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15
选择字号:
问道“后马蔚华时代”
 
■李瑜
 
5月8日,招行教父马蔚华为他长达14年的掌门生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在中国经济改革步入深度试水的今天,对于高速驶入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后马蔚华时代”的招行能否走出“格物致知”的新意,还有待于市场和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二次转型”何时收官
 
回望2009年,招行在“一次转型”后形成的强大技术壁垒早已日渐式微,各大银行在业务竞争中的复制、跟进令其无法持续领跑。以深耕“大零售”为主调的“护城河”理念成为了马蔚华为招行谋划的另一条突围之道。
 
从业务数据上看,“大零售”方案的确为招行的高速行进提供了有效的动力支撑。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脱媒的加剧,商业银行吸存压力日渐上扬,以存款为驱动的“大零售”战略势必前路多艰。
 
尽管仍以452.73亿元的净利润占据股份银行的头把交椅,从2012官方公布的上市银行年报来看,招行的运营优势已大不如前,利润增速却不及民生、兴业。实际上,较之近年来以业务创新而迅速崛起的其他商业银行,曾经改革调门颇高的招行的确疲态外显。
 
那么,对于“缺乏耐心”的市场考官而言,招行缓慢的“内功”修行能否获得充足的时间预留?面对日益严苛的资本约束和竞争激烈的同业格局,招行如何巩固第六大银行的固有位置?所有这一切都将取决于招行“二度转型”后的最终答卷。
 
“大数据时代”如何作为
 
比别人“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是马蔚华对于经营战略的朴素解读。
 
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招行无疑是渠道革命的领军者。它曾凭借着“水泥+鼠标+拇指”的营销策略,从众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商业银行中脱颖而出,逐步问鼎中国零售银行之王的桂冠。
 
当互联网在中国大地方兴未艾时,招行敏锐地洞悉并把握了这一时代变局,于1999年推出中国大陆首家网上银行——“一网通”,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了以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技术终端为一体的网络服务系统。由此,互联网金融革命在中国正式拉开序幕。
 
当前,伴随着大数据及其物联网时代的来临,金融产品的深度化信息建构与人性化服务创新,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群体的关注和期待。
 
那么,在这股时代大潮的涌推之下,已经处于“内力”修行阶段的招行就有可能再现“初学武艺”时的激情与果敢,完成渠道革命引领者身份的再度回归。
 
若真如此,归来的王者又当如何权衡“管理体制转型”与“技术壁垒建构”之间的投入比重,其产品效度是否能够实现对过往辉煌的再度超越?这无疑将成为招行未来改革发展中的又一关键性看点。
 
“国际化之路”如何深入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银行业受创程度较小,国际地位相对提高,由此,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问题成为了世界各国广泛热议的焦点。
 
众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良好运营态势和经营绩效,与其归因于自身发展积淀,不如说是国际化程度尚浅的结果。诚如马蔚华所言:“这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没有下到海里去,当然不会被海水淹死。”
 
招行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又一次走在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前列。2008年,纽约分行的设立与香港永隆银行的成功并购,令招行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之路积累了宝贵的探索经验。
 
然而,危机之后,随着世界各大经济体的逐步复苏,加之信息化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中资银行赖以生存和亟须拓展的国际化空间正面临着不断压缩的困局:一方是迫切与国际接轨的现实利益诉求,一端是与强者对话的严峻竞争态势。
 
如果说,招行2008年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沾染了几分劲敌无暇东顾的幸运,那么,未来的国际化之路才是对引航者的真正考验,毕竟,潮水退却之后的海面往往隐藏着更多的陷阱。
 
《中国科学报》 (2013-05-15 第3版 技术经济)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