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4
选择字号:
赵旭升:拓荒中西部的“枣先锋”

 赵旭升

“一棵小枣树,改变大世界。”赵旭升带着这个信念,从事枣科学研究应用数十年,全身心地投身中西部枣树新型产区的拓展工作,用一棵棵小枣树将干旱的新疆若羌县发展为全国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的县。

赵旭升是洛阳师范学院枣科学研究应用中心主任兼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多年来,赵旭升依据我国传统枣区的生产现状与气候变化特点,率先提出了枣树栽培由中东部传统产区向西部新型产区转移的发展战略,以破解长期以来制约红枣质量与产量提高问题、西部农民增收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问题、中西部人民交互往来与边疆稳定问题。

开辟西部枣业新天地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的若羌县,年降雨量不足30毫米,年蒸发量3000毫米以上,全年沙尘暴、扬沙天气100天以上,低温冻害发生严重,林业经济低而不稳。

2003年4月,赵旭升踏上了这片热土。在时任若羌县委书记张亚平的坚定支持下,赵旭升建议若羌把新郑灰枣作为支柱产业予以大力发展。到2010年,若羌县枣树面积由原来的不足百亩发展到近10万亩,林业增加值超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14100元,成为全国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的县。

“原来我们团里穷,环境恶劣,长期留不住职工。”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团长杨志成介绍说,“2007年4月赵旭升在这里建立了枣树科研站,帮助团场解决急需的技术问题。到2013年我们团枣树面积发展到5万多亩,团场经济净收入由300万元增加到3000多万元,职工人均纯收入达8万元,再没发生一起职工逃岗事件。”

在36团的示范带动下,农二师37团、38团等团场先后确立了枣业发展对策。到2015年,新疆南疆枣面积已发展到700多万亩,其中新郑灰枣品种面积占一半以上。与此同时,新疆南疆、东疆以及甘肃、宁夏等不少地区先后把枣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新发展的枣树种植区,几乎都留下了赵旭升的足迹与汗水。

投身枣科学研究最前沿

中国是枣树起源地,每年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亿元,是我国3000多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我国枣产业整体研发水平还比较落后。枣树品种退化、裂果及病虫危害严重;枣产品加工简单粗放,加工技术及设备科技含量不高;枣园管理及机械装备还停留在传统阶段,人工成本高,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枣果应有的营养保健价值也没有得到科学挖掘与应用。

为此,2014年6月,洛阳师范学院创建了枣科学研究应用中心,赵旭升作为该中心首任主任,带领团队开始了对枣树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枣树抗病、枣树抗寒、枣树栽培、枣果营养分析、枣深加工全产业链的研究。

通过分子设计育种,赵旭升解决了枣树品种更新换代等重大问题,使枣树在我国的北纬适栽区域(北纬33°~35°)再向北扩展,为新疆哈密等寒冷地区枣业发展提供品种支持。“他们还在沙漠、戈壁、盐碱地、黏土地等不同的立地条件上实现了枣树的成功建园,为新疆枣业和防沙治沙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洛阳师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杨学义说。

据悉,赵旭升团队还先后获批建立河南省枣科学研究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研平台。同时与9家枣产业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与意大利、澳大利亚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展了中国枣的合作研发。

衣带渐宽结硕果

在新疆地区,为赶在枣树花期、结果期做观察,拿到一手材料,赵旭升顶着七八月份的太阳,在气温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中进行研究。而在春季,即便是沙尘漫天,他仍然坚守在一线做科研。“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风天一身土。”赵旭升说。

“刚来的时候,我们这些年轻人很不适应,但在赵院长的影响下,我们身上慢慢有了一种使命感,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团队的郭明欣博士说。

在洛阳师院枣科学研究应用中心创立以来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赵旭升团队就取得了不少成果:建立了枣树种质资源圃、枣树育种分子研究室、枣活性物质检测分析实验室、枣加工中试研究室等。目前,在建立枣科学研究应用中心的基础上,赵旭升在洛阳师范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河南新疆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发展研究院,以更好地服务河南及西部枣产业发展。

同时,在沈国舫、杜祥琬、尹伟伦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指导下,赵旭升团队撰写了《关于发展我国枣产业的建议》,以院士建议的形式提交国家林业决策部门,创造性地提出了把枣树列入继毛竹、油茶之后的第三大国家战略林业经济作物,解决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与生态建设的重大问题。

2016年9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莅临洛阳师院考察,在品尝了赵旭升团队新研发的鲜食枣新品种、枣酒、枣叶绿茶后,赞不绝口,并亲切叮嘱赵旭升要带领团队把枣产业这篇大文章做大做好,更好地造福社会。

“枣产业是一项宏达的系统工程,增值空间很大。”赵旭升表示,他们目前开发的枣新品种及枣酒、枣醋、枣叶茶等,已由企业进入成果转化。“枣适合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我们将对其开展深度研发,为民造福。”赵旭升说。(史俊庭)

《中国科学报》 (2017-01-04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