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师贤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22
选择字号:
“竭尽全力,让年轻人快速成长”
——北工大老教师口述首批硕士研究生培养实录

 白师贤

编者按

1978年,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是改天换地的一年,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我国恢复了本科和研究生考试录取制度。很多学校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这其中,就包括了北京工业大学。

当年,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学科创始人白师贤已经年过五旬。作为该校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他亲历了这段重要的历史时刻。从他的回忆和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为了尽快解决学科人才队伍断层的问题,当时的高校教师付出了怎样的辛苦,又收获了何等的欣慰。

■白师贤

北京工业大学开始招研究生虽然是在1978年,但早在一年前,学校已经让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当时,我心里没底儿,这一年我也非常紧张,觉得负担很重。

编一部教材

1977年到1978年,我刻苦地准备了一年。其间,我从来没有周末和假期,所有时间全投入到准备这件事情上。经常是家里人在外屋看电视,我在里屋看书。因为“文革”期间,我没再接触过机械学领域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连一些资料和论文都找不到,所以我要把这些年,国外研究情况摸一个大概。否则,连我都不清楚这个学科研究进展到什么程度,我的学生又能研究什么呢?

所幸我们是在北京,有北京图书馆和情报所。近十年世界上新的资料,这两个单位都有。所以,我首先集中精力,对这门学科十年之内的研究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此外,我还需要做一件事——我想把学生培养成该领域的专家,但他们怎么才能得到知识呢?

所以,我需要编一部研究生的学科教材。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对那些基础性、重要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完成了一本《高等机构学》的研究生基本教材 (讲义),这本书对我们日后的研究生培养起了很大作用。因为研究生刚入学时,对这个学科并不了解。入学后,他们除了学习高等数学、英语、政治课外,只有通过这门课程,才能进入专业领域。此后,才能让学生选一个专门方向,并浏览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他们再去研究某个方向或课题。这就是我的设想。

做一个选择

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正式开始,我所在的学科在研究生阶段被称为机械学。那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只有两所学校招收该学科的研究生,一个是北京工业大学,另一个是东北轻工业学院。因此,我们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的优势。毕竟相较于东北,学生更愿意来到北京。所以虽然我只要三名学生,报名人数却有30个人,无疑,这些人都非常优秀。

当时,我完全按照分数高低,选择了其中的三名学生。此后的授课过程,我觉得非常轻松,丝毫不觉得有负担。因为他们一听就懂,掌握相关知识后,他们也能研究得很深、钻研得很透。

经过几年的培养,三名学生临近毕业。答辩时我有两个选择:一是当时北工大已经有了机制专业的硕士授予权,但还没有机械学专业的授权。对此,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机制专业答辩,取得硕士学位即可。但我觉得不行,因为这三个学生都非常优秀,如果让他们作为机制专业的研究生答辩,未来就有可能得不到同行的重视。

于是,我想选择第二条路,即通过答辩,将他们推荐给同行。当时,北航已经有了相关的硕士授予权,于是我便与北航联系,让学生到北航答辩。

对此,北航非常认真,花很大的精力组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委员都是本学科的知名专家。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总的印象是三名学生非常优秀。当时,答辩委员会的主席甚至认为,这三篇硕士生论文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博士论文水平。

最终,这三名学生在北工大顺利毕业后,全部到北航攻读博士学位。以至于北航老校长沈元同志有一次在北航看到我时,还对我说:“谢谢你呀,你给我们送来了这么好的学生。”

补一个断层

我的第一届学生便已经在国外期刊发表了文章,这也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关注。所以下一步,我们就要申报博士点了。

此前,我其实并没有要报博士点的计划,但现在,我们培养的硕士生已经接近了博士水平,再努点力不就上去了吗?于是,我便申请了国家第三批的博士点。申请成功后,我将自己培养的博士一个一个地留下来,并由此形成了梯队。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基于当时科技人才断层明显的时代背景。那时候,科技战线上有一批像我这样五六十岁的学科带头人。此外,便是想努力从事研究的博士,一般只有30多岁。两者间如此大的年龄差距是不合适的。当时,这个断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其解决之道,就是让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这也是我当时的一个愿望——采取一切措施,让年轻人快速成长。

比如,当时出国开会的机会很少,但我的两个硕士生都出国开过会。我为什么不去呢?因为我觉得,自己这个年岁出去不出去差别不大,但对学生来说,这却是很好的机会。

即使是国内会议,我也尽量让学生参会,为的便是让他们早些和相关学科的专家、科研队伍接触,使他们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各方面的信息都能尽快获得。另外,如果有什么奖励和好机会,我也尽一切力量推荐他们。因为我选择的都是非常优秀、有志气的学生,只要给他们机遇,他们就能更快地成长,早日弥合人才的断层。

(本文由本报记者陈彬,通讯员张彩会、李娟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9-05-22 第6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