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瞬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
选择字号:
政府补贴上市公司几时休
 
■瞬雨
 
近日有媒体报道,2012年年末这段时间,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又成为上市公司的大红包。以获得财政补贴为主题的上市公司公告此起彼伏,不仅“扮靓”上市公司业绩,甚至助力其扭亏为盈。
 
众所周知,业绩如何、亏损与否,对上市企业而言事关重大,尤其关系到它们继续留在资本市场的资格和投资评级,ST与否和退市风险也都基于此。通过争取到政府补贴来逃脱被ST的可能,甚至规避退市的可能,这让依据上市公司业绩来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价值评估的监管指标及投资分析都变成了纸上谈兵,毫无现实意义。
 
上述做法,很像在电脑游戏的过程中,有些电脑高手通过调用内存数据修改参与者自身的生存值和战斗值,甚至还可以在濒死状态下原地“满血”复活。这正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畸形表现之一。因此,也难怪很多人从竞争和资本两方面都倾向于否定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假如补贴针对创业企业,甚至“扶上马,再送一程”,那无可厚非。但对于已然上市的企业来说,早已脱离了创业企业的范畴,其存在价值本身就在于为投资者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用自身的盈利能力向社会进行输出。现在的情形却恰恰相反,一些企业依赖政府的“反哺”而生存,不断地消耗社会红利。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为数众多的补贴和如此巨大的补贴额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补贴作为很多地方政府留住企业或者吸引企业的重要手段在发挥作用,甚至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被ST的多少也成为政绩考核的指标。于是乎,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政府竞相补贴。这样做的结果是,谁不补贴谁就留不住旧的企业,更招不来新的企业。如此一来,原本应当服务于百姓、服务于公共事业的税收又重新流回企业的腰包。
 
虽然中国加入WTO已经多年,但地方政府始终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将企业交给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而是不肯放下干涉市场、干涉企业事务的自己那只“手”,无论是早年的拉郎配,还是今天的送红包,都是如此。当上市公司的数量和政绩与地方政府的面子挂钩以后,地方政府和上市企业实际上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就像维持高关税会使贸易失衡一样,对上市企业进行补贴也会使市场失衡。政府补贴不仅会扭曲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也会间接地误导企业投资的合理方向,成为市场调节机制失效的主要因素。它不仅让没有渠道获得政府补贴的同行企业陷入极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当中,而且严重模糊和扭曲了市场准确把握产业趋势的能力,让旧者难去,新者难来,创新者无利可图,守旧者阴魂不散。
 
据媒体报道,重庆钢铁获得了多达5亿元的补贴,并进一步向市政府争取不少于15亿元的现金补贴。多大的胃口!市政府的补贴从何而来?无外乎税收和财政拨款这两个渠道,用如此巨额的资金补贴一个上市公司,企业的价值何在?
 
《中国科学报》 (2013-01-02 第3版 技术经济)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