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栋 许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20
选择字号:
南开园里的京剧之春

 京剧《拾玉镯》穿针引线

■本报通讯员 林栋 见习记者 许悦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只有走进了京剧这个大花园,我们才能看到、欣赏到其中美丽的花朵。”听完南开大学通识选修课“中华传统艺术”中的京剧课,当时就读于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汲翔正尝试着把京剧介绍给身边的日本朋友。而她自己也觉得这门课是一个新的“百花园”。

而同样学习了这门课程的南开大学2017级历史学院本科生王紫玉则觉得,京剧课很“治愈”。

“接触到一门以前不甚了解的艺术是可喜的,在老师引导下学会体悟京剧的美是开心的,课后和亲戚同学交流课堂所学、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中华传统艺术是快乐的。”王紫玉说。

像汲翔、王紫玉一样,通过学校的京剧课,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南开学生还有很多。从一知半解到关注喜爱,从徘徊门外到入园观景,听课学生对京剧的情感逐步升温,京剧教育也在南开园呈现一片盎然春色。

“文化加体验”的京剧教学

“中华传统艺术”是南开大学的名牌公选课,偏重于引领学生全面欣赏艺术。该课程突破常见的课堂讲授模式,将其变成五光十色的“剧场”,让每堂课都成为一次愉悦身心、启迪心智的观摩和体验,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同样作为面向本科生的通识选修课,“中国京剧艺术”更是一门实训课程,邀请年富力强的专业京剧演员来校授课,引导学生体验京剧唱段和身形表演,同时吸引了不少留学生来旁听。

王紫玉最初是听了同学推荐选修了“中华传统艺术”课,此后的课程中,科班出身、经验颇丰的艺术家给了她准确而“纯正”的艺术体验,让她真正爱上了传统艺术。

一次下课后,王紫玉和小伙伴们火速赶往学校的另一个校区,欣赏从陕西老家来的秦腔剧目《三滴血》。“虽然秦腔和京剧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老师讲的行当、服饰等内容都是贯通的,也让我这个在他乡求学的孩子能够重拾家乡传统艺术,不愧做陕西人。”王紫玉说。

许多选修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学生又来选修“中国京剧艺术”,两门课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了解京剧。

“南开大学的京剧实训课程并不是直接让学生接受京剧训练,而是先在理论和文化的层面上有所铺垫,让同学们学会欣赏艺术、理解艺术,对艺术产生更大的兴趣。”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刘佳说。她不仅是“中华传统艺术”和“中国京剧艺术”课程的负责人,还是第三届CCTV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金奖的获得者。

刘佳请来了京剧名家和专业院校教师为学生授课,把京剧实训和戏曲理论、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懂的基础上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看懂,使得京剧教学取得了更深入的效果。而由浅入深的实训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好奇心,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目前,南开大学已经建成了京剧文化教学体系,包括面向本科生的通识选修课“中华传统艺术”“中国京剧艺术”,面向研究生的“中华才艺与展示”,未来还将举办系列讲座“京剧与中华美学精神”“京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京剧与中国故事”等。精彩课程和讲座各有定位,注重与业界互动、与专业院校链接,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量足质优的京剧教学资源。

“精选精讲”的京剧课程

传统艺术进入现代大学校园,需要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进得去和住得下。要进得去,就要以现代眼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艺术进行一番扬弃;要住得下,就要拿出实打实的长效机制,激发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面前,学生是热切而茫然的,五花八门的文化产品确实都是中国的,但不一定都能够代表中国。因此,对文化产品进行甄别,筛选出那些有资格进入大学课堂的内容,是文化教学的基本前提。”刘佳认为,有些附着于传统艺术的积习,是绝对不能传达给学生的。学生需要的是年轻、时尚、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产品。

对浩如烟海的京剧曲目进行筛选,刘佳认为,应当坚持以“正能量、中华传统美德”为最高标准。首先要看一出戏本身承载的观念是什么;其次再看该剧目的艺术表现是否适合零起点的欣赏者。

“中国京剧艺术”的授课教师们为了挑选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曲目,专门成立了课题组,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反复研讨,最终确定:男生学习《定军山》,女生学习《红娘》。这两个曲目不仅适合初学者学习,而且《定军山》富有爱国主义的情感,《红娘》活泼欢快,传达出乐于助人的精神。

除了精选,还要精讲。在课堂上呈现京剧背后的扎实和专业,往往能让学生产生对传统艺术的亲切感,为京剧“圈粉”。

刘佳讲经典剧目《拾玉镯》时,就把孙玉姣做针线活的部分进行了步骤分解,把找线、撮线等表演细节一环环地教给学生,向他们展示精准传神的表演是如何炼成的。

京剧名家王钦在课上则边唱边讲,把京剧表演和理论授课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讲花脸的声音形象时,为方便学生区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的声音,王钦分别唱起了铜锤花脸的代表人物包拯与架子花脸的代表人物曹操,学生们很快就感受到了包拯的文质彬彬、沉着冷静和曹操的不怒自威、气贯长虹。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

京剧进校园,容易变成“以轰轰烈烈始,以轰轰烈烈终”。随着京剧教学的推进,刘佳注意到,京剧教育的方式方法很重要,课堂上的铺垫越充分、针对性越强,京剧活动的效果就越好,学生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也越高。

“我们的初心不是教出几个会唱戏的大学生,而是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是什么。”刘佳认为,京剧不仅要进校园,还要在校园。在校园,就是通过京剧课程和活动,把艺术的种子种在学生心田。

刘佳以一个比喻来描述这颗艺术的种子:“如同以毛笔蘸清茶,在宣纸上画上一笔,虽然痕迹很浅,但是味道长存;不像一盆水声势浩大地泼在地上,看似轰轰烈烈,很快就干了。”

刘佳本人就是京剧与大学之间“化学反应”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认识京剧是在小时候,爱上京剧则在大学。进入南开大学中文系读书后,她拜京剧名家为师,从零开始学习四功五法。读研期间,进入比较文学专业,京剧成了她观察、思考、研究外国文学的参照系,渗入了她的学术研究。

同样的,大学也在对京剧产生影响。

除了邀请名家来校授课外,刘佳也积极参与京剧创作。前不久,由她担任编剧的京剧《玉簪缘》就在天津公演。虽然《玉簪缘》是个戏曲舞台上的老故事,但是刘佳希望通过自己的再度创作,让老故事塑造新人物、传达新思想,把中国故事讲新、讲好。

在刘佳看来,高校要培养的是戏曲的传播者、研究者、创作者,这是高校应该做的事情。高校不同于戏曲学校,应当发挥人才的优势。“学习京剧是不断与自己比的过程。艺无止境,提醒人们永远不要自满,可以帮助人戒骄戒躁,永远有目标。”刘佳说。

她觉得,中国人的艺术不仅是艺术,也是情感的纽带。里面有中国人情感、道德、美学的追求。“现代人常常会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而学习传统艺术则能建立起人与传统的纽带。”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在课堂上讲授京剧知识的时候,刘佳十分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觉,进而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有了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才能有文化担当的意识,学生才可能自发地想要为传统艺术做些什么。

日前,“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拟认定的第一批55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仅以京剧为传承项目的高校中,南开大学是唯一不从事专业戏曲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大学。

在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之前,南开大学的京剧课程就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育人效果:素质教育核心课“中华传统艺术”2014年入选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选课,2018年获得南开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入选南开大学课程思政发现先进典型。

未来,学校将从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6个方面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党委学工部、教务处、汉语言文化学院等多部门共同协作,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艺术性与学术性并重的思路,让青年学子感受国粹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更深入、更客观、更准确地了解传统艺术所承载的中华美学精神、道德理想、人生哲理,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大学生研究京剧及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动力,培养具有较高艺术欣赏水平甚至研究能力的欣赏者和研究者。

今年10月,南开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南开的一百年是与国粹京剧艺术共同走过的一百年。上世纪初,当京剧第一次走出亚洲、走向世界舞台的时候,幸运地得到了南开大学第一任校长张伯苓先生和中国近代戏剧先驱张彭春的大力协助。

为了致敬百年校史,刘佳创作了一部表现南开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新编京剧《巍巍南开》,以此延续南开百年戏剧传统。这也将是普通综合性大学参与京剧新剧目创作的一次大胆实践。

南开园里,京剧之春从未离开。

《中国科学报》 (2019-03-20 第6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