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瑛 汪朗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6-30
选择字号:
应用型高校服务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支持,而现有研究型大学缺少对技术应用动态的及时掌握,迫切需要建设专注于技术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大学。

王瑛 汪朗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开启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作为智力和人才的重要聚集地,高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经济飞跃发展,高校科学研究与产业合作的协同创新共进机制尚在浅层,人才培养结构的质量与数量还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的应用型高校积极应对,以更加有效的途径与方式来提升和破解。

紧贴企业需求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当下的经济现状迫切需要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的新动力,为产业发展注入转型升级新活力。但是,目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要么是已有的技术缺市场,如我国高校平均专利转化率不足10%;要么是成熟的市场缺技术,如华为、中兴等企业每年支出巨额专利费用。尽管目前减税减负等措施缓解了企业生存压力、维持了产业发展,然而,仅靠这些措施还不足以帮助企业持续发展,更不足以推动产业后续升级。

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运行畅通的技术转移机制,源源不断地将前沿科技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现有大学长于科研创新、短于技术转移,应用型高校要通过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克服技术转移短板。

比如,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深耕技术市场,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为核心,紧贴企业需求提供技术服务,紧贴产业关键技术进行科技创新,紧贴科技动态实现技术传承,完成来自现场、高于现场的提炼、升华、突破,提升科技转化率,扩大技术共享、推进技术转移,充实企业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紧贴市场需求补充科研链条不足

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更活跃的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创新技术规范,更新技术标准。产业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竞争上,而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其最终表现在技术规范能否适应产业趋势、技术标准能否引领市场潮流。

研究型大学的科研链条更集中在科研创新与理论进展方面,现有的研究型大学无法同时兼顾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更无法在分门别类、种类庞杂的产品体系中精研技术细节。同时,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技术的二次开发、二次创新。技术的原始创新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但技术的二次开发和二次创新必须紧贴市场需求。

这样的现实迫切需要应用型大学补充科研链条的不足,不断创新技术规范、持续更新技术标准,赋能创新、激励创业,直面产业技术需求,培育科学素质、发现创业规律、传承创业经验、弘扬创业文化。

紧贴生产打破两个“不合适”困境

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支持,而现有研究型大学缺少对技术应用动态的及时掌握,迫切需要建设专注于技术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大学。这些应用型人才能够洞悉技术应用动态、理解技术研发动态、熟悉技术市场动态、捕获技术信息动态,并能预估市场潜力、预判产业前景。

创新创业需要大学生长期接受创业素质的熏陶与科技素养的培育,使意识、精神、能力、知识等方面达到一定能级。但现有大学课程设置沿袭了工业时代的批量人才生产模式,注重教育教学功能,难以满足创新更活跃、服务更精细的信息时代需求,更缺少与之配套的组织设置与资源配置,无法适应科技创业的需求。

应用型高校要为具有工程天赋、创业天赋和服务天赋的实践人才,提供优质的教育成长平台,紧贴行业需求培养人才,以企业技术服务带动教学体系变革,让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参与产品开发、熟悉生产现场、理解产业技术、获知市场需求,以破解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大学生、大学生找不到合适企业的尴尬局面,打破企业与大学生两个“不合适”困境。

总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者,应用型高校必将突破传统机制体制约束,延揽具有创业精神的教授、吸纳具有科学素养的企业家,以技术应用带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革新人才培养体系。这种高等教育模式能接地气、接产业、接市场,既能推动技术研发,又能培育技术人才,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技术规范创新、二次开发等途径,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分别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长三角地区新建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与制度设计研究〈A1705〉”阶段成果)

《中国科学报》 (2020-06-30 第7版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