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22
选择字号:
一周三思
 
从“牛奶致癌论”广泛流传想到的
 
近日,“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被大量转发。
 
持“牛奶致癌论”者称,人是地球上唯一终生吃奶的动物,而奶牛靠打高剂量的荷尔蒙产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发现: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的生长因子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而牛奶中的IGF-1更易致癌。
 
一时间牛奶还能不能喝,奶牛是否靠打激素产奶等问题让人一头雾水。
 
此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果壳网辟谣说,美国FDA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准使用人造牛生长素,用来产生更多的牛奶,允许使用的生长激素不会损坏消费者健康。
 
但从留言和评价看,网友对专家的辟谣仍是将信将疑,甚至有人发出“专家都辟谣了,看来这是真的了”的调侃。
 
事实上,“牛奶致癌”、“牛奶可导致骨质疏松”等传言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2010年,类似观点就开始传播,而且会时不时增加一些新信息,开始新一轮的流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这些传言是否属实的解释都语焉不详,甚至主流媒体都鲜有回应。和随时出现的社会热点事件相比,科学传播显得“慢了半怕”。
 
仔细分析“牛奶致癌论”,就算它没有科学依据,对其进行反驳也需要相当的专业功力。在牛奶致癌的传言中,短短几段话中充斥着激素、荷尔蒙、生长因子、IGF-1等专业术语,还有一些数据、比率,不但有所谓的理论依据、数据支撑,还拿国外某些研究机构的实验或论文说事。由此可见,现在的科学传播面临更大的挑战。
 
此外,与各种形式不同、刺激人神经的传言相比,科学传播要么针对性不强,要么解释得单调枯燥,不能生动有趣、让人乐于接受。看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做好科普工作仍任重道远。
 
“找耳朵”与“献爱心”
 
本周,《银川全城为4岁女孩找耳朵》的新闻成为舆论场中最正的能量。
 
一连数日,为了寻回耳蜗,从环卫工人到出租车司机,银川几乎全城出动,1500辆公交车体广告寻找,车载电视也不时插播寻找启事。网络上,无数网民更是心急如焚地发帖、转帖,QQ群、论坛上到处都是寻找“耳朵”的消息。网上网下,银川人同步进行着一场感人的寻找。最后,耳蜗被一位乞讨者找到,为这场“爱心接力”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无论是纸媒还是网络,对银川市找“耳朵”事件的评论都是久违了的全赞扬,这确实成为今冬温暖人心的一股热流。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近年来,充斥媒体的负面报道让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越来越冷漠:老人跌倒没人敢扶,路遇坏人无人站出来。有的地方政府在倡导道德建设方面只是喊空洞的口号、组织形式上的“学雷锋”活动,或是组织强制献爱心式的捐款。这就难免给人造成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心理印象。
 
其实,我们身边还是善良的人多,很多人也愿意帮助他人,但我们这个社会目前让人愿意献出爱心的条件越来越稀缺。今天,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人无条件地奉献爱心,只要是在不伤害(或少伤害)自己利益的条件下,愿意帮助他人者都应受到鼓励。而且,帮助他人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心理的满足和愉悦。
 
不敢扶起倒地老人并非良心泯灭,而是因为怕被牵连伤害,此前这方面纠纷的判例也起到反面作用。高昂的献爱心代价、道德绑架式的说教和任何形式的“爱心强制”,都会让献爱心获得的心理满足荡然无存。
 
舍己利人的行为应大受赞誉,“不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举动也应鼓励。银川“找耳朵”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应该创造鼓励人们行善的社会环境,唤回人们心底的善意,让大家体验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心理满足,让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他人、献出爱心。
 
面对广场舞 政府不应装“鸵鸟”
 
11月17日,泰州市民王小姐将车停在小区大门外的空地上,晚上10点多取车时,发现车子前挡风玻璃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锻炼重地,请勿停车”。让王小姐郁闷的是,纸条被透明胶带纸贴了左一层右一层,王小姐花了好大的工夫才清理干净。
 
记者在此后的采访中得知,该地区大妈跳舞的噪音已“逼得”楼上一住户卖房子走人。
 
11月16日,河北唐山市开滦一中的几十名高中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走向了那个让他们不堪其扰的、与学校只一路之遥的凤凰山公园。学生们统一身着的白色文化衫上印着:“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唱歌小声点好吗?我们在上课。祝福您!感谢您!”
 
近年来,广场舞、公园噪音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久前,北京昌平一小区因广场舞音乐声过大引发纠纷,业主一怒之下回家拿出双筒猎枪朝天鸣枪,并将三只藏獒放出冲进人群;而在此前后,武汉一小区居民不堪噪音骚扰,在多次沟通无果的情况下从高层向跳舞者泼粪。
 
这些见诸报端的报道只是广场舞矛盾的冰山一角,目前在中国很多城市都会遇到类似问题,很多地方歌舞者和居民的矛盾已相当激化。跳舞者仗着人多势众,也有点“我一把年纪了,谁也不能把我怎样”的心理,因此非常强势。就连唐山高中生温和而善意的表达也受到部分围观老年人的指责、辱骂。
 
另一方面,网络上对跳广场舞者的非议已沸沸扬扬,极尽羞辱之能事,“为老不尊”和“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言论已算相对平和的判断。这些负面情绪的表达和积累,不利敬老爱老社会风气的形成,甚至对良好社会风尚建设有很大破坏作用。
 
唱歌跳舞有益老年人身心,值得鼓励与肯定,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在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不影响他人的学习生活已是最基本要求,广场舞者们是否可以在时段、地段和音量上接受一些妥协?政府是否可以把这件事情提上工作议程,认真为爱热闹又缺乏娱乐手段的老人们找个更合适的场所?要知道,广场舞的较量愈演愈烈,如果政府采用鸵鸟政策,对此视而不见,不尽快出台法规进行协调和规范,也许会酿出更大的事端。
 
《中国科学报》 (2013-11-22 第3版 一周国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