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26
选择字号:
人工智能不是和医生“唱反调”

 

■本报记者 张思玮

人工智能还无法取代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但它的出现更大意义在于提高了医疗行业的效率。人工智能并不是为了和医生“唱反调”,更不是医生的“敌人”,相反它扮演的是一个辅助的角色,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更大价值,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便率先成为了解读见证医疗人工智能的第一角色。

这是前不久在世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直播大会上,近百名与会医疗专家经过激烈讨论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人工智能的风口已经正式到来,服务型机器人在中国医疗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早在2006年,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就被引进中国并开展手术。在过去的十年中,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累计40896例。其中泌尿外科占40%,普外科占32%,胸外科占12%,妇产科占11%。仅去年一年,我国大陆就累计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17979例。

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数量的激增,并没有打破大众对医疗的认知壁垒,手术机器人对大众来说,依然是一个陌生又新奇的领域。

据了解,达芬奇机器人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之一,集成了三维高清视野、可转腕手术器械和直觉式动作控制三大特性,使医生将微创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复杂的外科手术。

具体而言,达芬奇机器人的机械臂可完全模仿人手腕动作,专利的运动模式保证了医生手部动作与机械臂运动的一致,并滤除了手部的抖动,具有人手无法比拟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它的活动范围甚至远大于人手,在狭窄解剖区域可360度自如运动,比人手更灵活。

同时,达芬奇机器人让医生拥有与开放直视效果一致的手术视野,保证了手眼的协调。高分辨率的立体腔镜提供放大10~15倍的高清三维图像,降低了错误的发生率。

“达芬奇机器人是外科手术的未来。”世界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CRSA)创始主席、机器人外科领域先驱Pier C. Giulianotti教授已经拥有逾千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经验,他表示,通过临床数据显示可以证实,接受达芬奇微创手术治疗的癌症患者,不仅能够更快康复,并且在接受进一步的放化疗后,手术存活时间和生活质量要比传统手术更长、更好。特别对于某些高龄患者及高危患者,通过机器人手术可规避开放手术带来的创伤。

不过,Pier C. Giulianotti同时强调,达芬奇机器人并不能取代传统腔镜和开放式手术。

而谈到此次为何采取直播的方式,全方位展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不同学科的优势,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表示,就是想让大众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帮助更多人在今后面临医疗决策时多一份选择。

《中国科学报》 (2017-05-26 第3版 科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