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22
选择字号:
创新成就中国梦全民参与科普日


 

▲“隔夜茶也能喝?”在北京2014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一群小学生听到提问后,开始为参观人员解释不同冲泡时间与种类对茶水pH值、亚硝酸盐含量、菌群等的影响。于佳天摄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高峻峣向北京科技馆的参观者介绍以他为模型制作的仿真机器人。张孟枭摄


 

▲北京主场活动中,参观者在体验可穿戴式设备。李怡琳摄


 

▲9月20日,2014年西安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在大唐西市启动,一位母亲在给孩子讲解展品原理。 新华社供图


 

▲9月20日,上海科普地铁列车在人民广场站开动。黄辛摄


 

▲9月20日,学生们在北京主会场“科学巴士”上做实验。

李怡琳摄

北京

欢笑声中长知识

■本报记者 潘希 冯丽妃 实习生 张孟枭

“爸爸,你快看你快看啊!”“奶奶,来这边!”一踏入中国科技馆的大门,瞬间便被孩子们的欢笑声包围,科普日活动的主角永远是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

9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活动以“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改变生活、创新在我身边、创新圆我梦想”4个主题为主线,展示了多项有趣好玩的科普内容。

形形色色的展区里,最令孩子们按捺不住的是一层南侧的机器人展区。这里有对一胖一瘦的“双胞胎兄弟”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位“胖哥哥”是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高峻峣,而“瘦弟弟”是以他为模型制作的仿真机器人。高峻峣向游客认真地介绍起这位机器人“弟弟”:“汇童”第四代机器人诞生于2012年,身高1.7米,头部“皮肤”由硅橡胶制作而成;它不但能自主行走,而且能做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动作,亲和力十足。围观群众不禁惊叹:“太像了,太像了,乍一看我还以为是活人呢!”

而在东部的2014公众创新擂台旁,有智能节水器、风能发电机和自动拉面机。在“创业新生活,智慧大比拼”的感召下,一项项“接地气”的发明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这是我设计的一个污水净化装置,污水冲击带动转轮组转动,转轮中含有的活性碳有吸附作用,将一部分水电解,最后利用垃圾生产沼气,这样就可以达到低投入、高收益、促环保的效果。”这样一番专业的讲述,竟然出自一位年仅12岁的小姑娘口中。

这位名叫杨敏的小姑娘今年刚刚升入初一。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己并不是最小的参赛选手,还有一位小学六年级选手。他们将和来自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的“大哥哥”“大姐姐”同台竞技。

二楼的无线电传输展区前,一对母子在“谈判”:“宝贝,咱们都在这玩一整天了,该回家了。”“不嘛,让我再看一会儿,就5分钟。”一个6岁男孩正全神贯注地看着无线电驱动的四驱车在轨道上飞驰。

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的研究生章鹏程说,现在这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比较成熟,已经能从科技馆走到企业中。“说不定在小男孩长成小伙子时,这种无线电汽车就开遍大街小巷了。”

展区中还有形形色色的“新鲜玩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与人同高的跳舞机器人、画面精致的体感游戏机、先进的血管红外仪,各种展品琳琅满目。临近闭馆,展区内还有很多游人。一位来自福建的母亲略带无奈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没办法,孩子一来就不肯走。”

浙江

聚焦“五水共治”

本报讯(记者应向伟 通讯员李原昭)9月18日,浙江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暨主题报告会在杭州举行。其间,882项科普活动将陆续展开,点燃公众的科普热情。

启动仪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做客“科学+会客厅”,参加《问渠哪得清如许——“两美浙江”系列访谈之水篇》的主题访谈。

“今天泡茶的水很好。”王浩以轻松的方式开场,转而引入了颇为沉重的话题。“古人讲泡茶用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但是,现在咱们的地表水受到了污染,山水还是好的,江水和井水水质都有所下降。”

他介绍说,在地表水方面,全国经常测量的4500个水功能区,达标的只有47%;地下水也不容乐观,197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四、五类水占72%。

“浙江抓住了要害,用‘五水共治’倒逼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引领未来绿色发展,我认为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对于浙江的“五水共治”,王浩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这是对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率先尝试,也是保持区域发展长久活力、推动自然资本和经济资本均衡的鲜活实践。同时,王浩表示,“五水共治”应从源头减排着手,注重过程阻断,最后达到末端治理的效果。他建议建立“五水共治”的长效机制,并依次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产业等七个方面不断探索。做到了这些,“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目标就可实现。

“我自己也打算跟浙江方面请缨,找一条最脏的河给你们做示范。”或许是受到浙江“五水共治”工作的感染,王浩最后表示。

河南

“稀罕玩意”竞争宠

本报讯 9月20日,2014年河南省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在河南博物院举行。各种平时少见的“稀罕玩意”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会场上,数辆自平衡电动车驶来驶去。这种新型代步工具有双轮和独轮两种,均为郑州一家公司研发制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少市民跃跃欲试,争相上车感受。

紧挨活动现场主席台,是一排科普大篷车带来的科普体验器材。从四五岁的孩童到已经退休的老人,纷纷走上前去,体验科学的神奇。在会悬浮的地球仪器材前,市民赵先生正在和儿子小心翼翼地让地球仪在两块磁铁间悬停。

在机器人演示区,一个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机器人正在表演俯卧撑等“看家本领”,另外四个则跟着音乐起舞。最讨孩子们喜欢的是一个能够“养育”的小机器恐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恐龙可以随着时间增加提高智商,会活动、休息、打瞌睡,还会发出声音甚至大声发怒。

这边的机器人还在表演,那边的4D电影也正精彩上演。走进临时搭建的影棚,戴上4D眼镜,就能一下子走进原子的神奇世界。

从4D电影院出来,一下子又进入3D打印的世界。工作人员正在对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进行全身扫描,以便能按照她的模样,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一个20公分高的“她自己”。现场打印的一些小物件受到市民的喜爱,茶杯、茶壶等物件几乎被抢购一空。

市民钱先生说,尽管平时接触科普不多,但这些正在或者将要改变生活的新技术还是让他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希望有更多的科普活动采用这种亲身体验的形式来开展”。(史俊庭)

上海

“科普号”地铁首发

本报讯(记者黄辛)9月20日是全国科普日。当天,上海首趟科普地铁列车在8号线人民广场站开动。为什么用白开水吃药最科学?汽车入水如何逃生?……28个“科学问号”串起整列车厢。随处可见的科普元素,瞬间点亮乘客的好奇心。

地铁人流大、受众多、传播快,是绝佳的科普场所。以地铁列车作为科普载体,在全国尚属首创。上海市科协普及部部长刘健表示,“公众在上下班乘坐地铁时就能看到科普作品、学到科学知识、悟到科学精神、感受科学氛围。”

据悉,今后这趟列车将常年穿梭于城市地下,以全新的方式带给市民耳目一新的科普体验。上海市科协还将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的科普专题展示场所和设施,使上海地铁成为公益科普的新空间。

“全国科普日”期间,上海推出近700项科普活动,给市民送上了一道道“科普快餐”。其中,“科普一日体验活动”盛邀市民“听一次科普讲座、参观两个科普教育基地、观看一场科普电影”,带领大家到航空科普馆体验飞行的乐趣,到辰山植物园感受矿坑花园的创意,到菇菌科普馆见识巨型野生灵芝王的风采。

 

《中国科学报》 (2014-09-22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