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11
选择字号:
一片科技创新的绿叶
——第九届北京工业大学科技节侧记

 

张旭(左一)向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

■本报记者 陈彬

走进北京工业大学艺术楼,迎面会看到一幅巨大的树状示意图。“树根”处标志的是北工大的校徽,几根粗粗的“树干”从“树根”处垂直向上,然后分出枝杈,在枝杈的尽头,是学校自成立以来,取得的一项项重要科技成就。

那是这棵“树”的“绿叶”,每一片叶子都代表着北工大人的一份骄傲。

也就在此时,这棵茁壮的大树正在萌生一片新的绿叶——就在这棵“大树”的一旁,第九届北京工业大学科技节刚刚开幕。在这棵“树”下,学生科技创新的“绿意”盎然。

“老活动”的“新使命”

自2011年开始,每年新学期开学后不久,北京工业大学科技节都会如约而至。这段时间里,北工大将举办包括科技竞赛、学术报告、作品展示等校院两级以及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类活动近40个,为全校学生呈现一场科技盛宴。

在今年的科技节开幕式上,科技节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北工大副校长聂祚仁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自2011年启动以来,北工大依托科技节平台,共举办名家风采讲坛、博硕士风采论坛680余场,各类特色活动680余场;展出科技成果850余件;辐射75000余人。

今年的第九届北京工业大学科技节,同样包括了科技成果展、科技竞赛、学术报告以及各类特色活动,将努力营造科技、人文、艺术相互交融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从科技节创立之日起,北工大都是选在每学年开学之初举行。2011年首届科技节,甚至是在开学典礼当天中午就宣布开幕了。究其原因,是校方希望将科技节纳入新生入校教育。“既可以减少新生对科技创新的陌生感,当他们看到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师兄、师姐都能做出很好的发明时,也可以树立科技创新的自信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除了向新生传递信心之外,本届科技节还肩负着一个极其光荣的“使命”,那便是向新中国70华诞致敬。

据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刘冰介绍,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次科技节特别布置了专区,展示了《激光人的献礼系列作品》《致童年》《旧京谣》等作品。“同时,为了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福,我们还特别制作了微视频,通过不同作品,致敬伟大祖国。”

重新学一遍

作为每年科技节的重头戏,在开幕式结束后,北工大学生作品科技成果展随即开展。在这里展出的150余件从该校各学院(部、所)、工程实训室精选的科技作品,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观看。

在展区,北工大信息学部副教授左国玉正在和学生一起调试他们研发的半身人形智能服务机器人。从2011年首届科技节至今,每年他都会和同学们一起出现在科技节的现场,今年已经是第9年了。

“第一次参加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展示的也是一台智能机器人,只不过当时是一台完全基于遥操作控制模式下的机器人。今年,对于我们最新研发的机器人来说,‘遥操作’已经仅仅是其控制模式中的一部分了。”受访中,左国玉用这样一个细节,说明了这9年带给他的变化。

在左国玉看来,每年的科技节,尤其是科技成果展,都是给学生提供的一个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宝贵机会。对此,参展学生要比左国玉更有感触。

在采访中,就有参展学生向记者感叹,一个项目从设计到制作,几乎每一个步骤都会遇到困难。有时甚至要从头做起。然而,一遍遍地推倒重来,反而让曾经很模糊的书本知识变得清晰起来。“真的感觉像是重新学了一遍。”

正如聂祚仁在致辞中所提到的,“八年的积累,科技节这一平台充分展示了我校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对于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级的“玩儿”

如果将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体系比喻为一棵大树的话,科技节的确只能算是一根绿油油的枝丫。

据刘冰介绍,通过基金资助、实践训练、交流展示、校内外竞赛、激励机制等五大模块,北工大目前已经构建起了一个融科学精神熏陶、创新意识启迪、实践能力锻炼、科研素质培养、合作能力提升于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学生科技节只不过是这一体系中的一环。

然而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会考虑学校的“整体布局”,“享受当下”才是他们最想做的。

北工大物理专业学生张旭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孩子,大大咧咧的样子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这次科技展,他拿来的展品也体现了自己的性格——一个装在一堆电路设备上的金属水杯,有些电线还在外面露着。“乍一看有点吓人,我们老师说你能不能把外观做得好看点?但我觉得不太擅长这个……”

张旭的这个杯子可以在倒入热水后,通过热水自身的热量驱动设备,快速使水冷却。倒进凉水后,杯体也能通过电能,对水进行加温。这一发明的灵感来自于张旭平时的观察,几个月前,老师找到他,问他有什么科技创新方面的想法时,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它。

至于这一发明的难度,“学物理的啥都想弄,也啥都懂点,再查查资料就差不多了”。

“其实搞发明就是一种高级的玩儿,要是把它当成工作,就会很累、不开心,我不想这样。”张旭说,未来他还会对这个杯子做一些性能上的提升,但那是以后的事儿。现在,他还在享受着自己的发明,毕竟,他有得是时间。

《中国科学报》 (2019-09-11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