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凡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6-9
选择字号:
走好升级版“大别山道路”

张子军(左)在羊场指导工人检查羊的发育情况。安农大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杨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这让我们安徽农业大学更加坚定了新时代做好农业科技扶贫、走好‘大别山道路’的信心。”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安农大)校长夏涛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大别山道路”,是安农大已传承30多年的科技扶贫模式。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如何结合安徽实际,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实现从脱贫到致富,让农业科技扶贫的“大别山道路”越走越宽广?安农大人在江淮大地的乡村田野中奋力书写着他们的答卷。

“一站一盟一中心”扎根江淮大地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安农大驻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子军变得更加忙碌。他既要在试验站所在地定远县担任临时“疫情防控员”,还要协调科技扶贫事宜。

安徽省定远县地处安徽东部丘陵区,农业生产条件一般,如何找到一条适应发展的农业转型之路,一直困扰着当地。

恰在此时,安农大正在探索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服务模式,即建设综合试验站,成立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组建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

安农大和定远县政府的想法一拍即合。2016年4月,定远县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拔地而起,开启了定远县农业转型升级的大幕。

作为首任站长,安农大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子军常驻定远县,主要负责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到定远县,并组织攻关定远县农业存在的问题。

张子军是草牧业产业联盟首席专家,他的目标是把江淮分水岭地区建成“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南方现代牧场。

张子军带领团队在100多亩低产田上成功种植出牧草,并进行杜泊羊和湖羊的杂交选育工作。为了实现肉用山羊常规污染物减排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张子军还联系了“外援”,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研究员吴丽芳团队共同进行科研攻关。

安农大在安徽共建8个试验站,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主导农业产业的格局,为推动安徽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如今,定远县已顺利脱贫。为做好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在张子军的联络下,几个月来,安农大农业专家团队往返定远县十几趟,帮助定远县制定农业产业规划。

四体融合贯通“两个一公里”

谷雨前后,正值皖中地区早稻播种的好时机。虽然今年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但并没有影响安农大水稻产业联盟武立权团队在庐江县郭河基地的科研攻关。

今年种苗时采用的是“机插水稻一次性基施同步水稻全生育期氮素营养需求的精简高效施肥”关键技术,这是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体系的重要部分。

安徽省水稻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六,但单产与周边省份有较大差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搞水稻研究的教授武立权通过不断摸索,研发关键技术,让水稻产量逐年提升。2019年最高亩产达到1053.7公斤,刷新了安徽省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科学攻关,是农业科技扶贫的‘最初一公里’。成立产业联盟,则为走好‘最后一公里’提供机制保障。”武立权说,为了“最初一公里”开好局,学校将科研骨干派往脱贫攻坚一线,确保把“最硬的骨头给啃下来”。

除此之外,安农大通过产业联盟,联合当地政府,帮助扶贫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培训经营主体,助力推广营销,走稳科技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科技变成当地农民手中的钞票,实现脱贫致富。

为了贯通“两个一公里”,安农大提出了“四体融合”模式,即研发主体、行政主体、推广主体、经营主体的融合,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初一公里”与服务社会“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该模式突出了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加强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以产业链为主轴的资源配置方式。

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吴寨村是安徽省颍上县重点贫困村,全村无生产性企业,集体经济基本无收入,土地贫瘠,种植模式单一,贫困发生率高达14.6%。

安农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组建专家团队,为该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定设施蔬果大棚种植和畜禽养殖两个重点突破方向。平均每周有一个专家到村里提供技术指导,从线下到线上,全产业链服务该村农业产业发展。

村民董桂红曾在外地务工,2017年得知扶贫工作队为村里建成的温室大棚缺人手,他毅然回村创业。在安农大专家的指导下,他带领村民经营的蔬果大棚亩均产值2.5万元,带动25户贫困户脱贫。

“俺们吴寨村这几年蔬果大棚种植130多亩,生猪大概每年出栏2万头,鸡鸭鹅常年存栏也差不多10多万头。”董桂红自豪地告诉《中国科学报》。

有了成功经验,安农大探索出一条产业整村扶贫模式:因村制宜、精准施策,稳定发展1~2项长线种养业,扶持发展2~3项短线特色种养业。

2017年,安农大在安徽省金寨县古碑镇迎河村、宋河村,吴家店镇东高村、竹根河村,石台县仁里镇杏溪村5个重点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这使得5个试点村实现年收入近7000万元。产业整村扶贫的模式让贫困地区百姓挣到了“真金白银”。

“让老百姓脱贫,关键是要找到能致富的产业。升级版的‘大别山道路’,将学校服务社会的责任与地方政府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融为一体,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并逐步走向富裕之路,实现乡村振兴。”安农大党委书记江春说。

 

《中国科学报》 (2020-06-09 第3版 农业科技)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