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栾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17 6:12:58
选择字号:
药企求发展,国际合作是捷径
 
■本报实习生 栾奕
 
近日,“2011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在厦门公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药工业百强的整体规模继续提升,整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01%,合计销售收入为5524.16亿元,特别是中西部制药企业快速崛起。统计2011年制药百强榜前50强各区间段占百强整体和全国制药工业的比重较2010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产业资本的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跻身上市公司之列,其资本化运作步伐也逐年加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表示,榜单可以让我们更透彻地分析出中国药企的发展现状,了解企业自身发展定位。
 
“在把握住企业的发展周期的同时,逐渐适应国内外相互交融的竞争环境,以此寻求仿制药与创新药的双赢局面,找出最佳国际化的发展渠道,从而求得国际环境下的稳步发展。”陶剑虹说。
 
创新是主旋律
 
面对中国药企的发展而言,“创新”是不变的主旋律,但仅仅把创新看做一种态度的药企不占少数。其实,一家具有创新实力的企业应该把创新融入产品、落在实处。
 
“产品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硬件,我们要把创新药作为企业的重点项目,这其中包含原研药和首仿药。”石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建青举例说,恩必普在原研药的研发方面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去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销售专利卖到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原研药。
 
在技术创新方面,李建青告诉记者,企业须通过现代的硬件和软件相结合,促使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更上一个台阶。此外,在质量标准的创新也需要关注,“我们有多个原料药通过欧盟COS认证,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和维生素C、维生素钠零缺陷通过美国FDA认证,这都是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尚方宝剑”。
 
正视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制药企业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创新药投入产出的回报率整体偏低,真正能获得亿元销售额的药品更是凤毛麟角。
 
此外,国际化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中国企业融入世界主流市场的瓶颈,如何引进、培养和储备认同公司企业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型人才,是目前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些势必会直接影响着企业下一轮创新药的可持续性投入,也导致企业错失新产品上市的最佳销售时机。”上海复星医药集团高级副总裁李东久表示,制药企业的管理者要及时转变观念,要与研发和营销能力较强或在产品、技术、团队方面有特色的国外企业合作。
 
立足国际化
 
当然,在我国中医药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国际化成熟的发展模式之时,采取国际合作模式也是一条捷径。
 
坦白地说,国内医药行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处于劣势,要想真正融入到国际化的竞争格局中,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认为,一是要走出去,深入了解国际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找出应对策略;二是请进来,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逐步嫁接到自己身上,实现国际医药与中国本土医药的有机结合;三是走技术与规模同步发展的道路,赢得参与竞争的资本。
 
特别是在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这种新型竞争模式逐渐凸显的情况下,李建青认为,制药企业一定要具备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和国际化的合作心态。同时,还要培育创新的基因和土壤。
 
《中国科学报》 (2012-07-17 B4 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