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9
选择字号:
乡村振兴 科技该做产业支撑

 

本报记者 胡珉琦

“成功的是少数,失败的是多数。”两年来,全国政协委员、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副镇长羊风极组织打安村贫困户“抱团”发展兰花产业,终于有了不错的势头。可是,当说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的经历,他连连称难。

从脱贫攻坚进入到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但是,选择什么产业、怎样打通产业链条、如何升级产业技术,对于刚刚脱贫的农村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科技助农“链条化”

“在脱贫阶段,产业扶贫是非常初级的。”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所说的初级,指的是技术的应用、贫困群体所掌握的技能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到了乡村振兴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完全不同,要实现支撑产业兴旺的目标。”

产业兴旺意味着必须延长产业链,一产“接二连三”。产业融合要覆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从农业产前的农资生产与技术开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再到产后的农产品贮藏、深加工、运输、销售的环节。同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指出,要挖掘农业的多维功能,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功能,拓宽到生态农业、生活休闲、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

为了应对市场波动,还需要基于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市场运行管控系统,以实现市场预测、市场预警。“实现难度非常大。”霍学喜直言。

此外,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除了完成基础的种植生产,产后分拣分级、深加工薄弱,加工工艺、设备落后,副产物综合利用不充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必须按照产业链、创新价值链集成配套。”霍学喜认为,科技助农只有把产业链和创新价值链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将产业做精做强。

技术推广“包干制”

建设兰花种植产业示范基地的羊风极很快就遇到了难题:企业对技术输出始终有所保留,而他们又很难从本地的科研院所获得足够、持续的技术支持。

“这也反映出,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推广还不能对农村产业发展形成足够的支撑。”考察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农村和农业,霍学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还比较落后”。他介绍说,“美国的农业推广一直由本地区的大学来主导,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第一要务就是技术推广。机构一把手担任推广站站长,站内的关键成员都是学校的教授,实行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农业推广、培训示范一体化策略。”

借鉴这一经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经在全国建立了28个试验、示范站,将技术研发、试验与示范同培训与推广相结合。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建立的围绕技术创新与示范的“科技小院”也是同样的模式。他将科研、技术推广、培训农民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常年生活在农村,跟农民捆在一起、打成一片,毕业以后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极强。

这种“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的科技助农模式,是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不可或缺的。霍学喜认为,理想状态下,应该由各个地方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承包”当地的农业片区,提供精准服务。

职业人才靠教育

“扶贫主要靠外力,而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内生动力,那么人的因素就成为关键。”魏后凯在采访中提到。

“相关部门应配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目标,培养不同类型的职业人才。”霍学喜说,除了专门致力于农业经营且与职业务农能力相匹配的新型农民,根据产业分工,还需要各种职业的农村居民,比如从事加工、物流、旅游、餐饮、社会治理等行业的农村居民。

“在美国,培养、支持一个从来没有从事过农业的人成为一名合格的农场主需要10年。”霍学喜说,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仅需要营造一种氛围,更需要依靠教育。

《中国科学报》 (2020-05-2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