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6-19
选择字号:
“互联网+” 让出行更智能

 

■本报记者 张晶晶

从滴滴、快的,到现在的1号专车、Uber,23岁的谭纯佳总是走在“补贴大战”的前沿,“哪家补贴多就用哪家啊,而且Uber的车明显好得多”。

25岁的辛未则刚刚下单了一辆小牛电动推出的电动车,“从2011年到现在摇号一直没摇到,已经放弃了,牛电科技的这辆基本上能满足城市出行的需求了”。

42岁的张辉开了20年出租车,最近却选择了离职,专心开起了专车。

“互联网+”正在攻占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智能出行,离我们的生活究竟还有多远?

共享型出行新方式

作为一个庞大的领域,智能出行涵盖了出行服务平台、智能交通工具、智能硬件、高清地图等多个方面,而其中的每一个都是当下处于激烈厮杀的主战场。其中最为激烈的战场之一,便是类似滴滴、Uber、易到等出行服务平台。

在这个“战场”里,有人开始独辟蹊径,打造共享型出行的新方式。

“北京市场的竞争可以说十分‘怪异’,但是我们的车主跑去找滴滴的单,还是比较少的。”“天天用车”的CMO崔晓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作为一款上下班车辆合乘App,“天天用车”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点到点的上下班顺风车体验,乘客只需要发布自己的上下班线路,系统便会自动为其匹配顺路的车主,力图打造舒适安全的上下班新方式。

从“天天用车”的产品设计思路里,不难窥见出行服务平台竞争的几个重点。在数据对接以及环保角度来看,正如崔晓琪分析的,“顺风车或者拼车,是唯一能够让路上跑的车减少的方法,在环保方面的意义无须多言”。

相较其他平台,在“天天用车”,车主既可以是服务的提供方,同时也可以是服务的接收方。崔晓琪向记者透露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数据:车主80%是男性,乘客80%是女性;IOS端用户占60%;平均四成以上的车是奔驰、奥迪入门级别以上的车型。

“其实这些车主没有必要一定要带一个人,主要是因为体验很舒服、很开心。”据介绍,为了彻底杜绝黑车司机,“天天用车”的筛查系统极为严格。除了要求车主填写详细信息之外,专门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筛查其身份证信息的真实性,力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利益。

“轻”字当道

2015年6月1日,牛电科技发布小牛电动车;6月15日上午10点,小牛电动众筹首发,仅4分38秒即突破500万元,14分8秒突破1000万元,1小时后猛涨至2000万元。到5小时50分,小牛电动车筹资额破3000万元。

李一男蛰伏三年之后带来的这辆电动车,一举打破了一系列众筹纪录之后,成为中国众筹冠军。

6月1日牛电科技在北京发布了旗下首款新品小牛智能电动踏板车N1,拥有城市版和动力版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3999元和4999元。两个版本都将于6月15日开始在京东众筹平台上线。

辛未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电动车,续航里程一般在60公里上下,大多数品牌到不了50公里,“这样的距离没办法满足我的工作半径需求。”

而李一男此次推出的N1型号电动车,抛弃目前行业普遍采用的铅酸电池,采用松下170节2600毫安锂电池,并配备了德国博世定制的电机,可提出式电池模组仅为10公斤。这个重量,仅为同等容量铅酸电池的四分之一。

两个版本的电动车续航里程分别达到了80公里和100公里,刷新了国内电动车行业的纪录。

同时,身为一款智能电动踏板车,N1还具备GPS防丢、手机远程控制等智能化功能,甚至设计有USB插口可为手机进行充电。

在众筹当天还发生了瞬间流量过高导致塞单的情况,京东最终只能对用户进行排队支付缓解压力,这在京东众筹史上似乎也是第一次。

全自动驾驶的终极未来

“智能出行其实挺难定义的。”GeekCar联合创始人Sid在采访中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表示并不认可现在很多被创造出来的所谓“智能”:“比如一些智能后视镜,把各种东西堆叠在一起,用户体验被放在最后。后视镜上弄个屏幕,还装各种应用,最后后视镜失去了原本的功能。”

“所以我觉得智能出行应该是做减法,而不是一味地做加法。”Sid说道,“在自动驾驶没有实现之前,一定会涉及驾驶安全问题的考虑。在驾车过程中,把必须用到的功能做得越简单、越易实现越好,不必要的功能就不要做了。”

他认为,所谓智能出行的最终形态,就是自动驾驶。

从定义上看,自动驾驶汽车主要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根据这个定义,自动驾驶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实际应用。

今年美国CES中的一辆经过改造的奥迪A7,在高度自动驾驶的状态下行驶了900公里,由旧金山到达拉斯维加斯参展,并且时速高达90公里。

每个人童年都曾有过拥有哆啦A梦的竹蜻蜓或者任意门的梦想,时空穿越或许要在之后的世代里实现,无人驾驶的汽车确实指日可待。那么,全自动驾驶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

“半自动驾驶应该说已经可以实现了。”Sid介绍说,“最近几年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车厂推出辅助驾驶,甚至半自动驾驶的车,这是一步一步来的,真正全自动无人驾驶我觉得至少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博世和德尔福自动驾驶方面的负责人也都曾提出这种看法。”

《中国科学报》 (2015-06-19 第8版 新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