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21 6:32:23
选择字号:
中外医药企竞争不应是零和博弈
 
■许铭
 
近年来,跨国企业在华扩张步伐明显加快,独资、合资企业“遍地开花”,合资转独资更是成为时尚。由于我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医疗体制改革推动市场规模以乘数扩容,中外医药企业围绕国内市场份额的竞争也趋于激烈。外资与内资企业的博弈将呈现怎样的态势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应该说,外资引入对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国内医药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又对我国国内医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去年8月,国家公布了基本药物目录,进入目录的外资产品寥寥,于是,关于外资企业产品下一步能否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议论沸沸扬扬。在当今医药行业群雄逐鹿,胜负难分的“春秋”时代,关于“谁主沉浮”的议论变得尤为热烈。
 
事实上,市场的大发展要求外资与内资医药企业必须面向未来,携手共进,在中国市场上,双方不仅是一种竞争的关系,更应是一种协作、双赢的关系。
 
楚河汉界实力悬殊
 
目前,合资和独资类企业数量约占我国医药企业总数的30%,销售额约占整个医药产品销售额的26%~27%,是中国医药市场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自1980年日本大冢制药作为首家外资企业落户天津至今已近30年,跨国企业在华医药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包括辉瑞、默沙东、罗氏、葛兰素、诺华、拜耳等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不少外资企业还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研发中心,并把触角伸向药品批发领域,在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就产品类别而言,外资企业在高端产品,如专利药、原研药和大型医院诊断设备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而中资企业则在仿制药、大宗原料药、医用耗材、敷料、中小型诊断设备和中药产品方面占有较大份额。
 
中外医药产业结构的巨大差距,直接反映在中外医药企业的实力对比上,并对处于弱势的中资企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冲击。
 
外资企业强大的研发、生产能力和一流的营销、管理水平,使中资企业的确领略到了“船坚炮利”的威力,加之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更使中资企业客观上处于下风的境地。在政府攻关方面,外资企业凭借较强的理性预期与游说能力颇具优势,往往在政策出台之前就做好了多种预案,总显得处变不惊。
 
就具体子行业而言,在医疗器械行业,外资在大型医院诊断设备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而中资企业在高端产品领域,也因核心技术被外资控制而无法获取真正的利润,只能在中小型设备方面寻找商机。即使在具有传统优势的中成药领域,2008年也竟然出现了有史以来首次的贸易逆差,在中国制造的中药产品国际市场开拓难度日增的情况下,“洋中药”却长驱直入国内市场。一些国外植物药企业在中国以具有竞争性的价格大量采购中药材,用于高附加值的植物药制剂生产,使国内中药材生产与经销企业的议价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力量消长进程提速
 
近年来,面对强大的外资企业,不少中资企业敢于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超,除稳定好国内市场外,不断拓展新的国际市场份额,不少较有实力的内资企业已在境外上市、并购并设立绿色投资项目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如深圳迈瑞就以自有品牌成功打入了英国NHS系统(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且并购了美国较大的医院诊断设备生产商Datascope。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资企业母国市场的影响开始逐渐增大。
 
实际上,印度制药企业的强大也是采取了“外围战”的策略,其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同时改变了外资企业曾在印度国内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其他行业一个个神话被中国企业创造的现实情况下,类似于“龟兔赛跑”的传说在中国医药行业上演也并非没有可能。
 
当前,对于“不差钱”的中资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国内外市场创造的机遇,在生产技术与工艺、产品研发、营销和内部管理方面展开高端学习,加快缩短与外资企业的距离。而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也必须对所处的形势予以清醒的认识,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便更加自如地运筹帷幄,争取主动。
 
合作双赢将成必然
 
目前,中国企业群正成为世界原料药、医用敷料和耗材的主要供应者,也成为生物医药外包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尽管大型外资企业的公司内贸易十分活跃,但质优价低的中国制造原料产品成为其主要原料来源,尤其是对于在华的外资企业而言,内资企业的上游产品供应以及中国巨大的人口及其相应的市场、医疗资源决定了必须与中国本地企业打交道,必须将利益与其捆绑在一条价值链上。
 
此外,随着中国承接越来越多的外包业务,外资企业过去奉行的只转移非核心业务的做法显然已无法适合形势的需要,许多核心业务势必通过与中国企业和医药研发机构形成的外包联盟向中国转移。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所获取的国际一流产品、技术和管理水平等也会通过企业的内部机制传导至国内的母公司,国内外市场的界限将愈加淡化,内外资企业的关系也会愈加多元化。
 
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摒弃“零和规则”,走协作、双赢之路已成为内外资企业获得最大利益的选择,至于内外资企业谁能在新一轮的调整与变化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将是下一阶段至关重要的课题。
 
《中国科学报》 (2012-02-21 B1 生物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