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江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6-23
选择字号:
以“三位一体”逻辑培养未来20年商业人才

 

■魏江

商学院最根本的使命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商业与管理人才,而且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前瞻性。否则,学生在毕业之际也就是失业之时。

那么,未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有两个要义,一是不同高校的商学院要有自己的人才特质定位,二是不同时代的商学院要有时代的人才素质定位。从大工业时代到如今的互联网、大数据、生态化时代,产业边界愈加融合,知识结构也愈加多元化,一流商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面向未来10~20年的。毫无疑问,专业不是决定未来20年的根本,人才特质和素质才是。

专业性割裂治理体系难育“三型”人才

引领未来20年发展的人才理应是通识型、创新型和领导型人才(简称“三型”人才)。他们对市场、社会和未来有很强的敏感性,能跳出行业、专业乃至自己所在的空间,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以整合式思维看问题。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当前商学教育专业性割裂的治理体系是难以完成培养“三型”人才使命的。当我们审视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难发现关键症结所在,即培养目标短视化、培养方案刚性化、专业设置“山寨”化、课程体系陈旧化和教学知识体系僵化。现实的窘境是,商业专业教育滞后于时代需求,培养出来的人局限于短期就业导向,从长远看,商学院的“产品”与社会需求脱节。

培养目标短视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包括一流大学在内,很多高校都把短期就业当作目标追求,设置专业时赶时髦,课程设置功利化和过度实用化,商学院缺乏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科技洞见的培养。学生和家长选择专业就看是否有利于找到工作;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就看是否迎合就业需求;学校评估一个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就看就业率。

培养方案刚性化的最显著表现在于,自上而下的培养方案设计使得作为方案实施者的院系教师和直接受益者的学生,对于上什么课、谁来上课缺乏话语权,2/3以上的课程是教育部或者学校指定的。这种课程设计上的刚性化衍生出另一个问题:相当多高校开设的课程,虽然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位层次的学生,但其内容体系却几乎相同,本科与硕士、博士的课程没有多大区别。

专业设置“山寨化”具体表现在,建立在学系基础上的专业不可避免地被固化在“自设边界”内。受制于边界,专业培养方案因人设课,专业课程只允许本学系老师开设,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师的“饭碗”,学系内外的教师和资源无法深度融合与互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不仅知识结构僵化,而且固化的专业边界还严重禁锢了学生宽知识面和多元复合思维的发展。

课程体系陈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多年不变,教学要求和内容体系没有根据专业和学位的不同进行多层次设计,出现“千人一面”。这点从硕博学生抱怨课程内容的重复中可以见得。二是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设计,不同老师上课的内容各不相同,出现“千人千面”。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授课教师在内容设计上几乎完全不一致,课程的整体知识设计缺乏统一内核。

教学知识体系僵化主要表现为,授课内容与管理实践的严重脱节。究其根本,当前商学院教学治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陷入了激励陷阱。教师队伍固化,科教脱节带来的知识老化,关注的是课程的知识点而不是学生的素质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当教师对培养方案缺乏话语权,当专业因人开课时,教师是没有动力开发和更新课程的。

从底层治学逻辑重构治理体系

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五个“化”,单纯“医治”表面症结是不够的,必须重构当前商学院治理的基本体系,包括打破学系的边界,前瞻响应科技进步的需求,根据专业与学科的不同动态优化课程体系。

具体而言,这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打破专业的边界,建设起跨学系、柔性动态调整的项目团队。第二,规划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建立起科教融合的交叉科研团队。第三,构建“个性化+通识”的阶梯式知识结构,建立起打通从本科到博士不同层次教学项目的课程团队。

由于教学与科研的主体是教师,治理体系就必须下沉到最基层组织中,通过建立起项目(专业)团队、交叉科研团队和课程团队“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从底层治学逻辑出发重构商学院治理体系。让真正懂得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拥有人才培养的话语权,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弊端,最终达成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三型”人才的目标。

“三位一体”育“三型”人才

“三位一体”的目的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通过项目(专业)团队、交叉科研团队、课程团队的联动运行,让教师不断将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拥有多元复合的思维方式,让跨学科师资能够深度互动与融合,从而为培育“三型”人才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健康的教育生态。

可见,确保基层组织的有效联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构建团队时要遵从一定的逻辑。

第一,项目(专业)团队的构建要遵从跨学科的逻辑,打破将专业固化和锁定在学系内的组织机制。在此基础上,发挥项目主任在调整课程结构和配置师资方面的能动性,让学院和教师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拥有话语权。

第二,课程团队的建立要基于吸纳不同学科方向的师资,以构建起一套面向从本科到博士的逐层递进的知识结构,以及结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授课教师之所长的课程体系。吸收融合多学科师资,一方面能支撑起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破除课程体系陈旧化的弊端;另一方面也能激发教师研发、打磨课程的动力。

第三,交叉科研团队的重构要按照科教产融合的思路,通过最新研究成果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与时俱进为教学赋能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自己在不断研究中发现和总结的最新知识,不仅能让课程内容推陈出新,与管理实践紧密衔接,而且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此外,交叉科研团队的构建也能支持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前瞻性课程开发。

除了建好基层组织团队之外,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三位一体”的可持续运行,主要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要建立以课程团队和项目团队为核心架构的矩阵式治理体系;二是要创建课程团队内部以及课程团队与项目团队之间的研讨机制;三是要在院系层面建立项目管理委员会,对不同层次教学项目实行动态评价和优化;四是全面推行价值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最大程度激发教师对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位一体”可以从根本上激活人才培养中的最基层组织,解决商学院治理体系中的深层次矛盾,从而让商学院的人才培养引领时代发展的趋势。

(作者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20-06-23 第7版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