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5-28 14:00:00
地点:中国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三层世纪厅
主持人:

刘煜 博士


嘉宾:

饶子和,金碧辉,贾仲孝,岳卫平,Keith Macgregor等

[刘煜]: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盘点阳光与足迹,是为了展示成功与硕果,是为了让精彩的瞬间成为历史永恒的记忆。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参与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研究奖暨科学引文中国论坛,迎接这一中国科研学术盛会的隆重召开。      14:11
[刘煜]:今天到场的嘉宾还有来自中国科技部、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各大院校的领导们,非常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参加科学前沿盛会,让我们用掌声欢迎各位的到来。      14:12
[刘煜]:本届盛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科学观察杂志,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联合主办,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经过层层遴选,最终有24篇高被引论文入选,在此我们向各位获奖者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14:13
[刘煜]:本次盛会将分为三个环节进行,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深知这次盛会意义非凡,它就是中国研究前沿成果的辉煌展示,更是中国科学走向未来的崭新起点。在过去的五年间,中国科学家学者们用他们刻苦钻研,持续创新的精神,创造了整个中国科学界的光辉灿烂,面对累累硕果,我们无限感慨。明天,中国科研更将以昂扬的志气,蓬勃的锐气,无畏的勇气,迎接更大的胜利,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科学继往开来,再续辉煌,让我们预祝本次盛会胜利召开。下面有请本次大会特约嘉宾代表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教授致辞。      14:13
[饶子和]: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首先感谢大会的主办者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今天是汶川地震发生第15天,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我们响应党中央号召,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      14:15
[饶子和]:今天我们在这里首次颁发科学前沿领域的中国卓越论文奖,本次颁奖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内,采用同一个标准遴选的中国卓越论文,我希望这次活动能够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一件盛事。我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2001年到2006年在世界5000多个科学前沿方向中,中国涉及近500个,在世界5万篇前沿论文中,中国有近千篇。在中国近千篇前沿研究论文中,体现中国自主研究的重要论文有24篇。这24篇就是今天将要揭晓的卓越论文。从这组数据我想到了三个问题。第一、24篇论文,或者说中国的近千篇论文不多,应该说太少。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中国经历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科学家正在世界科学前沿研究阵地上填补着中国曾经缺失的一个个空白,我们已经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这24篇论文,仅仅是中国众多重要成果当中的某些代表,是中国科学的一个缩影。其次这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的科学研究需要有世界同行的关注或争鸣,同时中国的科学家也需要密切关注世界同行的研究,积极参与科学家共同的讨论和对话。中国科学既需要进入世界主流研究阵地,又有必要将自身开创的新兴领域纳入到世界主流科学中,使其成为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方向。      14:16
[饶子和]:第三,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是迄今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科学是无止境的前沿。谁都能够挑战已有的科学认识,然而这种挑战需要足够的科学基础和学术积淀,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前科学较量的焦点是在科学前沿阵地,而要将科学前沿向前推进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科学作为世界科学中的组成部分,需要在拓展世界科学前沿方向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已经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科技投入将达到GDP的2.5%,这意味着我们用于科学技术上的投入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在投入强度上逐步接近科技发达国家的水平,科研经费的增加是科技进步实现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但是科研经费的增加,不意味着必然能够产生重大的原始性创新成果。追求卓越,探索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性创新成果是中国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与此同时,中国科学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有一个能够涌现重要成果的良好科研环境。这一环境需要由中国全体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共同来营造。我们这一代正在亲历中国经济崛起,中国科学起飞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期,我相信,再经过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科学技术将有一个巨大的飞跃,到那时,科学前沿中国论文就不再是几十篇,应该是多少篇?这个答案要由我们全体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共同来书写。      14:19
[饶子和]:我认为科学前沿中国卓越奖的颁奖活动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价值取向问题,他将评奖标准定位在世界科学前沿,定位在论文本身的学术影响,这是十分重要的价值取向,24篇卓越论文的推出,将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受世界关注的研究成果上,我希望通过这次颁奖活动,中国科学界可以了解世界科学前沿的基本状态,和中国科学在其中的贡献,并据此增加一个科学决策的参照系。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向颁奖者表示祝贺,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14:20
[刘煜]:非常感谢饶子和先生。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一直致力于全球学术界的研发与创新,这次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科学观察杂志两大机构联合主办本次盛会,是汤姆森路透服务中国科研学术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我们将持续不断的为推动中国科学的创新与发展来努力。下面有请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全球执行总裁麦凯思先生致辞。      14:21
[Keith Macgregor]:(英文略)      14:32
[刘煜]:感谢Keith的致辞。下面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员、科学前沿分析中心主任,国内外著名文献计量学专家金碧辉女士代表本届盛会的主办方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前沿分析中心致辞。有请金碧辉老师。      14:33
[金碧辉]:各位来宾,下午好!刚才刘煜说致辞,我不敢,一般致辞都是领导致辞,我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我更希望跟大家分享信息。      14:33
[金碧辉]:我今天的题目想扣一下论坛的主题,叫做科学引文见证中国科学的进步,寻证中国科学的差距,我想我们应该在一个信息对称的语境下来讨论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14:34
[金碧辉]:对于中国科学来讲的话,事实上国际上一直在关心中国的科学,曾经在1997年,Science杂志上面登了一篇文章,用引文做了相对优势的指标,当时世界排名中国在65位,在2004年,又有一个学者,在Nurture上面发表一篇文章,他对3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分析,他也是用引文指标进行的分析,中国在31个国家里面,排名倒数第四。也就是在这篇文章发表以后,紧接着2004年又有一个学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他用纳米科学论文数量,他不是用引文,用纳米科学论文数量做了一个分析,他的结论是中国在纳米科学排名世界第一。2007年,我们《科学观察》约了国际著名的一个计量学家,用文献计量学的数据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的结论,他说将来的科学是一个四分天下的格局,因为现在讲三级是美国、欧盟和日本,他认为将来可能是要加入中国成为四分天下的格局。      14:36
[金碧辉]:下面我想跟大家分析一下有关信息,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经费投入的信息,一个是从数量上面看我们的科学产出,再有一个是从质量上面看我们的科学产出。首先我们看经费,这是按美元汇率计算的,在1991年的时候,我们跟美国的差距,美国比我们多54.7倍,在R&D的经费上,到2005年,这个差距缩小到了12.8倍,请大家注意这54.7和12.8,因为在下面的数据里面也会出现相似的现象。      14:37
[金碧辉]:这个图是我们用SCI的论文数量、科学论文产出能量来进行的一个国际比较,选了一些国家,有科技发达的国家,也有跟我们国情相类似的一些国家,在这张图里面,中国这条横线非常引人注目,在1996年的时候我们还在很后面,到了2007年,我这是5月16号进行的检索,我们已经牢牢地站在了第二方阵,如果美国是第一方阵,我们已经在第二方阵,到目前为止中国比日本多8000多篇文章,2007年中国首次超过了日本,在这个科学论文产出方面。      14:39
[金碧辉]:下面我们看看影响力,刚才请大家注意几个数字,一个是54倍,一个是12倍,在这张图上1997到2001年五年的时间窗口,美国在学术影响力方面比我们高出40.6倍,到2002年—2006年这五年的时间窗口美国跟我们相差12.5倍,和科研经费非常巧合碰到了一起。在学术影响力方面,我们的差距也在缩小。      14:40
[金碧辉]:我们看中国科学在世界科学中的地位,我们分析中心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开始做了这项工作,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分析,能够来看一看中国科学各个学科在国际上面所处的位置。这张图我们做了19个学科,这个蓝色圈是数理化这样的一个群,下面是生物科学,包括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的这样一个群。在这个圈里面,是工程材料、工程技术方面的,下面是资源环境方面的。看这个图怎么看呢?我们是十年一个窗口,十年一个窗口,这里面有三个窗口,一个是1992年到2003年这样一个窗口,我们叫它2003年窗口,再有就是1994到2005的窗口,我们叫他2005年窗口,1996年到2007年又是一个窗口,我们可以从颜色的序上来看学科的进步,如果说它的序是绿黄红,从上往上,这个学科在三个时间窗里面都是一直往上上升,假如说这个绿黄红的次序有所变化就是在波动,大家可以看到数理化这个群学科,工程这个学科和资源环境,应该都是一直在进步,一直往上升,生命科学这块是在波动,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命科学在我们国家,应该说在十几年前,支持力度是很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生命科学事实上在各项指标里面,它都在进步,但是它的进步其他的国家生命科学发展得更快,因此它就表现为一种波动。      14:42
[金碧辉]:综合角度,我们19个学科综合起来分析,在2003年时间窗口,我们中国科学处在世界的第15位,在2005年这个窗口,中国科学处在第12位,2007年中国科学处在第8位,事实上2006年就处在第八位,2009年这个窗口能不能往前进一步,我个人不好预测,关键取决于我们高质量的成果有多少。宏观的形势分析完了之后,我想跟大家再分析一下当今世界科学较量的焦点在什么地方?从文献计量角度来讲,可以用被引频次来划分,这个是我自己判断,只是给大家一个数量的概念,有零被引文献,还有少量被引的文献,比当初被引频次小于10的,还有较多被引,如50—100,还有大于100这样的一些论文,我想零被引的文献,我想把它叫金子与纸片,为什么这么讲呢?零被引的文献不一定都是垃圾,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他会成为一篇非常好的论文或者是成果,像这样的东西是极少数,就像金子一样,绝大多数零被引文献只能说它是一张纸片。少量被引的话,我想可以给他说成是一般成果,假如说较多被引的和高度被引的这个成果的话,我们可以称它为重要成果或者是重大成果,科学较量与焦点,我想主要是在重大成果和重要成果上面。      14:44
[金碧辉]:下面我们就用目前比较流行的H指数做了这些国家H指数的计算,H指数是代表一个国家高水平成果产出的一个指标,大家可以看到,美国H指数是266,也就是说这是2004年的数据,2004年美国发表了可能是将近30万篇文章,在30万篇文章里面,它有266篇文章至少被引了266次以上这样一个概念。大家可以看到,加拿大是4万多篇文章,他的H指数是137,在论文排序上是第7,但是在H指数排序上是第4。荷兰只产出26000篇文章,H指数122,论文排序是13位,但是H指数是第7位。瑞士也是同样的情况,他们用少量的论文产生了相对多的高质量的成果,中国当年的论文总量是6万多篇,我们的H指数是96。我们的论文排名是在第5位,我们H指数是在第13位。      14:46
[金碧辉]:下面我想就是以中国H指数96,被引频次96作为基点,来计算各个超过它的论文数的国家当年超过96次的论文有多少,大家可以看到,美国有2767篇,其他的数字我就不报了,因为时间有限。在中国的96篇H论文当中,我又给他做了一个细分,96篇当中,国际合作的论文56篇,自主研究论文40篇,所谓自主研究论文,就是说所有的作者都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合作论文当中,以我为主的论文,也就是说这篇论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是我们中国科学家的是13篇,这13篇文章里面,大陆科学家是10篇,香港科学家是3篇。在96篇论文当中,通讯作者论文有53篇,在53篇通讯作者论文当中,香港14篇,大陆39篇,在大陆的39篇论文当中,自主研究的是29篇,以我为主的是10篇,这样我们又把H指数里面重要的论文做了一些分解。      14:48
[金碧辉]:我认为目前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高端成果,我选了一些国家,以这些国家的论文2004年的被引频次作为一个分层的计算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零被引频次的论文比例上,这些国家差不多,至少中国没有比其他国家差,不是最高的,跟德国、日本都在个水平上,大家都有零被引频次,不是说我们中国多,我统计这个数据之前,我假设应该中国零被引文章很多,结果不是这样。1—3次被引的显然中国和印度比例就上去了,4次以上的这个现象就更明显了,发达国家的论文占的比例比较大,中国占的比例就比较小,这个都是占自身论文总量的比例。我又把4次以上做了一个分解,4次以上做的一个分解,在4—10次的比例上面,中国和其他国家差不多,但是到了10—49次,或者50次以上,我们就明显看到,发达国家占的比例明显的增大了。所以我想,我们想寻证差距,这个差距就在这里,在高端论文,在重要研究成果上面,我们中国跟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整个的态势,就是中国在低被引的论文当中,它是比较高,但是越到高端他就越往下走了,发达国家是低被引的水平上面比较少,越到高端它越往上走,是这样一个态势。我又比较了一下100次被引频次全球到底有多少,这次应该给大家一个概念,这是SCI帮我统计的,我个人得不到这个数据,他们给我的数据是2004年1月28日的检索,WOS总记录数大约是106万条,其中被引频次大于等于100次的论文2822篇,这个数字很小,大家竞争就在这个数字上竞争,不多,所以我们也不要期盼中国会有几千篇几千篇的高端论文,这是不现实的,全世界只有2822篇。      14:50
[金碧辉]:在这里美国有1918篇,占了68%,这个比例数使我想起了我前几年做过一个诺贝尔奖的国家的分布,诺贝尔奖在2001—2005年,总量美国占到63%,这个比例跟我今天做的100次以上的比例非常的相似。中国是61篇文章,占总量的2.16%,我们计算了SCI论文各个国家的总量以及占的比例,把两个比例做一个减法,这样的话凡是带负数的就说明它的高端成果相对于它的论文总量来讲的话,比例是低的。我们今天颁发的卓越论文奖大家都知道,5000多个科学前沿,中国有将近500个。一共有932篇文章,我想下一阶段,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中国科学再进一步发展,在追求卓越的过程当中,到底我们有多少篇这样的论文,这都是问号,这个问号是需要全国科学家科学管理者共同填补的。      14:54
[金碧辉]:从前面的数据当中我就在想,追求卓越是需要条件的,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有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科学传统,学术积累,科研环境,科学精神等等等等,在这里边,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实际上现在我们有的实验室已经相当不错了,科研经费也是有待于等一段时间,科学传统科学积累也需要一段时间,只有从今天开始抓科研精神,追求卓越当中还有其他很多很多因素。      14:55
[金碧辉]:这张图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可以比喻成科学的探索,在黑暗当中探索,星星点点应该都是前沿的重要的科学成果,所有圈上的点都是一般的成果,但是这张图是真实的有含义的,它是天文学里面绘制出来前沿的科学图,把这小块放大,星星点点都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星体,天体和星球,有数字显示标记的都是现在很热门的研究对象。      14:55
[金碧辉]:最后我想说,追求卓越,探索前沿,需要树立起科学的科学发展观,需要从目前的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向又好又快的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追求卓越,探索前沿,要注重研究起点,沉入研究过程,要与国际同行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对话,一旦取得重要成果,要有发表策略和优先权意识,科技管理者要为中国科学家追求卓越,探索前沿保驾护航。任何奖项不是追求卓越,探索前沿的目标,而是一种结果,如果把结果当成目标,这是功利而不是科学。谢谢大家!      14:55
[刘煜]:非常感谢金碧辉老师精彩演讲。金碧辉老师报告所显示的,今天中国的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科研成果不断在成倍的增长,下面就有请中国科学引文发展历史见证者,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2000年经典引文奖获奖者之一贾仲孝教授发言。      14:56
[贾仲孝]:尊敬的各位嘉宾,获奖者,大家下午好,我是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的贾仲孝,是2000年经典引文奖获奖者之一,我今天非常荣幸地在八年后的今天,在卓越论文奖的舞台上,和各位见面。时隔八年,在我们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科学研究奖暨中国科学引文论坛上,我看到了中国科研的突飞猛进与飞速发展。     14:57
[贾仲孝]:科学引文在学术界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科研队的广泛关注,科学引文的被引用状况不仅能说明论文的自身价值,从另外一个侧面,它也能体现专家学者对科学界,对社会,对国家的卓越贡献,今天就是科学贡献者的节日,我祝贺大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祝愿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加灿烂的科学研究成果。最后我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4:57
[刘煜]:感谢贾仲孝教授,本届中国卓越研究奖的评审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专家组层层遴选最终有24篇被引论文夺得头筹,获此大奖。下满我们请岳卫平老师介绍评选方法。      14:58
[岳卫平]: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次中国卓越研究奖的评选过程,首先看一下我们的数据来源SCI的网络Web of science,我们回顾一下2000年经典引文奖怎么评选出来的,然后看一下2008年经典卓越研究奖是如何用前沿研究分析方法,如何评选中国学者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前沿,如何根据这些研究前沿选出2008年中国卓越奖的研究论文。      15:0
[岳卫平]:第一、Web of Science是什么样的工具,它是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它是整合的网络版本,我们叫Web of Sceience,我们最熟悉的是SCI数据库,第一个特点是有严格的选刊过程,只收录各个学科当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我们在美国总部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专门对各个学术期刊进行评估,然后把他们加入到我们数据库当中进行更新,其次文献当中的相互引证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内在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文献的引证作为我们科学家的自己选择,我们为什么引用这篇文章没有引用另外一篇文章,是因为这篇被引用的文章,它的科学内容对我现在的科学研究有所贡献,所以文献引证不但能够反映出这种科学界内在的联系,同时也反映出一项科学研究对整个科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是什么。      15:2
[岳卫平]:我们回顾一下8年前的经典引文奖,就是贾教授获得的,他的数据是基于我们刚才说的Web of Science的数据,他的数据来源于1981—1998年的数据,在每一学科每一年发表的文章当中,取前200篇文章,这篇文章我们叫High Lmpact Papers,把所有的论文结合起来,79200篇论文的数据库,基于其中我们选出了作者全部来自于中国大陆的论文,这些论文一共有47篇,是由中国学者完全独立完成的,而且最有影响力的一些学术论文,这47篇论文叫做经典引文奖,主要是按照各个领域当中最有影响力的文章选择出来。      15:3
[岳卫平]:我们今天的卓越研究奖与2000年经典引文奖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叫做研究前沿的分析方法,这个研究前沿的分析方法,基于我们文献计量学的文献共引分析,叫Co citation analysis,是由我们首席科学家最先引领的,还有两位大学教授共同发现的,这样一个分析方法。这两个来自的点是两篇文章,两篇文章可能是有下面一个方的绿色的这篇文章同时引用了这两篇蓝色的文章,这个时候两篇蓝色的圆点的文章同时被某一篇文章所引用。下面还有下一个放块蓝色的文章同时引用了这两篇文章,红色的文章也同时把这两篇文章作为参考文献放到了他的文献的背后,所有方块的这些文章我们叫做Citing Paper,两篇蓝色圆的文章我们叫Co cited papers,两篇同时被很多文献引用的文章。就揭示了文献之间的共引这样一个现象,这说明什么呢?如果两篇文章同时被其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引用频次越多,说明他们两个之间的紧密程度就越高,或者相当高。我们对什么样的文章来进行分析,我们的方法分为四步,第一、我们首先引用高被引论文,这里面叫Highly Cited papers,不同学科论文是不同的,我发表较早的论文和近期的论文被引频次也是不同的,我们考虑时间和学科的因素,我们选择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年度当中这些文献被引频次排在前1%的论文我们叫高被引论文。      15:6
[岳卫平]:我们一共有22大领域,我们把年代都分出来,比如说化学领域,在2000年如果某一篇化学领域文章发表于2000年,被引频次达到108次的话,这一年当中高被引论文,影响力达到前1%。我们再看工程,2001年的时候,发表的文章只要被引用47次,就成为了高被引论文,被高引论文的选择考虑学科和时间的不同。      15:9
[岳卫平]:第二步我们计算高被引论文之间共同被引的相关度或者是强度,这个强度是用统计学上Cosine来进行的。我们看某一篇文章,单篇文章被引313次,蓝色单篇文章被引374次,两篇文章同时被其他科研成果引用160次,Cosine是怎么来计算的?Cos=0.47=160313×374平方根,计算完共引强度之后,我们进行聚类分析,如果这些都是Cosine大于0.3,这篇文章看起来错综复杂,我们用下一个方法——聚类方法的时候。这样一个聚类我们把它叫做一个研究前沿,这个研究前沿是怎么定出来的,研究前沿由一组被高被引论文组成的,我们把题目进行分析,抽出来还有一定科学意义的词和词组形成了研究前沿的名称,任何一个研究前沿都是由若干篇高被引论文组成的。      15:11
[岳卫平]:上面这些数据都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另一个叫深入分析型的数据库,每两个月更新一次的时候,给大家揭示出来,我们把2006年第6次更新的研究前沿的数据全部提取出来,我们发现在01—06年发表的论文当中共有5538个研究前沿,一共有51429篇高被引论文组成,其中中国作者在内的研究前沿一共有494个,这494个涉及了932篇有中国作者贡献的这样一个高被引论文。基于494个中国作者参与的研究前沿,我们现在来选出哪些研究前沿当中,中国作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入选的研究前沿一定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第一、我们认为一个研究前沿当中所包含的论文的数量,代表研究前沿的大小和规模和关注度。至少要包括4篇高被引论文,我们要看看研究前沿当中,中国作者参与了,他们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我们看一下至少有一半的论文在研究前沿当中,我们要求他是要有中国作者参与的。研究前沿当中至少有一篇文章作者全部来自于中国大陆,假如研究前沿当中,包含的论文中,我们494个研究前沿当中,我们一共选出了24个中国作者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前沿,基于24个研究前沿,在每一个研究前沿当中选出了作者全部来自于中国大陆,然后它的被引频次最高的一篇文章,来自24个前沿当中24篇论文,这个全部是由中国作者独立完成的。最后我们是基于24个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前沿,选出了24篇研究前沿的代表获得了我们今天的中国卓越研究奖。这24篇文章,或者是论文,他们的学科分布是什么呢?我们的Keith先生提到了,金老师也做了相应的分析,我们看看我们物理领域的得奖有8篇,我们物理学方面有非常高的产出,化学是7篇,工程是4篇,材料科学2篇,数学1篇,临床医学1篇,计算机科学1篇,这就形成了我们24篇论文学科的这样一个分布的情况。      15:14
[岳卫平]:任何一个评选方面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的也不例外,第一条局限于我们选择某一个研究前沿他具有一定的规模,他所包含的论文数量大于等于4,有很多研究前沿只有两篇或者三篇论文组成的,这些研究前沿当时数据没有显示出来一定的规模,我们不能否认在将来未来当中,他们会受到更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慢慢成为一个更具有影响力更大的这样一个研究前沿。同时,24个研究前沿当中,一共包含了国内外的论文一共是228篇,其中有86篇论文全部是由我们中国作者来完成的,这86篇中国独立自主这些论文,都对我们的24个中国作者有贡献的研究前沿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我们没有把他们全部入选,我们只选出了每一个研究前沿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作者的论文为代表,我们考虑到国际合作的情况,24篇前沿中确实有国际论文的合作,我们发现国际论文的合作,在绝大多数前沿领域当中,它的影响力没有我们中国独立自主研究前沿的影响力大、我们中国独立自主完成的论文,换句话说,它的影响力要高于我们的国际合作论文,这从一方面看出来什么?我们从文献计量学研究分析的方法,我们揭示出中国科学家不但积极参加到世界科学研究当中,我们真正做到了在引领某些研究前沿,某些研究方向,我们在其中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再一次向融合中国卓越研究奖的24位论文的代表表示感谢和祝贺。谢谢大家!      15:16
[刘煜]:2008年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研究奖及科学引文中国论文,是中国科学前沿思想碰撞的盛会,同时也是中国科研学术工作者的荣誉盛会,现在我宣布中国卓越研究奖颁奖典礼正式开始,此次颁奖按学科领域分为三组进行。第一组是化学领域的获奖论文,请看大屏幕。首先我们有请今天的颁奖嘉宾,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麦全球执行副总裁麦凯思先生,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IPCC主席团成员秦大河先生上场。      15:16
[刘煜]:第一篇化学领域的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中国科学院龚流柱教授,蒋耀忠教授,宓爱巧教授上台领奖。      15:17
[刘煜]:第二篇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浙江大学王业伍教授,中国科学院汪国忠教授,中国科学院张立德教授上台领奖。      15:18
[刘煜]:下一篇获奖论文,请该论文获奖者代表:兰州大学及北京大学王锐教授,中国科学院史章柯老师上台领奖。      15:19
[刘煜]:下一篇获奖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北京大学李南强教授,顾镇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罗红霞教授上台领奖。      15:20
[刘煜]:下一篇获奖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北京大学蒋帆教授,中国科学院龚流柱教授,蒋耀忠教授,宓爱巧教授,北京大学吴云东教授上台领奖。      15:20
[刘煜]:再下一篇获奖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吉林大学王润伟教授,肖丰收教授,张宗魁教授上台领奖。      15:22
[刘煜]:化学领域的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中山大学化工学院院长陈小明教授上台领奖。      15:22
[刘煜]:下面有请本组所有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留念。      15:22
[刘煜]:让我们以掌声恭喜所有的获奖者。有请本组获奖者与颁奖嘉宾退场,中山大学陈小明教授请留步。陈教授,恭喜您获得了本届中国卓越研究奖,此时此刻您有什么感想愿意跟在场的嘉宾分享?      15:22
[陈小明]:尊敬的各位同行,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想大家可能都会同意我的看法,科学研究是一项充满艰辛也充满意外,同时又是十分愉快的一项事业。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确实是这样子的,1992年的时候,我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然后我回到我母校中山大学工作,那个时候我们实验室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条件非常艰难,经费也很难申请到,但是我觉得我自己喜欢当教师,喜欢做一些科学研究,所以就一步一步努力的走过来了,后来我们觉得,其实我们还是能做一些工作,而且由于国家的投入越来越大,工作也做得越来越顺利。到2000年的时候,我们意外发现了一个新的途径,也解决了一个原先存在多年的科学问题,随后我们就觉得应该可以进一步的把它扩展做大,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又发现了另外一个新的领域,在金属粒子的诱导“有机铜”,不仅仅制备一些药物原料还可以制备微孔金属材料,我们进一步努力搞清了机理,后来把这些材料做成具有动态变化,具有智能特征的一些材料,这一系列的研究里面,其实也是从一个意外开始的,所以我说科学研究对我个人确实是充满着意外。      15:25
[陈小明]: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知道化学是很奇妙的事件,分子结构性能缤纷多彩,让我们可以沉湎于其中,让我们得到科研的乐趣,而新的发现又可以给我们惊喜,这种惊喜甚至可以让我们今天在这里欢聚一堂,共享科研的喜悦,获得汤姆森公司的奖励和同行的鼓励。所以科研从意外最后到愉快,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汤姆森公司给我们带来这份愉快,让我们的科研更加丰富多彩。最后,我想衷心的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事业有成。谢谢大家!      15:27
[刘煜]:接下来将是物理领域的获奖论文,请看大屏幕。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先生上场。      15:27
[刘煜]:物理领域的第一篇论文,有请该论文的作者代表:中国科学院陈裕启教授上台领奖。下一篇论文获奖者,有请中国科学院张新民教授上台领奖。由于工作原因复旦大学范恩贵教授未能莅临颁奖典礼现场,之后我们会将证书交给他本人。      15:28
[刘煜]:下一篇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吴颖教授上台领奖。      15:30
[刘煜]:下一篇论文,有请获奖论文作者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张靖仪教授,赵峥教授上台领奖。      15:30
[刘煜]:下一篇获奖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中国科学院车仁超教授,北京大学陈清教授,中国科学院杜高辉教授,袁忠勇教授上台领奖。      15:30
[刘煜]:下一篇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宁波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楼森岳教授,宁波大学阮航宇教授上台领奖。      15:31
[刘煜]:物理学领域最后一篇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北京师范大学邓富国教授,清华大学刘晓曙教授,龙桂鲁教授上台领奖。      15:32
[刘煜]:有请本组所有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留念。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请所有获奖者与颁奖嘉宾退场。请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留步。下面有请龙桂鲁教授发表获奖感想。      15:33
[龙桂鲁]:各位来宾,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首先我非常荣幸代表我们组获奖代表发言。      15:34
[龙桂鲁]:作为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大家都非常希望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也非常希望别人知道我们自己在做什么工作,孔子讲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现在汤姆森公司提供了SCI更容易使得我们知道别人做什么工作,也能知道别人怎么评价我们自己的工作,使得我们现在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所以在这里,我非常感谢SCI提供了这种新的检索工具,这种发明,这是我第一点感想。      15:36
[龙桂鲁]:第二点感想,我们知道卓越研究奖是非常高的荣誉,我们为获得这个奖项感到光荣。我们的工作是提出了一个量子及其安全通讯,过去通讯方案是要先进行一次量子通讯产生密码,然后再进行一次经典通讯,我们提出来的方案是不需要经过经典通讯,而直接透过量子信道进行传输。      15:37
[龙桂鲁]:我第三点感想就是,前面的话很多领导和专家都讲了,这表明我国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原创性的和国际前沿性的工作多了起来,当然这次获奖工作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希望而且我相信今后还会有很多更高水平的工作发表。      15:38
[龙桂鲁]:最后一点的感想,我想我们所有的代表都一样,获得卓越研究奖是非常难的,同时也是非常容易的,经过六年的时间,一共只有24篇文章获奖,这是非常难的。同时是非常容易的,我们没有写过任何的申报材料,没有参加任何答辩,但是我们获奖了。而且我们感到非常的意外,当获奖电话打到办公室的时候,我们感到非常意外,所有的获奖者都是这样,我们非常高兴。同时我代表获奖作者再次对汤姆森公司表示感谢,对科学前沿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谢谢各位领导专家,谢谢各位嘉宾。      15:38
[刘煜]:非常感谢龙教授。下面我们宣布其他组获奖论文及获奖者。首先我们还是有请本次颁奖嘉宾麦凯思先生,本次会议联合主办方的代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丹先生,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Mark Garlinghouse葛凌浩先生上场。      15:40
[刘煜]:下篇论文,有请该论文的作者代表:石家庄铁道学院刘金喜教授,刘响林教授上台领奖。      15:40
[刘煜]:下篇论文来自材料科学领域,有请该论文的作者代表:中国科学院程延祥教授上台领奖。      15:41
[刘煜]:下篇论文是临床医学领域的论文,有请该论文获奖代表:中国科学院高福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刘金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雷富民教授,马俊才教授,刘文军教授,张小伟教授上台领奖。      15:41
[刘煜]:接下来是工程技术领域的论文,有请该论文的作者,东华大学何吉欢教授上台领奖。      15:42
[刘煜]:下面是来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获奖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于洪波教授上台领奖。      15:43
[刘煜]:下面是一篇来自工程技术领域的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天津大学陈旭教授上台领奖。      15:43
[刘煜]:下面是一篇来自数学领域的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徐州师范大学徐西安教授上台领奖。      15:45
[刘煜]:下面是一篇来自材料科学领域的论文,有请该论文作者代表:广州工业大学王银海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吴玉程教授,中国科学院张立德教授上台领奖。      15:46
[刘煜]:下面请第三组所有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留念。再一次祝贺他们。请中国科学院张立德教授留步,有请张立德教授发表获奖感言。      15:46
[张立德]:尊敬的大会组织者,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今天下午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在这里和诸位一起共同分享这一隆重的令人难忘的时刻,更使我高兴的是我和我的合作者在过去几年发表的两篇关于纳米半导体材料制备科学的论文获得了2008年度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颁发的“卓越研究奖”,这一荣誉不仅仅属于我的团队,也归功于长期一贯支持我们研究工作的人们。      15:47
[张立德]:大家知道,纳米材料不同于常规材料,它的性能不仅仅取决于结构,而且与尺度、维度和形貌有密切关系,这意味着纳米材料制备科学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在我们获奖的两篇文章里,经过反复的实验,揭示了从一维生长到二维生长转变的规律,找出了控制这种转变的实验参数,实现了纳米材料的可控生长,这为按照需求制备纳米材料提供了可参考的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的工作是前人研究的继续,没有前人工作的基础就没有我们的新推进。在认识和理解纳米材料制备科学新原理、新规律和新方法的研究中,我们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因此坚持不懈的探索是我们科学工作者的使命。      15:49
[张立德]:我们一定把这次获奖作为新的起点、新的激励,加强同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和交流,为繁荣纳米科学事业继续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最后我还要感谢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我们研究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      15:50
[张立德]:最后,我还要感谢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感谢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过去对我们的支持,再一次感谢大会的组织者,感谢汤姆森集团,谢谢大家!      15:50
[刘煜]:谢谢,让我们把今天的颂歌化成明天的号角,我们相信,未来比历史更加激动人心,让我们的脚步跟随前沿学者的步伐而前行,让我们用震撼世界的同一声音,祝愿中国科研的明天无限光明。      15:51
[刘煜]:汤姆森路透中国卓越研究奖颁奖典礼到此结束,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今天所有的获奖者。在茶歇之后4—5点,将是更加精彩的科学引文中国论坛,答谢晚宴5:30开始,请各位准时参加。在茶歇的同时,我们有请所有的获奖者和颁奖嘉宾和本次活动联合主办方的领导们留步,做一个集体留影,让我们铭记这个光辉灿烂的时刻,其他嘉宾可以享用茶点,自由交流。      15:53
[金碧辉]:各位来宾,我们现在开始下一个环节,进行科学引文综合论坛这样一个活动,作为论坛,最主要就是要互相的讨论,我们今天就采取台上的嘉宾提出观点,台下的嘉宾来提问的这样一种互动的形式来开展我们的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从科学引文与中国卓越论文为出发点,紧紧围绕科学家们如何瞄准世界科学的前沿,取得国际同行高度关注的成果,来讨论中国科学的发展问题,这是主题。      16:29
[金碧辉]:我们从今天获奖的嘉宾里边,会务组也做了大量的联系,有一些专家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问题有他们自己的一些想法,他们希望跟大家来进行讨论,现在就请这些嘉宾上台。首先我们请北京大学的顾镇南教授;兰州大学王锐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的龚流柱教授;东华大学的何吉欢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陈裕启教授,北京大学的陈清教授;宁波大学的楼森岳教授。我们先请各位教授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和科研情况。我们先从王锐教授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      16:31
[王锐]:各位专家,我叫王锐,在兰州大学从事手性药物及生物学。      16:32
[楼森岳]:我叫楼森岳,我是宁波大学的,我研究的方向是数学物理,现在也搞点次生灾害。      16:34
[陈清]:各位好,我是北京大学陈清,北京大学电子系,主要做的是关于材料的结构性能相互关系这方面的工作。      16:35
[陈裕启]:我叫陈裕启,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工作,我现在做应用方面能源问题研究。      16:35
[顾镇南]:我来自北京大学化学系,我是搞纳米管的这一类研究。      16:36
[何吉欢]: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东华大学,现在主要做的是纳米管合成开发的研究和设计。      16:36
[龚流柱]:我原来的单位是中科院成都有机所,我主要研究有机合成化学,研究方向是不对称合成。      16:36
[金碧辉]:我宣布一下我们互动的规则,首先由主持人提出一些问题,台上的嘉宾会对这些问题谈一些他们的想法,大概每个人一个问题,我们准备了七个问题,有一个教授回答完了之后其他教授有更重要的补充,他们会补充一下,问题讨论完了之后,我们会请台下的嘉宾围绕七个问题,对于台下的嘉宾提出一些问题,大家进行一些讨论。      16:37
[金碧辉]:首先我第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大家都关注到几个很瞩目的数据,也就是说在世界科学前沿的5000多个TOP当中有将近500个TOP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5万多篇研究论文当中,我们有近一千篇文章是中国科学家主持或者参与的作品,作为卓越论文奖的获奖者对此有何评论,以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为例,以世界同行研究为背景,是否能谈一谈中国处在什么位置?处在哪个阶段,有何优势和不足?这个问题我们请中国科技大学的龚流柱教授谈谈他的想法。      16:38
[龚流柱]:谢谢主持人,这应该是一个受表扬的问题,首先刚才没有机会,借这个机会,感谢对我们两篇获奖论文有贡献的学生老师,合作者。我第二个工作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我说两句心里话。      16:38
[龚流柱]:刚才主持人也谈了,有两个数据,一个数据就是在5000多个前沿领域当中,有接近500个前沿领域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我算了一下比例,这个比例是8.9%,第二比例更低了,五万多篇论文中,中国科学家有932篇,这个比例是1.8%,看到这个数据,绝对数字这个数据还是可以的,但是比例比较低,如果是根据我们国家发表的论文总量来看,我们总量很多,和我们的总量相比,前沿论文数量显得比较劣势一点,说明我个人的观点我们质量上要进一步的提高,看到这个数据以后,感觉到有点不自信的心态,但是我给大家另外一个数据,刚才我统计了一下,在24篇获奖论文当中,从04—06年,有15篇论文,意味着我们国家高端论文都是前沿论文,处于一个上升趋势,这和我们国家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趋势是一致的。真正大规模投入是2000年之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刚才饶校长讲了,2020年我们占GDP的2.5%,我相信随着这个投入,我们高水平的工作会越来越多,这是第二点感想。      16:41
[龚流柱]:结合我个人的工作,我从事的方向两个工作都是同一个工作,有机催化,有机分子催化法。我们是03年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论文发表也是03年,我们工作是在02年开展的,第一篇论文是2000年,大家比较公认的,这个领域比较公认的,是2000年,最高的这篇论文是560次,我们目前为止是197次,从数据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差距,这个差距还是有。论文是三年的时间,这个差距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这个差距很大,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人就是这个领域的Leader,是这样一个原则。我们只是在这个领域当中做出了比较有特点的工作,在这个新的方向上,引起了国际方面的重视,我只能这么评价我们,不是Leader的概念,我们真的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但是我相信,刚才谈到的问题,我们优势在哪里,我们这几年国家重视,投入很大,第二、人力资源,这几年国外发达国家回来的人很多,尤其是年轻人,起点很高,这确实是很高的,这是我们的优势,优秀的人力资本,我个人认为,在我们研究队伍当中,我们的博士论文质量稍微弱了一点,好的博士都到国外去了,做到博士后,随着我们国家投入的增加,包括待遇的提高会慢慢受到重视。几年之后,特别是再过5年,我非常赞同饶子和院士的观点,肯定不是这个数字。      16:43
[金碧辉]:台下嘉宾有没有对这个问题有其他的想法或者是补充的?刚才龚流柱教授的谈话当中,已经提出来了人才的问题,我们国家现在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因为科技创新一定是,首先是要有优秀的人才才能够去做出创新,下一个问题有关人才的问题,人才的教育,人才的环境,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想请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陈裕启教授谈谈他的想法。      16:45
[陈裕启]:一流的工作需要一流的人才,人才要想做科技型人才,应该足够聪明,我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他能够获取知识的能力,再一个是他创新的能力,作为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是更重要的能力,在座的都不会怀疑中国人是有足够聪明来做科学研究的,有一个问题现代科学它的发源并不在我们中国,而是在西方,在欧美,这有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拿我们自己的例子来做一个比较,下围棋,亚洲人已经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欧美人下围棋跟我们还是有一个很大的差距,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长远来讲,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是在一个比较弱势的位置,一个比较落后的位置,但是也不那么悲观,我个人觉得,我们以前也有很成功的培养人的例子,我们出来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一流的科学家,很多研究人员都是那时候培养的。      16:47
[陈裕启]:再一个就是有了人才还有一个问题,这个人才主要是状态,这也是很重要的,不一定这个人足够聪明,才能做好工作,这是不一定的,像我们做理论物理这一行为例,这一行全世界大部分都是聪明的人,最后真正做出大成就的人也是非常少的,我个人觉得,人才不光是有,当然还有别的问题。真正好的工作,人处在很高的灵感的状态,激发才能做出来,不一定是优秀的人才能做出来。我们制定政策很关键的怎么样把这些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这些科研人员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创新的科研里面去,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就很成功了。当然像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环境的问题,多少还是有些浮躁的气氛,比如说我们今天给你申请基金,明天你去评奖,都干这个,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做科研上,就不能处在一个很好的状态,人才的状态也是很重要的,这个也许是我们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16:49
[陈裕启]:教育培养人才的问题,教育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中小学生的教育的状态处在什么状态,决定了过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科研研究的水平,我们以前很多时候就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出不来一流人才,优秀人才的。  16:50
[金碧辉]:还有其他的老师要补充吗?关于人才的问题?刚才前面两位教授他们在看到中国的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差距,同时也提出了人才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要抓人才的话,就是要十年二十年人才才能出得来,所以也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也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      16:50
[金碧辉]:在科研当中,我们想如何把握一些重要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想提一个问题给兰州大学的王锐教授,在把握当今全球科研前沿信息动态方面,您是怎么做的,您一般通过什么途径获取最新信息,您是否能与国际同行保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如何利用网络条件缩小与世界同行的交流空间?请王锐教授回答。      16:51
[王锐]:我觉得给我提的问题是蛮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因为兰州大学地处咱们祖国的西部,西北地区,通常信息非常的闭塞,像今天这样这种高手云集的场合,应该是轮不到我发言的,诚惶诚恐,但是我觉得可以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6:52
[王锐]:的确过去查资料信息不通是制约我们科研工作非常大的障碍,95年的1月份的资料,95年的6月份我们学院的图书馆信息才到兰州,信息整整慢了半年多,可是现在有了网络信息非常及时,我们特别注意这方面学生的培训,兰州大学我们在信息建设上是投了很多钱的。我自己要求每周一早晨要汇报上周的工作,每周六的下午讲这周看到的最新文献,每个学生都讲,每个学生讲完你可以听到很多,要求每个学生每两周必须要翻译一篇文章,这样一年下来50多周能精读30篇本领域的我们认为非常好的文章,可以马上知道同行做什么,这个对我们跟踪也好,或者是和国际同行竞争也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这块的的确确我们感觉到网络对我们的贡献,给科学家带来的福音。同时可以把握同行领域都在做什么。      16:54
[王锐]:还有两点:一个是主动的走出去,我们不能老封闭在兰州,我们这个地方自己也好,学生也好,我们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海外方面的一些朋友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使我们经常到这些地方去,可以常来常往,在那边有时候能接触到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大师,这样能够把握前沿和热点。同时我们请进来,比如说今天的饶子和教授等,两年前我们都请他们到我们大学去做报告,场面极其热烈,学生是席地而坐,我觉得我们科学研究,金教授的报告非常好,首先你要有科研投入的经费,这块从我们自己来讲长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的支持,我们感到非常受鼓舞。包括学生的科学精神,包括刚才讲到的一些制度方面管理,奋斗精神,大家共同觉得我们学生还是比较好的,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毕业后先到牛津,到洪堡包括现在在美国做,我们学校做科学的同时培养人,特别是我们学生是感到自豪的,这份荣誉归功于学生,归功于长期支持我们的基金委给我们的一些帮助。      16:57
[金碧辉]:从跟国际开展交流一直谈到管理,谈到科学精神等等,就是在科学研究过程当中,很多重要的因素在谈论信息的时候,都辐射开来,台上嘉宾还有什么补充的?没有。我们接着下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我想请北京大学的顾镇南教授来回答,作为处于研究一线的科学家,您认为中国科学要在世界科学前沿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存在哪些瓶颈问题,还需要创造哪些条件,请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对如何增强我国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建议?      16:58
[顾镇南]:这个问题很大,我只能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这个瓶颈现在到底在什么地方,从长远来看在什么地方,我感觉到咱们国家这些年科技发展,国家发展得很快,钱还是比较多的,国家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多,我跟同学说,你只要做出好的东西来,钱大概不是很重要的,仪器现在也不是一个,像北京大学高等院校,现在仪器连一些外国学校也比较羡慕,有的实验室确实很好,我看如果仪器不行的话,现在国际交流也很多,如果要有好的思想,到国外去做也是欢迎的。现在关键是我们未来的科技要发展,最大的瓶颈,我认为是人才,要不断培养出好的人才,而且针对21世纪这么一个科技发展很深入的时候,要求人是很高的,绝对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科学的前沿,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面临很大的问题,这是各个研究生导师都应该注意的问题。我认为现在学校普及,像一类的大学收了很多高材生,怎么把这些高材生,像北大好多奥林匹克的尖子也来了,各个学校第一的,各省市第一的秀才都到北大来了,到清华来学习了,所以怎么把这些人真正的培养成为一个科学的尖子,这是面临的一个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17:0
[顾镇南]:研究生、博士生这些人都是热爱科学的人,进到科学队伍来,这些人怎么培养,而且这方面的培养,可能还不如基础课教育重视的多,当然我们学校改革很多,科学顶峰的人怎么培养,北大也搞了一些办法,比如元培班这些东西,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是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研究生的课程要有很好的基础,研究生不是做科研,如果没有很好的基础来面对将来的话,很难培养出人才。像我们学化学的,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要请教物理的,学结构的这些东西,要求人才是很全面的。怎么培养这样的人才,应该是研究生导师更注重的问题,不只是出一篇好的论文很高兴,培养一个好的研究生更高兴,我觉得是这么一个问题。所以我感觉到,如果要追求卓越,要爬到科研前沿的话,要不断的培养新的人才,因为现在我算了一下,80年第一批的研究生现在大概差不多都50岁了,现在是科研的骨干,再过10年、15年,怎么提高教育水平,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似的,要有一批尖子,怎么组织尖子的队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现在还不是很好的解决了,我希望教委和各个研究院能重视,我们在德智体方面都要培养很多很好的研究生,但是是不是够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够的,因为面临科学的讨论还很多,我认为我们国家的科学竞争力还是不足。      17:2
[顾镇南]:另外还有一个,从科学转化到生产力的研究,也是很不够的。这些里头都是前沿科学,我12月份去了一次台湾,我也是做纳米管的,我们国家做纳米管发表了很多文章,当然是很好的,有很多很高水平的文章,我们转化成生产力不够,我到菲利浦公司,101大楼,我听到一个消息,他说菲利浦公司有两个年产30吨的塔可以做,而且这个东西已经用在塑料上,使用了,而且还在保健膜上都应用了,我感到很吃惊,河南这个公司,可以把科研的前沿转到生产力,这也是一个很多的人才完成的科技成果,所以我感觉到,应该重视研究生的教育,人才培养这方面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17:2
[金碧辉]:谢谢顾教授,顾教授实际上是从未来的视角,来看今天,我觉得的确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国家科技部也好,教育部也好,据我所知,都在部署一些比较大的项目,在研究和探讨这样一些问题,我想这些项目还要紧紧的跟咱们的科学家结合起来可能更有深度,另外他也提到科学成果的转移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搞科学,科学是无国界,但是科学成果的应用绝对是有国界的,因为社会的实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目前它只能靠科技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竞争点就在这里,我自己在想,我其实也考虑这个问题,技术转移,这个问题有的时候把板子打在科学家身上我觉得不公平,应该是一个社会机制的问题,是一个科学到技术到经济,这样一个链上面,它的一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所以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复杂,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如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刚刚起动不是很完善,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是很强等等,中间的转换能力,中介的转换机构都没有很好的设立起来等等,所以说顾教授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17:4
[金碧辉]:下面我想请北京大学陈清教授谈谈在您取得前沿成果以后,您有没有从同行的引用中注意到您的研究成果对后续研究所起的作用?      17:4
[陈清]:很荣幸今天出席这个会,在这么多专家和前辈的面前能够有机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关于怎么来取得一些比较好的成果,比较有影响的成果,实际上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已经谈到了,我只是说就我这个文章的一些事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17:4
[陈清]:有几个方面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取得科学比较重要的成果,首先要有很多人非常优秀,他的很多时间可能也是花在很细致的研究工作上,但是要清楚哪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是整个领域里头大家非常关心的而且对整个科学界来讲是意义最大的,如果把你的时间用在这些问题上,你的效率就会比较高一些。像我们这篇文章,它是关于“氧化钛”系列纳米管结构的生长和结构的一个研究,首先氧化钛这个材料是非常重要的能源材料,我们来研究,我们同样做一个结构分析的话,如果研究一个不太重要的材料,你可能花的时间也很多,最后的影响可能未必更大。就刚才主持人讲的这个问题,从后续的影响来说,我们这个文章实际上被各个领域的文章都来引用,因为实际上这个材料不只是能源方面,还有一些生物方面,以及结构方面等等很多方面的人都关心这个材料,这就是怎么样抓住很重要的问题。      17:7
[陈清]:另外第二个问题,不能迷信国外的一些结果,所以我们这个文章实际上就是打破了原来日本提出来一个概念,他说这样出来是二氧化钛管,但因为我们有很长时间的关于结构方面的积累,所以我们经过了认真的研究,我们发现不是二氧化钛管。首先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他们先做了这方面,他们认为就是二氧化钛管,实际上我们的结果说这不是,而是一种新的材料,所以由此我们就等于说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告诉大家这个东西不是你以前所想的这种事情。这个前提就是说,你不能完全迷信别人的结论。      17:9
[陈清]:还有一个我觉得体会也比较大的,设想要比较大胆一点,但是求证要非常的小心。好像是胡适先生有过类似的说法,要大胆设想小心取证,中国有非常聪明的人,有非常奇妙的想法,你最后要证明你的想法,或者说来得到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你需要非常小心的求证,有些结果实际上是在你小心求证的过程中才发现,然后才把它确定下来的。所以下一个方面,你需要有很好的积累,要有长期的积累,同样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放在没有积累的人的身上,或者说他不是来做,没有很多年的关于结构分析的经验,即使这个问题摆在他的面前他可能也发现不了,后来文章被很多的领域来引用,实际上也是我们以前所没有预感到的,这个跟大家说实话,这个材料的应用,我们以前也只是对它在能源方面的认识有一些,对有些比如甚至说微小的感应器等等这些方面,我们也没有发现这个新的结构他有他新的用途,所以这样的话他的影响就比较大了,实际上应该说不是我们当初发表文章的时候所预料到的事情。比较重要的一点,针对当前科学研究以及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沉下心来,需要积累,需要时间,别太急功近利,不要太多评价、评估,这个实际上占了很大很多的时间,分散科研工作者很多的精力,有些事情需要给他时间,需要有积累,不是说你想创新,一下子你光鼓励新奇的起点,别人没做过的东西,就一定是创新性的,就一定是重要的。就是说新的东西,别人没做过的东西有很多很多,但是分辨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才是比较重要的。我就是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可能不是太全面。      17:10
[金碧辉]:谢谢陈清教授,我想她谈的非常具体,但是又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从她谈的过程当中,我体会到,做科研需要有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她这里边讲的比较经典的,首先要选择好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这点的确是非常重要。第二、要敢于挑战。第三、设想要大胆。第四、求证要小心。第五、要有长期积累。我想这些应该是创新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我们中国现在一年9万多篇的SCI论文,我想要是有1/3的论文都能有这样的一种认真的科学态度,可能我们的质量就不是今天的这样,会有很大的提高。      17:11
[金碧辉]:另外我觉得她谈到的一些问题,特别特别适合我们现在的博士生,博士研究生,如果说这样去做他的论文,我们现在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也会提高一大步。刚才顾教授说到的人才问题,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17:11
[金碧辉]:下面我想把这个问题提给东华大学的何吉欢教授,凡是在未知世界的科学家都深知,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是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您在研究过程中对此有何感悟,是如何发掘发现和把握科学前沿问题的,请您讲一讲您这方面的故事。      17:12
[何吉欢]:谢谢主持人,大家好,这个问题很长,故事可能也很长,我想把我本身的科研情况给大家讲一下,很多情况下,我们做科研,大家都想做科学前沿,你去做了,都认为自己是前沿了,怎么把握这个前沿方向,自己怎么垮出这一步,这个跨出去很难,跨出去都是别人走过的路,在哪个地方去走,是跟着别人走,还是自己闯自己的路去走,这个很重要。24篇文章哪个方向都很重要,你跟着走可能就落后了一点。在这个领域里面,很多地方,每个领域,每个方向都有很多人做。主持人讲了,中国科学家发表了这么多篇文章,外国科学家又发表了这么多篇文章,前沿在什么地方,主要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勇于跨出去,我结合我自身的特点,讲一下我的情况,我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工程器械,从上海大学毕业以后,到东华大学去,从事科学是搞纺织,纺织我是一点都不懂,怎么去做,重新去学最起码得5年、10年,还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现在我力学的基础比较好,结合我自身的特点,结合现代纺织的一些特点,我找一个热点问题,这个热点问题看我能不能做,这样纺织可能在这个领域里面像我这样的做法,像我学数学的,力学的,他找不到我这样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样的话我们有可能在某一个很小的领域里面,像金字塔一样慢慢建立起来的,不是一下子一个前沿建立起来,这是一个蛮长的过程,你一点都不懂,怎么把路走出去?我一般跟我的博士生、硕士生讲,很多情况你都是不懂的,懂的都被很多人做掉了,我们做别人没做过的,做别人跨不出去的路,你可能跨了很长时间跨出去以后回过头来什么都没有,这个情况很多,我们学生本来设计好了一个实验,结果说,老师,这个实验失败了,我说实验是成功的,我们理论失败了,我们要跨出去,有什么问题,什么因素没有考虑到,不断的探索,在这个领域里面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因为这个题目比较长,请主持人再把题目报一遍。      17:17
[金碧辉]:基本上您已经都谈到了,您是如何挖掘发现把握科学前沿的,主要是这个问题。      17:17
[何吉欢]:科学的敏感性,我想是很重要的,每一个东西,我们现在做科学杂志每一期目录都是新的,每个人学英文的时候,学科学杂志主编写的评论文章又简单英文又好,我们每个礼拜都讨论一下,看哪个问题我们是感兴趣的,我们可以做的,我们可能做得到,我们要长期做下来,谁引用了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上,我们97年有一篇文章,当时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我看了非常感兴趣,我觉得里面的假设有问题,但是完全可以做,实际上我做了很长时间做不出来,很长时间以后,后来才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了,我们以前一个礼拜,我们把学生喊过来,我们讨论一些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我给他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让他思考,我们有的时候可能有很简单的问题就提出来了,我们学生可能有很多的答案出来,很多答案可能是没有道理的,很多都是错的,但是学生提高了一些能力。我们看报纸以后我们也会思考,虽然不是我们理论里面的。我们这个领域学生成份比较复杂,有搞数学的,学纺织的,学物理的,我们每个礼拜有学术交流,看看你接触到什么东西。我们参考消息里面有一篇文章,动物和人,温度升高了有些小的动物可能更小了,用我们的方法来研究这些问题,抓住了某一个点,可能就抓住了一个方向,你要抓住这个点,去做,五年以后,你走的路就走到前面去了。我要做前沿的话,就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自身的能力,结合我学校总体的水平,结合自身的特点,科学前沿没有基础你等于白跟了,你怎么结合自身的特点,我数学好我就把数学应用到工程领域去,我工程好,要把工程东西应用到某一个领域去,交叉科学容易出前沿的方向,交叉的学科也是最难的,最难的情况下,大家有没有勇气,有勇气你就跨出去,跨出去了这个前沿就出来了,谢谢。      17:20
[金碧辉]:谢谢何教授,何教授本人就是一个跨学科的人才,所以他还是做了一些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在他的发言里边,我想可能有这么几点,第一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第二、去走这条路大多数是不通的,要允许失败,要宽容失败,这也是科学当中必须要有的这样一种科研环境的条件。再有他就讲了怎么来把握科学前沿的一些具体做法,他的这种经验我觉得也是蛮值得借鉴的。      17:21
[金碧辉]:我们最后一个问题提给宁波大学的楼森岳教授,在科学探索中,这跟刚才有点相似,如何把握科学前沿问题,您取得的这样一个研究成果有什么机缘,解决了哪些科学问题,难点在哪里?      17:21
[楼森岳]: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座的都是专家,我想我们这些人,首先要弄清楚前沿问题,根据我们刚才的介绍,我们前沿算出来根据SCI统计,刚才的算法也很复杂,大多数人已经听明白了怎么样算出前沿,前沿我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谈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17:22
[楼森岳]:我刚才介绍我最近也在做自然灾害次生问题,大家实际上也知道,今年我们国家碰到了很多灾难性的问题,最近刚刚地震过去,在地震前面十天缅甸台风又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在今年年初的雪灾也给我们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在06年,也是四川重庆那边大旱,这些很自然的,一定是前沿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国家需要,全人类需要,实际上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前沿问题。气象研究前沿问题,你直接研究它,要回过头来招我们研究的根本在哪里,我是搞基础研究的,所以回到数学物理问题,要研究怎么样跟这些灾害问题联系起来。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哪一种灾害问题,特别是我们地球上的自然灾害,通常跟我们大气有关,你要研究这些大气问题最后描述大气用什么样的,要求解方程,这个方程怎么解就变成我们的难题,这个方程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的问题,是一个国际上的问题,要解这些难题必须要做好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你想做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很难的。所以我要讲的基础问题也是前沿问题。这方面我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注重基础,我们数学研究、物理研究,数学物理的这些基础问题研究,如果你在这方面有所前进的话,一定会对我们全人类做出贡献,实际上刚才在座的各位专家做的重要的前沿工作也好,你仔细回顾,你这个学科往前走,真正要有很大创新的一定是在数学物理的基础上面先有一个大的突破,才会有真的大的创新。      17:25
[楼森岳]:第二、刚才各位老师也讲到了,实际上我们的研究人员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基础,我们也是靠我们在大学时代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至少有了这些扎实的物理基础,你才有可能去研究这些非常困难的问题,才有可能为国计民生,为SARS等一些灾害做出自己的贡献。      17:26
[楼森岳]:刚才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气,地震也好,洪水也好,实际上都是地球科学的问题,我们要回过头来解决这些问题,要用数学物理知识,还要用现在强大的计算机,所以实际上我们需要在交叉学科开展工作,所以我觉得各学科的交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做工作有所突破,也是有一个很偶然的机遇,有一个气象系的博士生毕业之后,到我这里,到理论物理专业来做博士生,做了一段博士之后,我们发现我们之间能够很好的合作起来,通过这次合作有一个计算机的教授在我这里做博士后,一个数学博士在我这里做博士后,通过与这些人合作的过程,我发现我们不同学科的人,可以到不同的学部去做博士后,我那里是理论物理的博士后,来的有气象的,数学的,通过长期的合作发现,我们这些人的合作,能够发现一些前沿的重要的问题。      17:28
[楼森岳]:另外的问题,有什么心得,实际也是刚才讲的,想要把握机会,要找这样的机缘也是要靠长期准备的。我是搞线性科学的,这些问题通常是一些非常难的问题,线性科学大家都非常熟了,在上世纪50年代,非线性科学成功了,但是其他方法大家一直都想做,但是大家一致的结论是非线性科学可能变得反而不适用,这种方法问题就变成一个重要的难题,所以这些难题,你要记在心里,我有机会的时候可以做,有些前沿你不是说想做就能做出来的,有可能在某个不自觉中就做了,我们也正是这样,在95、96年的时候,我们在做别的问题解决了非线性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回过头来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做出贡献了。再把原来的东西丢掉,重新把文章写出来,一个问题做出来了,接下来的问题就要问,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把其他的非线性问题解决,结果我是花了一个星期,把我们国内非常有能量的这些专家请去专门讨论,结果发现,走来走去走不通,非线性难就难在一个问题一种方法可以做,这个事情搁下来就走不下去,我们过了五六年,01年的时候,我们讲的开始那几篇文章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这条路又走通了,走通了以后我们就把20多个非线性问题同时利用这个方法解决了,所以有时候,像刚才讲的,人家认为不可能的方法,难题你要敢碰,但是又不能钻牛角尖,钻在那里有可能什么也做不成,但是你要记得有这种事情。      17:31
[楼森岳]:另外我们做什么呢?我觉得也是这样,这个问题做好之后,你做的是一个数学物理问题,回过头来,回到我前面的问题,我一开始讲自然灾害,你在数学物理前面,有了点发展了,非线性方法建立起来了,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个东西用到解决国计民生的大事上,比如说解决减灾问题,我们为后来,再回过头解决流体力学问题,我们有没有做台风的,做地震或者海啸的问题,正是这样,基础方面有发展的时候,就是要想办法跟实际的问题联系起来,我想我就简单介绍这些。谢谢。      17:32
[金碧辉]:谢谢楼教授,楼教授的发言,我体会有几点。第一、有了好的想法,不要轻易放弃,如果做不通,放一放,再回过头来来品味,可能会有机会。第二、他很强调基础科学、基础研究,的确是这样的,任何的应用科学、基础科学,他应该是植根于基础研究的,这点已经被我们的科学发展的规律所证实了。再有他也跟刚才教授一样谈到交叉学科,他最后把研究方向转移到自然灾害这方面的研究,那绝对是一个复杂性的问题,绝对是需要多学科来进行共同研究的问题。      17:33
[金碧辉]:刚才七位教授,我们有七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给他们提了,但是我发现,在他们的回答里边,事实上大家都有共同的聚焦点,我想刚才谈到这样一些问题,有科学态度问题,有人才的问题,有评价的问题,有创新机会的把握问题,有扬长避短的问题,有学术积淀和长期积累的问题,有跨学科交叉科学的问题,有科学技术转移的问题,有正确对待宽容失败的问题,有基础研究重要性问题等等等等,我们场上的嘉宾他们已经亮出了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就作为抛砖引玉吧,希望引出台下嘉宾的“玉”来,下面我们请台下的嘉宾提出一些问题,我们来进行互动讨论。      17:34
[提问]:我是一个期刊编辑,我想请问一下专家,你们如何选择期刊,如果在领域里面有一份好期刊,你看重哪份期刊投稿。还有针对我们现在的情况,国内从2000年开始,政府部门,包括科技部,科学基金委给期刊强烈的支持,搞国内精品国际化的期刊,台上的各位不仅有一流的作品,同时也在担任一些期刊的编委,你们认为国内的科学期刊如何提高,有哪些关键点,还有那些需要努力的地方?谢谢。      17:35
[回答]:选择期刊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感觉,在这个圈子里,大家比较看重影响因子,就是汤姆森他们那个影响因子。而且可能我个人感觉,他会算到小数点后面,比如说“威力”杂志,最会做影响因子,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些杂志,这是我的观点。对国内的杂志要提升的话,我个人感觉我们国内杂志数量太多,一个学科保留一个杂志就够了,减少杂志的数量,提高投稿的难度,因为就这么多科学家,美国期刊发表那么多文章,我们化学的刊物不下一千种,我们杂志数量减少,提高投稿难度。SCI杂志快可以两个月,最慢最慢两个半月,如果网上发表两个月,两个月网上一发表就可以引用。这是我不成熟的感觉。      17:40
[何吉欢]:我从两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写了文章当然希望发表,我们要发表在杂志上,很多情况,考虑质量怎么样,水平怎么样,质量好一点,很好的杂志我们希望发表,国内比较偏一点的杂志,希望先发表出来,对我们这样的人,我们一般很偏的杂志基本上不投了,国内的文章我们都不投的。你又不是编委,如果杂志不是非常有名的话,很多文章是不会来的,这种情况下,你要把自己的期刊搞上去,希望有好一点的文章,在这个领域里面,包括SCI很容易找到国内国外,谁的工作最厉害,如果你把他的文章,这类的工作在你这个杂志上发表,他可以带动你,我们以前做科学研究,他发表什么文章,我们不知道,我可能查一下,我可能一个礼拜查一下,最近发表在SCI几篇文章,我网上看看,他如果在你这个杂志领域里面,在这个领域里面几个人,写一个邀请信,要么是最新的工作,可以把你的杂志带动起来,SCI的要求好好写一写,不要以为英文字母写上去就是英文的,很多国内的英文摘要很差的,英文很差的进SCI很难的。一个是提高你的杂志,一个是你的英文提高一下。      17:41
[金碧辉]:我代表场下的嘉宾给您提个问题,您刚才说到一句话,大家下面有一点笑声,我们不投国内的杂志,我们要把文章投到国外去,我想这是一个问题,应该有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我自己先说我自己,待会儿您再来说您的想法,我认为中国人的研究成果,既可以发表在中国杂志上,又可以发表在国外杂志上,在中国杂志上可以发简报,等成果都做出来就发表到国外去,或者是说你写法简洁一点或者转变一点角度等等,这两者一点不矛盾,我在科研当中就是这么做的。你说说看,你有什么好办法?      17:43
[何吉欢]:不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只能发表在一个地方。      17:43
[金碧辉]:没有。      17:43
[何吉欢]:一般网上可以自行下载我们也会考虑,我的文章一般在国内少发表,我们这个组里面也要看,发表了以后,对外面的人有没有影响,你反馈出来,现在查文章都是在网上查,如果我们发表一篇文章,出版社编辑给我们摘要,在相关领域里面广泛的传播,我们认为也可以,关键很多主编,很多编委这方面考虑没有很周到,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成果希望马上在国际国外被了解,我们只能选国外比较好的期刊,不是说国内期刊不好,如果考虑到编委花点功夫,我们每期某一个期刊每一期发表目录我们都一定收到,国内也能达到,我们希望快速发表,可能反过来会选择国内的一些期刊,不是光是发表,发表了以后对我们没用,我们希望发表以后,你们能马上抓住别人的注意,这是我们希望的。      17:45
[金碧辉]:我想何教授很聪明,他把这个球踢给了编辑部,你们编辑部,你们杂志社要去做扩大宣传的工作,要对在你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负责任,对杂志的影响力要负起责任来。      17:45
[何吉欢]:你邀请一些人来写,我们现在很担心版权问题,一个图发表了以后,我们不发表第二次,不敢用第二次,我这个图在你这个杂志上发表了,我担心在第二个地方发,有一个版权的问题,很多博士生不光是一篇文章两个地方发,很多图也会在两个地方,这会出很多问题的。      17:46
[金碧辉]:讲到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方法,国际科学家都在用,我们国内科学家也有在用,这是一种合理的方法,什么方法,你把你自己写好的文章,不管是英文的还是中文的,中文你可以有英文的摘要迅速发给同行,现在世界那么小,Email一两分钟就到达,只要你把你的科学学术交流的网络建立起来以后,你的文章第一时间发给你所有的同行,同行看到了之后,如果有价值,他就会来引用,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是两边做,杂志社要努力,个人也要努力。      17:47
[提问]:非常高兴参加这个会,因为这是外国人推崇中国的科学,推崇中国科学计量学研究,这个问题20年前我们就游说,成功不了,他们刚才说了20年,我今天参加了这个活动非常高兴,我提三个问题,(主持人插话:一个),我把三个问题搁在一个里面。我想问问,我非常敬重你们,你们都是科学计量学发给你们的奖,不是找了一帮专家,再拿稿费给你们评出来的,我想第一个问题,假如SCI,72年的时候是两篇文章,第二年是5篇,后来这十年来,大概是几百篇,现在这么算起来大概是17%增长,我想问问诸位,在受益于SCI或者科学计量学前沿的科学专家,你们对我们国家科学产出的趋势做如何估计?另外一个还要归功于我们的效率,这个效率包括投入钱的问题,还有人的问题,我们国家学位办说了,马上我们博士生培养的数量要超过美帝国主义了,是不是?所以这个趋势如何估计,两位教授刚才还提到了,我们人才培养,因为人才培养里头,杨振宁和邱生图观点大家都知道,我们教育部也说了,硕士生以下的培养,一部分官员说,跟外国没有什么差别,在座你们都带了博士生,我算教授,从来没带过学生,你们对我们科学创新依赖于教育创新,依存度有多大,就这个问题,谢谢。      17:49
[回答]:从科技投入产出,我觉得科研不能像搞经济学一样,经济学投入少产出,科学不应该以这个来衡量,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一定投多少钱就有多少产出,从整个国家来看,投入的多要产出多,整个趋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微观来讲应该允许失败,成功的机率也不是很大,有的时候。比如说像这些大的公司,国际大的跨国公司,他同时要有很多个方向,哪一个能成功,哪一个不成功,哪一个有市场前景,不知道的,真正成功是少部分,我投入这么多,有一个成功就很不错了,这是个问题。      17:50
[回答]:总的趋势我相信,数量是增加,质量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十年二十年后也会提高的,科学研究,现在很注重文章数量,实际上做科学研究,数量一点不重要,大部分文章最后都留不下来,刚才提到的纸片,实际上是没有用的。真正有价值留下来的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工作。而且我们国家其实不应该像美国那样,应该也学日本,日本当教授以后,并不要求你出多少文章,有的教授很长时间都不会写文章的,我觉得日本在科学方面做得还是很成功的,他们也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有很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17:51
[回答]:关于人才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如果按原来那种思路不一定会成功,像我们学生很可怜,一上来就面临很强的竞争环境,这样把人才都抹杀了,整天陷在那里面去不可能最后有大的成就,应该更宽松一点对他们,但是很难,我们国家学生很多,真正上清华北大的很少,要有非常强的竞争才能进去,你进了清华北大不一定也做出很好的成就,真正能做出的极少数人最后留下了,我们要真的有大的改革措施才行。      17:52
[金碧辉]:谢谢,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最后一个问题,谁愿意发言。      17:52
[提问]:非常高兴参加这个会,我今天受金老师之邀来的,听了半天,我有两个困惑的问题,第一恕我直言,有一个问题,我一直觉得我们很多中国的专家,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专家,我们很多的专家高估了自己,都以为自己是全才,我说话可能比较实在,为什么呢?比方说刚才有位专家说,杂志的贡献很好很多,杂志四大功能有一个非常大的功能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如果我们的杂志仅仅为在座的几位办这个国家就不需要那本杂志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跟在座的没有关系,跟国家的管理体系有很大的关系,我一直在说,SCI这个词,本来是个很好的东西,但是和尚把它念歪了,SCI创始人到我的办公室,为什么到中国来,我开玩笑,SCI叫Stupid Chinese Index,大家怎么来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我一直是金碧辉老师的崇拜者和拥戴者,但确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大家像刚才老师说的那样,如果把我们最好的成果投到国际上去,如果都投过去,结果是什么,我们科技部每年要花成亿的人民币,要买回这些资源,大家知道吧,所以我们开辟了一个栏目,叫发表在海外优秀的中国论文介绍,大家想过没有,我们都是拿着国家的钱,是中国纳税人的钱,我们当然不是说大家投出去不对,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为什么投出去,是由于政府不恰当的奖励,大家都知道《科学》、《自然》,但是有一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他们的影响因子达到50几了,按照医学界奖励规则一分一万块,现金是50.15万,他的老板下个礼拜我请他到中国来,他为什么频繁来中国,传播科技思想,这都是因为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来推动,我提醒在座科学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投给他们的杂志,中国的版权全归他们,中国人怎么知道科研的成果,我也想说请各位专家,真正要把我们的爱国,爱我们的期刊体现在行动上,我是学医的,但是一直在做期刊,我们只想说,大家有好的文章,你说投向国外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怎么更多的考虑中国的期刊,谢谢各位。      17:57
[金碧辉]: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再请场上的专家回答,刚才你提到Stupid Chinese Index我已经对王丹红记者对我做了一个采访,我对这个问题做了回答,我认为关键词在Chinese,Chinese的行为,这个50.15万不是SCI发给他的,是Chinese发给他的,大家要反省的是Chinese的行为,明天还是后天科学时报上会刊出专访。      17:57
[金碧辉]:今天的讨论非常的热烈,大家就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嘉宾们用他们切身的体会畅谈了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努力,台下的嘉宾就中国科学研究中评选的问题与嘉宾展开了对话,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但是我相信,今后一定不会少,因为这些问题需要在中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探讨和解决。      17:58
[金碧辉]: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我从论坛的热烈讨论中看到了大家对中国科学发展问题的关注,看到了大家肩上的那份社会责任,虽然大家仍然余兴未尽,时间提醒我们晚宴即将开始,我们对于中国科学发展问题的探索不会就此停止,科学引文中国论坛还会继续举办,让我们期待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前沿有更多的作为,让我们共同期待相聚在下一届论坛,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莅临,感谢大家的参与,科学引文中国论坛2008年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      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