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13
选择字号:
警惕被要分教师的可操作空间

 

■温才妃

最近,国内某媒体对1981名高校在校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5.4%的受访在校生承认自己向老师要过分;49.2%的受访在校生称,身边同意学生要分请求的老师多。这两个比例看似不起眼,事实上已足够反映出大学生要分行为的普遍性。

学生要分的动机并不复杂,保研、出国、奖学金以及过家长“关”(部分高校邮寄学生成绩单给家长),任何一门课程挂科或分数不足都可能影响到上述某一行为的达成。因此,平时不努力、考试徒伤悲的学生,便将向任课教师要分视作最后一根稻草。而教师出于对课程及格率、学生评教以及为学生前途的考虑,也容易动提分的恻隐之心。两相叠加便出现了如今的“非考即要”怪象。

这样的行为不仅有损斯文,也对他人不公平,毫无疑问应当禁止并加以改善。但在这一现象尚未完结之前,有若干的可能性需要警惕。

比如,教师故意而为之的要分行为。某教师故意将考题出得很难,导致及格率临近或低于学校规定的及格率,从而向要分的学生索取金钱乃至提出性行为要求。也不排除个别动机不纯的学生,借着要分的契机,主动向任课教师行贿。一旦双方达成了这样的“交易”,就为更多的资源交换埋下了隐患——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身份、名望获得更多向上的机会、更好的工作,教师则把学生当作“免费劳动力”,甚至性侵对象来对待。

事实上,当师生双方权力失衡的时候,是最有可能产生灰色地带的时机。因此,防微杜渐,高校腐败、性骚扰等行为的源头应追溯到一些看似平常但可操作空间颇大的行为上来。尤其是易被忽略的大面积挂科现象,表面上看来教师似乎严格对待教学行为,但实际上或许动机各异。

而对待上述学生“被迫”的要分行为,高校目前似乎并没有很好的重视。学生挂科、要分往往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学生单方面的过错。教师不用为自身质量过低的教学行为负责,学校也无暇向学生们追查挂科的真实原因。最后只剩下一群焦虑的学生,他们笃信分分必较的公平,却被公平背后的可操作性推得亦步亦趋。

《中国科学报》 (2018-02-13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