是图、尔虞我诈也变得不在陌生。人在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刻,却面临着人的物化危机。人类的精神、道德、价值与尊严都无从体现。马里坦曾经指出,“人不仅仅作为物质的存在而存在,他有更丰富的和更高尚的精神存在:通过知识和爱,他有精神上的超存在。”
 
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但它同时给我们带来的社会矛盾以及对人的异化作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当人受物欲所左右,忽视自身作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时,人逐渐迷失了自我,使自己处于空虚的精神世界中。而精神世界的虚无将导致人的无意义感,从而引发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失去自我,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人的自我认同造成的影响。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更使人们看到了现实世界以外的虚拟世界。互联网正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可以快速、方便地知晓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多的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共享。同时,互联网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交往平台,拓宽了人们的交往手段和范围。但是,网络交往生活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危机。人们利用网络交往越频繁,就越发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的、面对面的接触,使人际交往变成了“人机交往”。网络人际交往给参与者带来抽象与不真实感。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必须在现实的人际环境中才能得到满足。长期的网络交往会使人远离真实世界,产生孤独感、迷失感,加深人的自我分离。
 
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人只有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才能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人的能力的提高,素质的拓展,性格的培养以及自我意识的成熟都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群体中,个体可以以他人和群体作为参照物,以他人为镜,看到“镜中我”是什么样的人,可以明确自己在这一参照群体的位置,完善自我意识。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获得自我认知,形成自我认同。而网络交往生活则使个体远离社会群体,缺乏社会比较。它给个体带来了更多的无助感和虚无感,同时丧失了归属感,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混乱。
 
(三)社会变迁造成的社会地位变化对人的自我认同造成的影响。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随着利益的调整,人们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现阶段,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显示出多样化,差异性的特点。社会地位转变的速度和差异度也在增大。原来在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人,可能会失去优势地位;而原来在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人,可能由于合适的契机,获得优势地位。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社会资源通过市场竞争重新配置。个人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机遇的把握与否以及努力的程度等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个体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实力,使社会地位发生转变。同时,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相对自由的竞争环境也加快了人们社会地位的转变速度。有的人“一夜成名”,有的人则地位尽失。因此,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极易使人产生“自我分裂”,导致心理失衡。尤其是当个体昔日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无法重新定位的时候,极易在心理上产生彷徨、焦虑、忧郁等消极情绪。个体失去了“过去我”和“现在我”的内在连续性;“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矛盾重重,丧失了自我同一性。
 
(四)城市化进程对人的自我认同造成的影响。世界各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当中,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涌向城市。此外,我国社会的二元体制结构造成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就业等人生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也促使更多农民通过不同途径转为城镇居民。在他们享受到城市化的进程所带来的社会文明的同时,快节奏的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拥堵的交通,以及激烈的竞争造成了很多原来非城市居民的不适应。他们游走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城市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向往的同时又感到惶恐与迷茫,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遭受重创。当新的价值观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相碰撞、冲突时,他们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而当他们回到原来居住的土地时,他们又会惊讶地发现,原来的居住环境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贫困,城市的喧嚣与农村的寂静,城市的文明与农村的落伍……这种种显著的差异带给他们困惑、焦虑、漂泊感和不安全感。他们感到自己既非“城里人”,也非“农村人”,成了一群“边缘人”,从而失去了自我认同。
 
人能否形成“自我同一性”,对社会的发展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人的自我认同能否形成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稳定。”在社会急速发展,社会矛盾突出的特定时期,社会成员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否保持正常有序状态,社会成员之间能否团结、和睦相处,尤为值得我们关注。社会安定的实质是人心的安定。而人心能否安定则与其自我认同密切相关。如果个体自我同一性混乱,内心冲突加剧,会导致心理失衡,并形成内部压力。在压力促使下,个体需要获得宣泄。正常的宣泄手段可以缓解个体的压力,而错误的解决方式则会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当个体把宣泄对象指向自己时,则产生消极、厌世、抑郁等悲观情绪,严重者将产生自杀行为。向外宣泄压力者则把矛头指向社会,产生反社会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危害社会秩序。此外,不能获得自我认同的人,还极易受到外界舆论影响和教唆,容易产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
 
(二)人的自我认同能否形成还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只有达到自我认同、身心健康、拥有知识和技能,品行高尚的人才能够持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依靠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离不开人的意识的引导和驱动。只有人获得自我认同,具有清楚、正确的自我意识时,才能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完成经济活动。中国经济经过数年快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关键时刻。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政府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实质是提高和依靠人的创新能力。而人的创新能力与心理和谐状态密切相关。人在心理和谐享有积极情绪的氛围中,创造性更容易被激发,展现出来。而人在心理不和谐,消极情绪状态中,则很难发挥出创造性。因此,人形成自我认同,心理健康才能够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社会经济活动健康快速运行。
 
(三)人的自我认同能否形成影响社会文化发展。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时期,文化领域内同样会产生巨大变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新兴文化和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选择何种文化影响到个体的信念、价值观、理想等,进而影响个体行为方式。而对于文化的选择则受到个人的自我意识、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体总是选择与自我意识、心境相符合的文化,以支持自己的心理需要。当个体迷失自我,无法形成自我认同时,往往排斥主流、积极向上的文化,容易沉溺于颓废、消极的文化当中。个体在新旧文化交替,面对新文化无所适从时,会从需要变革的旧文化中寻求慰藉。这些倾向无疑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发展与人的自我认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急速发展造成人的自我同一性混乱,而人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又会激化矛盾,阻碍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的自我认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相对性。它受到现实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矛盾所制约。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人的自我认同感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相对的范畴。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适应环境的发展能够形成自我认同,但随着环境发生改变,人的自我意识与新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矛盾,又会失去自我认同,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状态。之后,人通过自我调适,加强自我协调的能力,改变自我认知,才能重新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正是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伴随人的一生。
 
为了增进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人的自我和谐,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人的价值取向引导。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人的思考方式,是人们对事物价值进行判断、衡量的标准。不同的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取向也不再单一,呈现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因此,政府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使人们重视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强调人自身的价值,让人从贪婪的物欲中回归人的精神理性。唯有这样,人才能避免被异化的危险,避免失去自我认同。
 
第二,加强自我调控能力。意识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人要依靠其主观能动性,主动调节意识,达到自我认同。在人进行自我调适的过程中,关键要形成对事物正确的认识方式,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精神烦恼和情绪困扰主要来自于其思维中的非理性观念。面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却可以产生不同的认识,具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果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观念,便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而不合理信念常常表现出以偏概全、过分概括化等特征。从马克思主义辨证法的角度来看,当个体用片面、静止的方法看问题时,必然会产生认识偏差,出现错误的认识结果。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个体的自我认识。因此,个体应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提高自我控制力。
 
第三,为人们提供社会支持。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会使人产生心理不适,容易导致人的自我同一性混乱。而每个人的自我认识水平、自我调控能力存在差异性。当个体无法解决内心冲突、排解消极情绪时,就需要获得他人的帮助。因此,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确保社会成员在遇到心理困惑,无法自我调控时,能获得必要的支持,使消极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学新闻》 (2008年 9月 第2期 观察思考)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