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宇天行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3
选择字号:
但使草肥牛羊壮 敢叫民富肉奶香
——河南省“四优四化”优质草畜专项实施侧记


 徐照学(前排右二)带领团队在牛场进行技术服务。

徐照学带领团队考察优质肉羊基地。

 王明发在鸡场检查雏鸡生长。

优质草畜专项在南阳召开青贮玉米备播现场会。

2019年7月,河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热浪袭击,有消息称这是近些年来最热的一个七月。但这并没有挡住一群科技工作者前进的脚步,他们有的走到牛羊及家禽基地,有的走到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的农田,顶烈日冒酷暑,穿着防护服汗流浃背,或现场解决诸如犊牛腹泻、鹅大肠杆菌感染等紧急问题,或查看青贮玉米和苜蓿的长势,或被一群农村技术员拉着讲述牛羊人工授精的专业知识……

然而,这个七月对他们来说只是很普通的一个月。从2017年11月河南省“四优四化”优质草畜专项(以下简称专项)启动以来,在专项负责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所长徐照学研究员的带领下,项目组成员在近两年时间内,多次分头深入到河南各地的牛场、羊场、猪场、家禽场,在多个地方建立了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基地,解决地方畜牧发展的燃眉之急,通过实实在在的帮扶、货真价实的技术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多种模式,助推河南畜牧再上新台阶,为河南优质草畜作出了积极而有价值的贡献。

畜牧大省产业升级遇及时雨

为充分发挥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的整体优势,助推河南省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四优”产业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在河南省财政厅支持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各市、县农业科研单位,于2017年10月启动实施了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2016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陈润儿指出,要以“四优四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2017年初,河南省人民政府专门出台了推进“四优”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研究员说,通过实施“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河南省农科院组织全省农科系统53家单位的10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协同“作战”,深入全省72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

2017年11月2日,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草畜专项正式启动。启动会上,徐照学介绍说,优质草畜是河南省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提效益的工作重点和主攻产业,优质肉牛奶牛率先被确立为重点发展对象。

近些年,肉牛奶牛养殖效益空间缩小、育肥草畜价格倒挂以及受进口冲击等方面问题突出,加之基础母畜存栏量低、加工来源不足、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优势区域市场主导地位不明显等因素的制约,肉牛奶牛产业亟须“增效调优”。

据悉,我国良种肉牛奶牛数量和质量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河南省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河南省母畜存栏量偏低,优质肉牛和高产奶牛比例低,仅仅依靠引进与纯繁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

“只有通过遗传育种,应用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性别控制技术,进行良种选育和快速扩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种源供应不足的难题。将胚胎生物技术和性别控制技术相结合,进行良种牛的快速繁育,使良种牛的繁殖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可得到大量系谱清晰、价格适中、受胎率高的良种牛雌性胚胎,充分发挥良种母畜的遗传潜力。”徐照学说。

同时,作为优质草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以紫花苜蓿、全株青贮玉米等为主体的优质饲草,长期以来处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饲草业发展的尴尬境地。随着规模化奶牛肉牛养殖快速发展,优质商品化饲草日益短缺,只得大量依赖进口,短板效应凸显。

在我国的养殖业,不少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和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周围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南农区发展的农牧一体化发展之路,也是当前河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该专项第一年设立了肉牛、奶牛、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9个专题,第二年将优质猪、优质肉羊奶羊和优质家禽纳入专项,对现有的技术、成果进行集成与组装配套并示范应用。

“高产高效、健康环保已成为河南省畜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徐照学说,围绕这个方向,专项应用精准选种选配技术扩繁优质奶牛、肉牛,解决或降低优良品种引进的安全问题,通过优质饲草生产、牲畜家禽等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提高肉、奶、蛋质量,解决畜产品的安全问题,通过对草畜一体、合理承载解决粪污问题,维护周边环境生态平衡,促进河南省规模肉牛奶牛、优质猪羊和家禽养殖的健康、清洁与可持续发展。

组合拳解决产业发展主瓶颈

以肉牛、奶牛、生猪和家禽为代表的优质草畜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目前,优质肉、蛋、奶的消费量呈刚性增长,优质畜牧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与此同时,畜牧产业的发展也涉及到养殖、种植、疫病和生态等问题。因此,从专项实施以来,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就在各个课题中按计划施展开来。

作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专项中肉牛专题的负责人,徐照学深知肉牛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他利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人才与资源,通过精准繁殖和胚胎移植等技术的实施,合理选种选配,科学选择供体和受体,以及胚胎移植部位和方法等技术的有效组装配套,开展高效扩繁,挖掘繁殖潜力,提高母牛繁殖妊娠率和犊牛成活率等;根据不同阶段的犊牛、架子牛、育肥牛、妊娠母牛、哺乳母牛的营养需求,结合饲草饲料特点进行饲喂,提高肉牛的日增重和料肉比。

“我们还对犊牛腹泻、子宫内膜炎、肺炎等疾病加强快速诊断与防控净化,对养殖污染示范探索饲草种植与肉牛养殖粪污利用的最佳组合方案。”徐照学说。

在奶牛产业方面,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研究员王二耀带领团队加强良种繁育及推广,健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种牛遗传评定和种公牛后裔测定体系,开展中国荷斯坦奶牛品种登记,实施奶牛选种选配;完善并综合运用奶牛优质乳生产精准营养配方技术、热应激缓解营养调控技术、全混合日粮调制技术,形成奶牛提质增效营养调控关键技术。

“乳房炎、结核病、口蹄疫等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需要加强奶牛生产中常见疾病的监测、制订技术方案、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王二耀说,“同时,提供技术储备和数据管理利用经验,通过奶牛场远程信息化管理,为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和养殖收益保险的设立提供基础性材料。”

饲草饲料是奶牛养殖业的基础,但奶牛养殖场存在饲养成本高、技术缺乏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种养结合,提升粪污治理循环利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为此,专题团队着重解决专用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化控防倒伏、节水配方施肥、生物防治后期保绿、全程机械化生产四大关键技术问题,集成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为养牛提供优质饲草。

河南肉羊产业存在三大问题:良种化程度不高、高效繁育技术和养殖方式落后、肉羊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存在矛盾。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张子敬博士带领团队,推出肉羊高效繁殖、高效精准营养配方、种养结合模式及粪污资源化利用三项应对技术,提高母羊妊娠率和羔羊成活率、饲料利用率和日增重,实现高污染畜牧场废弃物的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的高效循环利用生态链。

河南有悠久的奶山羊养殖历史,但仍旧存在单产低、良种数量不足及繁育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隐患,羊奶产品种类单一以及良种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辛晓玲博士带领团队,选择多个奶山羊企业,采用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示范推广奶山羊高效繁殖、营养调控及增奶、疫病防治和高效生产与管理技术。

2018年,我国养猪业遭遇非洲猪瘟。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邢宝松博士带领团队,进入到了专项的优质猪生产专题中。“我们主要针对河南省规模化养猪产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种猪品系选育难、种猪繁殖率低、弱僵猪淘汰死亡率高、商品猪生长速度慢、猪场疫病防控突出、猪场粪污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突出问题,针对性地将关键技术集成并予以示范推广。”邢宝松说。

在肉牛和奶牛养殖场,管理也是重要的环节。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李国强博士利用养殖场环境智能监测与调控系统,依托肉牛、奶牛养殖场智能管理系统,开展河南省规模化肉牛奶牛场智能管理技术示范应用。

作为群众重要的食材来源之一,鸡蛋的品质和供应至关重要。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王明发博士集成优势技术剑指优质鸡蛋生产亟须解决的几大问题:优良品种鸡的选育、大肠杆菌病的影响以及饲养场的免疫防护等。

在畜牧业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废弃物的利用上,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张和臣博士带领团队,提出了对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通过引导种植业减少使用化肥,防止土壤退化,保持耕地肥力,并通过精算种养平衡,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

好技术持续发力大畜牧领域

“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利用发情控制、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快速扩繁优良肉牛奶牛种群。”王二耀说。作为河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二耀把肉牛奶牛科研成果配套组装,进行了提高发情鉴定准确率、人工授精优化、繁殖障碍诊断与治疗、繁殖状态调控、肉牛奶牛胚胎移植等技术的示范推广。

为了培育优秀后代牛、省去高昂的公牛购买成本和公牛饲养成本,专题组利用人工授精站点的优良种公牛进行人工授精,通过一年一胎技术,实现了示范场肉牛奶牛群体90%的年繁殖率,通过性控胚胎生产技术,降低了胚胎生产成本。同时,进行了犊牛腹泻病原检测技术的示范推广以及肉牛奶牛精准营养配方、高效养殖营养调控和全混合日粮调制。

这些技术的实施,提高了肉牛奶牛的生产性能,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和健康水平,减少了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实现了饲养的科学化、定量化和营养均衡化,克服了传统饲养方法中的精粗分饲、营养不均衡、难以定量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在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面,我们进行了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口蹄疫快速检测与净化,犊牛腹泻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生产中牛常见病的预防控制三项技术的示范推广,快速达到了无疫状态,降低了犊牛腹泻的发病率,减少了常见病的发生。”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施巧婷博士说。

此外,专项还对肉牛奶牛养殖场进行了环境智能监测与调控。李国强说,他们通过在养殖场安装信息采集终端、智能控制柜、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实现了直观展示牛场环境、环境监测和信息化调控功能。该系统能够让管理人员及时、直观、全面地掌握牛场环境及管理状况,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危害,助力于肉牛奶牛的健康生长和生产。

想要牛儿生长健康,优质饲料不可缺少。在优质青贮玉米方面,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周波博士带领团队在青贮玉米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示范推广化学控制株高防止倒伏、节水配方施肥、高功效防治病虫、叶片后期保绿等关键技术。此外,对于玉米收获后的青贮,项目组通过青贮玉米适时机械化收获、合理添加高效酶菌青贮剂、标准化压窖调制技术三项关键技术,实现了青贮玉米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收获,提高了秸秆的可利用率。

紫花苜蓿不仅是一种绿肥,还是一种优质饲料。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冯长松博士带领团队示范推广了苜蓿秋眠级选择与播种、高效生态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和轮作倒茬等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在收获期,团队又通过适时刈割压扁和翻晒打捆调制两种收获技术,实现了苜蓿优质青干草加工调制,同时进行了苜蓿益生菌半干青贮裹包技术集成与示范,促进水分散失,提高了紫花苜蓿的质量和品质。

“优质猪专题主要通过品种(系)选育、种猪高效繁殖、弱僵猪救援、商品猪高效生产、猪场疫病高效防控、猪场粪污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六项技术的推广来实现。”邢宝松说,这六项技术改善了猪的生产性能,提高了种群一致性,降低了母猪产出“木乃伊”、死胎和弱仔数量,提高了母猪利用年限及产健仔数,提高了猪对饲料的消化率,最终达到了缩短商品猪出栏天数的目的。同时,提高了生猪企业的防病技术和能力,实现了猪场粪便、污水的减量化和产后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张子敬说,一年来,专题团队通过测定主要饲料原料营养成分,根据肉羊不同育肥期的营养需要特点,优化出营养平衡、适口性好、利用率高的肉羊饲料配方;结合酶制剂等的组合应用,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日增重,增加养殖效益。同时,对不同类型的羊场与种植业结构和面积匹配的最佳模式推广,实现了高污染畜牧场废弃物的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的高效循环利用生态链。

为了推动奶山羊良种的快速扩繁、有效提高奶山羊单产,辛晓玲带领团队在规模化奶山羊场推广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开展了有计划的繁殖管理,根据山羊奶的需求,安排了母羊统一发情、配种、产羔和产奶。同时引入进口萨能奶山羊冻精,加快良种选育进程,针对现阶段需要从外地大量引进奶山羊的情况,着重解决了奶羊运输应激综合征的问题,研制了中草药复方药,用于新引进羊只运输综合征的防治。

王明发在河南多地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技术推广示范场,利用平板凝集抗原技术,减少了抗生素使用量,提高了鸡群成活率,优质鸡生长期利用免疫和药物阻断技术控制支原体病的发生,提高了鸡的体质,为开产后的无抗鸡蛋生产奠定基础;通过对示范场鸡群新城疫和禽流感抗体水平进行跟踪监测,确保鸡群不暴发烈性传染病;在饲料中添加氨基酸硒或酵母硒,提高了鸡蛋中的硒含量;在饲料中添加苜蓿粉、茶多酚和植物甾醇等,降低了蛋黄中胆固醇含量;在饲料中添加亚麻籽油和紫苏油,提高了蛋黄中ω-3和ω-6等必需脂肪酸含量。

为了在产业上实现“养殖—加工—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张和臣团队根据不同有机废弃物与园艺种植之间的关系配比,重点解决了种养结构关系,优化不同园艺植物组合模式,发挥不同主体或模式的优势,切实提升养殖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在园艺产业中的利用水平。通过园艺植物尤其是林木花卉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使畜禽生活在林中,以充分稀释和减少畜禽的碳排放,实现畜禽的田园化管理。

多模式硕果累累影响不一般

“通过专项实施,我们总结了五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徐照学说,第一个是团队结合南阳当地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和企业需求,提出的“甘蓝+鲜食玉米+鲜食玉米”和“豌豆+鲜食玉米+青贮玉米”三种三收种养加一体化运行模式,该模式能将每亩土地的产值提高1000元以上,种植专用的青贮玉米可增加饲料当量一倍左右。第二个是夏南牛的“超数排卵—胚胎移植”高效繁殖技术,快速增加了优秀夏南牛群体数量。第三个是用营养调控技术助力育肥肉牛提质增效,为帮扶企业带来590万元的年增收。第四个是犊牛腹泻综合防控技术模式,该模式直接将群体成活率提高15%以上,为企业减少225万元的年损失。第五是用工厂化繁殖技术促进河南省卢氏县产业脱贫,该模式实现了未孕母牛同步发情、同步受孕和同步分娩的工厂化生产,将牛群的年繁殖率提高到85%,直接为企业增收300万元。

王二耀说,奶牛课题也总结出两种可复制和推广的模式,并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029.4万元。其中,“种养加”循环养殖模式通过适度机械化和标准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养殖效益最大化,实现了环境友好发展。奶牛场自加工乳制品模式实现了企业自己消化本场所生产的牛奶,不受奶企控制的同时保证了奶源及奶产品的质量,拓宽了企业的产品类型,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效益,减低了外卖/买牛奶的成本,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在青贮玉米方面,周波带领团队总结出两种模式。其中“大麦青贮+鲜食玉米+青贮玉米”一年三收三种的种植模式以生产优质青贮草料为主要目的,搭配鲜食玉米果穗加工,可全程机械化生产,每亩增收1010元。在青贮玉米“科研+种植+养殖+加工”种养加协同发展的推广模式中,种植可以是专业种植合作社也可以是农户或者养殖场,加工可以是鲜食玉米加工,也可以是专业饲草站加工青贮草料,实现了多方共赢,种、养、加协同循环发展。

在优质苜蓿的种植上,冯长松团队总结了两个模式,分别是黄河滩紫花苜蓿规模化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和高效种养一体化循环发展技术模式。第一个模式在亩产250千克的瘠薄黄河滩地实现,最终实现全年节本增效46.74万元。第二个模式在兰考县仪封乡的养牛基地示范,全年生产优质苜蓿草952吨,饲喂该基地苜蓿的奶牛奶蛋白含量达到3.5%,乳脂率达到4.5%,平均每头牛年产奶达到10吨。

在遭遇非洲猪瘟的形势下,邢宝松带领团队针对非洲猪瘟展开专项技术服务并形成两种模式。其中,二合一模式是由科研单位在在原种猪场进行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生产优质种猪,然后种猪公司为下游扩繁场、商品场提供共性技术支持,科研单位满足下游猪场个性技术需求,实现向社会提供优质生猪。多元化农业循环模式以健康养殖为前提,以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为纽带,以最终向社会提供优质猪、优质果蔬、优质粮、优质果木为最终目标,实现多元化立体循环农业模式。

李国强说,通过专项支持,他们已经获得了“牛场管家养殖智能管理系统(安卓版)V1.0”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认证。该系统实现了对牛场在育种、繁育、饲养等方面的科学管理,使信息能在整个牛场内随时获得共享,确保牛场各部门获得一致、精确、及时的数据,最终使管理者时时观察到整个牛场的动态运作过程,及时作出科学决策,以提高效率和增加生产力。

“一年来,示范区的母羊繁殖率提高,羊羔增加5000只,获经济效益300万元。秸秆利用提升了1000吨,节省饲料粮150吨,产生经济效益50万元;带动辐射区5万只规模,预计效益可达1000万元。”张子敬说,“由于肉羊养殖普遍存在技术人员缺乏、科学养殖意识不强等问题,急需加强技术培训,满足基层养殖场(户)的技术需求,因而,示范技术具有可推广性、模式具有可复制性。”

跟张子敬一样,加入专项一年的王明发带领团队,为养殖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86.4万元。同时,通过辐射带动增加社会效益附加值744万元。“专项实施过程中,优质鸡的产蛋性能得到提高,大大减少了抗生素等的使用量,可有效防止氮、磷和抗生素通过施肥对水土资源造成的污染,生态效应巨大。”王明发说。

“现代营养科学证明,羊奶具有和母乳更为接近的营养组成和功能作用,奶山羊养殖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是奶山羊集中养殖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辛晓玲说,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的技术示范规模达到6000只,辐射带动周边养殖奶山羊1万只,每只能够实现纯收入3500元以上。

张和臣说,通过他们的规划设计,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畜牧所畜牧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了园区绿化从无到有的转变,养殖场的有机废弃物也得以利用,形成互惠互利的循环农业模式。目前,该园区内种植的300余株金叶复叶槭、40余株粉叶复叶槭、120余株红叶樱花、70余株紫薇、5株五角枫等已经郁郁葱葱,成为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宇天行)

《中国科学报》 (2019-09-03 第7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