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2 10:34:33
选择字号:
科学家揭示载药囊泡抗肿瘤作用新机制

 

1月20日,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在线发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黄波教授团队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揭示了载药囊泡将癌性胸水中促肿瘤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逆转为抗肿瘤M1型巨噬细胞,更进一步阐释载药囊泡作为新型抗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基本原理。

囊泡(Microparticles)是细胞骨架发生改变,由细胞膜包裹细胞内容物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大小介于100~1000纳米的亚细胞结构。利用囊泡的载体特征,黄波研究团队10年前即自主成功研发出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现已在湖北、河南、安徽、山东、天津等多省市获批临床应用,治疗癌性胸腹水和肝门外梗阻性胆管癌。

黄波解释称,该技术对于临床非常棘手的恶性积液具有奇特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杀伤耐药性的肿瘤种子细胞,而且还可以激活抗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并招募大量中性粒细胞,最终使得癌性积液,特别是恶性胸水能够得到控制。

但该过程中载药囊泡激活抗肿瘤巨噬细胞这一关键事件,其背后机制尚未解析。

恶性积液中通常出现巨噬细胞聚积,其表现为促肿瘤M2型。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了载药囊泡可将促肿瘤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逆转为抗肿瘤M1型巨噬细胞并伴随IFN-β释放。

“机制上,载药囊泡被巨噬细胞摄取进入溶酶体,激活溶酶体内P450单加氧酶系统,产生超氧阴离子,后者进一步激活NOX2氧化系统,放大ROS产生,导致溶酶体pH升高。升高的pH不但触发溶酶体内Ca2+释放,促进转录因子TFEB入核,上调M1型相关炎性基因的表达,而且通过募集马达蛋白Dynein,驱动溶酶体沿微管向细胞核移动,进而将药物分子递送至细胞核内以激活核DNA感受器hnRNPA2B1,激发IFN-β生成信号。”黄波说,这一关键机制的阐明,对于载药囊泡治疗临床恶性胸腹水具有重要意义,且为载药囊泡和PD-1抗体的联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据悉,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细胞生态系统创新基金海河实验室项目的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位珂珂博士后、张华锋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马婧薇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2-01212-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