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李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4-16
选择字号:
科技联盟如何“联”起来?

 大型金枪鱼围网渔船成套装备    渔业装备科技创新联盟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记者 李晨

“有联盟与没有联盟时究竟有什么区别?”

“以联盟为主导的亮点工作是什么?”

“是否真正实现把各成员单位的心凝聚在一起,共同办大事、办难事?”

近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对下属的60余个子联盟进行了一场“现场考试”。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专家们组成的第三方评估小组担任“考官”,对每个子联盟现场拷问,言辞略显犀利,却直击问题核心。

“不同于一般科研机构和高校,联盟的独特作用主要在于聚集资源、调动资源和解决问题。”联盟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说。根据“现场考试”结果,专家组一致认为,联盟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聚焦一个更迫切的问题:“农业科技联盟如何‘联’起来?”

“联”人心:需求导向目标牵引

每个子联盟的成员单位少则十余个,多则百余家,涉及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不同机构,如何凝聚人心,让分散的成员们“抱团作战”,是摆在每位子联盟负责人面前的重要命题。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以下简称“国棉联盟”)的做法是“按照问题导向,从需求方入手,以高品质棉花为抓手,需求方需要什么,生产方就生产什么,种子企业就提供什么,科研单位就研制什么”。

中国棉花生产量和消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品质不佳,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正是以发展优质好棉为共同需求,国棉联盟集结了208家棉花全产业链上的企事业单位,按照“技术方+生产方+需求方”的布局,将分散的个体凝聚在一起。

两年的时间里,国棉联盟培育了中641、中棉所96A、中087、中109等高品质品种,全面超越“澳棉”品质标准;创建和培育了中国棉花民族品牌“CCIA”并建成规模化的高品质原棉生产基地。

国棉联盟是为解决行业性重大问题“联心联利”,而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则是为解决区域性农业发展中“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紧迫性问题。

“一方面,企业实实在在的技术需求在科研体系内不能一一对应;另一方面,有实用技术转化需求的科学家与市场脱节,不知道技术该卖给谁、卖多少钱。”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相关负责人刘玉涛谈起该联盟成立的初衷时“吐槽”道。

为此,广东省统筹全省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农业科技园区等以“科学家”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要素成立了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同时成立了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广东省农业产业主体联盟以激活产业需求。

为进一步实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合理配对,历经2年的发展,在两大联盟基础上成立了“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脑”和“指挥部”,建设环环相扣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凝聚科研人员与市场主体一条心,将科技成果“供”和产业发展“需”无缝对接,促进了科技成果精准高效转化。

刘玉涛表示,处在建设阶段的科创中心,截至目前已举办数十场大型资源对接会、行业交流会、入驻落地协商会,促成127家单位达成130余项合作意向。

“因明确的需求而成立一个联盟,我需要你、你需要我,大家共同组织起来解决重大问题,这是比较理想的做法。”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坦承,实际做起来“很难”。“这个问题既要得到大家的认同,都能积极参与,同时联盟也能帮助到大家,让每个参与者都得到好处,这是不容易的。”

“联”资源:从零散到集成

联盟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和创新效率为目标,使各类碎片化的资源和信息实现网络化,这就需要各成员单位积极共享各自宝贵资源和经验。

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告诉《中国科学报》,最难实现的就是如何真正把资源“联”起来。“要形成联盟层面的资源,成员单位之间需分工合作,真正围绕一个问题协同做出好成果。”

新材料渔业船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渔业技术装备水平,如何整合资源改变新材料渔船产业现状?企业牵头的渔业装备科技创新联盟在成立之初便在体制机制设计上作了创新。

该联盟理事长贺波介绍,联盟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包括新材料船舶设计研究院、供应链平台、装备检测中心、监理监造中心和产业金融与服务中心所组成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通过项目实体化与项目合作式机制,汇聚资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盟由松散联合走向紧密结合。

该联盟还探索了实体化发展路径,实现联盟“自我造血”,增强联盟成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如今,部分成员单位共同出资成立了中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梅山玻璃钢船舶设计研究院以及易船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家实体产业。

在该联盟主导下,科研机构与企业“强强联合”,近两年,我国自主研发的39米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玻璃钢渔船、23.8米玻璃钢冰鲜金枪鱼延绳钓渔船相继出海作业,以及拖贝渔船、扇贝养殖渔船、南极磷虾捕捞装备等也正在或即将开展海上捕捞作业。

破除资源“藩篱”,把分散的资源联接到共同使命上来的还有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奶业联盟)。

奶业联盟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奶业科技成果,整合了奶源、加工、质检等顶尖奶业技术研发团队,形成了包括生鲜奶分级技术、绿色低碳加工工艺、奶类品质评价方法在内的覆盖全产业链条的“优质乳工程”技术体系,自2000年起,构建了涵盖144项重点风险因子、220余万条数据的数据库。

奶业联盟以集成的4项核心技术为引领,凝聚46家“优质乳工程”企业形成强大竞争力,截止到2018年,向市场供应优质巴士杀菌奶31.7万吨,占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巴氏奶总量60%以上。

“没有联盟时,技术转化是零碎地点对点进行,有了联盟,技术转化就是在产业链上系统开展。在振兴国产奶业过程中,把原来单一零散的科技成果汇聚到联盟平台上集成放大,从量变走向了质变。”奶业联盟理事长王加启说。

“联”盟之路任重道远

作为一种凝聚全国农业科研力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体制机制新尝试,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历经4年多的发展,在构建上中下游协同攻关新模式、创建共享共建共用的农业科技资源新平台、形成多学科集成综合解决区域重大问题新途径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但专家组认为还存在着联盟优势不突出、目标定位不清晰、成员单位之间缺乏凝聚力等诸多问题,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方面还需深入探索。

在黄力看来,联盟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机制更适合联盟的发展、让联盟能够运转得好?“这个机制不是某一学科、某个产业的特定机制,而是联盟运转的更为普遍性的机制,后者可能更易推广和复制,但不同类别之间也需要有区别。”

梅旭荣也表示,较为成熟的联盟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联盟的发展战略、未来方向以及所要建立的机制,有着透彻的研究与清晰的认知。他指出,联盟要科学谋划,在完善联盟机制上下功夫。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征程中,联盟发展之路任重道远。这次“考试”是压力也是动力,梅旭荣指出,联盟应尽快认定统一标准,加强管理规范运行;要充分发挥联盟的独特优势,为农业科技政策的创设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鉴。建立竞争淘汰与退出的动态机制,推进联盟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9-04-16 第6版 农业科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