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王广兆 沈志琴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6-17
选择字号: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化放疗效果有望翻番

 

本报讯(记者黄辛 通讯员王广兆、沈志琴)6月12日,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大肠癌综合诊治团队副首席专家、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领衔的一项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研究显示:“伊立替康联合新辅助化放疗”方案完全缓解率可达33.1%,远高于传统新辅助化放疗方案17.4%的完全缓解率,疗效提升近一倍。

对于大多数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在标准手术基础上联合术前新辅助化放疗能够显著缩小肿瘤,达到更满意的手术切除,并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但即便有约10%~15%的直肠癌患者通过“氟尿嘧啶单药联合新辅助放疗”这种标准治疗方案获得了完全缓解,仍然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了远处转移。

“如何破解局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化放疗效果差的难题?新辅助化放疗同期联合另一种药物,或许可以成为提高患者肿瘤完全缓解率、降低远处转移率的有效方法。”章真表示,“我们尝试将化疗药物伊立替康与新辅助放化疗相结合,利用放射线和化疗药物杀灭癌细胞的不同机制,实现1+1>2的协同杀灭效果。但由于多种因素,国际肿瘤领域此前对该种联合方案的研究甚少。”

2015年11月,肿瘤医院牵头发起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的临床3期研究,探索在UGT1A1基因引导下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联合放疗的临床疗效。协作组联合了国内17家顶级放疗中心,历时两年,对360例局部晚期的直肠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

章真解释说,伊立替康联合化放疗的研究难点在于该方案会导致患者毒性反应的增加,这限制了治疗的剂量强度。但研究组此前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发现,在一个名为UGT1A1的基因指导下,能够更加精准地针对每一例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强度,UGT1A1基因在其中起到“导向标”的作用。

因此,研究团队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的卡培他滨单药+术前化放疗及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联合术前化放疗的方案,根据UGT1A1基因表型确定用药剂量,并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案下患者的肿瘤完全缓解(消失)率分别为17.4%和33.1%,疗效差别显著。

同时,在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肿瘤退缩显著、患者又有强烈保肛意愿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化放疗后“暂缓手术、采用观察等待”的策略,在国际上也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大肠外科教授蔡三军的支持下,目前已有超过60余例患者接受了该方案的治疗。经定期密切随访,绝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仅有少数疑似局部复发接受了挽救性手术并同样得到了根治。

“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等待策略必须经过高度选择,几项条件同时具备方可实施:肿瘤位置较低,保肛手术难以进行或效果不佳;患者对保肛有强烈意愿;初始肿瘤负荷不宜过大;肿瘤对术前化放疗效果明显;患者随访依从性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朱骥表示,由于随着伊立替康剂量的增加,患者毒性反应也会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出白细胞降低、粒细胞降低及腹泻的症状,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中国科学报》 (2019-06-17 第6版 医药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