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兆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6
选择字号:
谁来消解“虐童”事件背后的集体焦虑
 
■孙兆扬
 
连日来,多起幼师“虐童”事件相继被媒体曝光,并在随后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一时间,民意汹汹。
 
本该最安全的幼儿园,却屡屡上演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虐童”悲剧,这不由得引发人们的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安全吗?是什么让“虐童”事件频繁上演?笔者认为,在看似极端个例的表象背后,潜伏着必然的诱因。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过少、管理缺位,这使得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数据显示,近10年,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0.03%至0.05%之间,处于财政结构的最边缘。而在欧盟,这个比例达0.5%,相当于我国的10倍。
 
同时,学前教育需要教育、食品卫生、安全等部门协调管理。但现实中,因学前教育不受重视,在遇到问题时,各部门推诿扯皮,“踢皮球”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幼教工作需要有爱心、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人才胜任。但目前我国幼教从业者良莠不齐,许多无资质、素质低、缺乏爱心和职业道德的人混迹其中。
 
据报道,山东今年组织了学前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抽查。结果发现,在抽查的幼儿园中,53%的幼儿教师未取得教育部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83%的幼儿教师未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17%的园长未取得园长任职资格培训证书。而在国外,比如芬兰的幼儿园老师,在硕士毕业之后,还要经过6年的职业培训,才能到幼儿园任职。
 
“虐童”事件的当事人逃脱不了有关部门的严惩和法律的追究,但惩治不是终极目的。解决如何营造让儿童健康成长的学前教育环境、消解“虐童”事件背后的社会集体性焦虑等难题,才是根本。
 
为此,笔者建议,一方面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另一方面则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保持常态化、预防化监管,教育、卫生、食品、安全多个部门联动,从外部为学前教育提供保障。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真正消除“虐童”事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消解公众内心的集体性焦虑症。
 
《中国科学报》 (2012-11-06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