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5 6:43:13
选择字号:
“群蛾乱舞”肇始于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革新意外带来新的病虫害频繁发生。董怡辰/制图
 
今年7月以来,黄淮海夏玉米区相继发生虫灾,作物受灾严重。农业专家在采取防治措施之余,陡然发现对此“害虫”几乎一无所知。在对新发虫害的身份之谜和形成原因一一破解之后,居然发现其与新的耕作制度的推广有着直接关系。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如果科研不能及时跟进,今后每一次该虫害发作,对于防治工作及农业生产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神秘飞蛾
 
2005年6月下旬,河北省农区的部分夏玉米苗地里,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虫子。这种虫子啃食玉米苗根基部,严重的会造成幼苗死苗。20多天后,虫子蛹化成蛾,在农田中漫天飞舞。
 
“那个阶段我们正在编写《玉米病虫害》这本书,但缺少其中一种害虫的图片。”姜京宇,河北省植保总站研究员,她所提到的正是当下被农民俗称为“黄地老虎”的一种农业害虫。
 
此时,得知上述信息,安新县植保站站长打电话告诉姜京宇:“我们这里现在有很多‘黄地老虎’,你赶紧过来看。”
 
驱车赶到安新,姜京宇走进玉米苗地里一看,发现不对劲儿。
 
“一株上最多的能有几十头,把苗咬得很厉害。”姜京宇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回忆,这种肉虫子呈灰褐色,各方面特征不像是他们要找的“黄地老虎”。
 
为了搞清楚情况,姜京宇把活的幼虫从安新带回了石家庄,放在河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饲养。几天后,虫子化蛹、从中飞出蛾子,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所有人都不认识它”。
 
几经周折,中科院动物所应用昆虫学课题组组长武春生拿着虫子的标本,翻遍了国内外的文献和资料,终于找到几行关于这种蛾子的描述——喜欢隐蔽、潮湿的环境,是杂食性昆虫。
 
2005年下半年,危害极大但却不知名的虫子最终被鉴定出学名——二点委夜蛾。
 
然而,6年过去了,夏玉米地里的“群蛾乱舞”不但没有得到遏制,灾害反而扩展到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山西甚至北京。
 
对此,各地农业部门的解释是:对这种新发害虫,我们知之甚少。
 
“今年,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新害虫二点委夜蛾暴发并严重为害,共发生3290 万亩,占夏玉米播种面积的20%,重发面积高达260万亩。”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振营认为,这“祸起”耕作制度的改变。
 
如何成为害虫
 
武春生在为二点委夜蛾定名时发现,各国的文献资料中,从来没有记载过它是一种害虫。
 
“根据资料,二点委夜蛾在俄罗斯、日本、朝鲜等5个国家都有分布。”武春生对《科学时报》记者说,过去它只是一种普通的蛾子,没有人专门去研究它,所以国内外至今都还没有关于它的基础生物学方面的文献。
 
一种普通的蛾子,忽然之间成为危害玉米地的害虫,一定会有原因。
 
从2008年起,王振营就开始关注二点委夜蛾。几年下来,他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
 
“根据近几年我们在各地的一些观测,二点委夜蛾就是在小麦联合收割机收割之后的麦秸和麦糠下栖息。”王振营分析说,这主要与它的生活习性相关。
 
作为最早的发现者,姜京宇也有同样的感觉。“我每年都到地里去看,有的麦秸有20厘米厚,这种地方二点委夜蛾发生得就会比较严重,麦糠和麦秸给它们营造了潮湿、隐蔽的生存环境。”
 
王振营分析,过去传统的耕作方式主要是靠人工,并且农户一般会把秸秆收走喂牲口,土地重新耕翻之后再播种,当时的耕作制度不适合二点委夜蛾的生长。但近些年,随着耕作制度改革,传统耕作方式逐渐被机械化所替代,并倡导秸秆还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增加复种指数等,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新的空间。
 
现在在北方地区经常可以看到:小麦联合收割机在割麦的同时,把小麦秸秆切碎并且均匀地抛撒在地面上。紧跟其后的玉米播种机同时播下种子,实现了麦收、秸秆切碎、玉米播种的“一条龙”作业。
 
“这样积累几年下来,田间的麦秸多了。尤其是最近几年,各地都在禁止收割后烧茬,田间环境变化很大。”姜京宇说,现在的耕作制度给了二点委夜蛾在田间一个很好的栖息环境。
 
其实,不仅仅是二点委夜蛾,近些年来,我国仅玉米病虫害的新发比例就呈逐年增长态势。
 
耕作方式的“双刃剑”效应
 
王振营说,玉米上的病虫害多发,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耕作制度上的变化和品种上的变化”。
 
也就是说,耕作制度发生变化后,病虫害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秸秆还田、单一作物的大面积种植,都会使得农作物发生新的病虫害。
 
又如,原来可能在杂草上生存的虫子,随着玉米大面积种植或者连作,有些就会发生分化。如原来取食杂草的虫子,因为有了除草剂的制约,转而去了作物上生存;过去小麦上的害虫,随着秸秆的还田,又适应了在玉米上的生存。
 
此外,一些过去抗病害的品种,在大面积常年种植后,有可能会集中暴发其他病害。
 
“现在,各地来找我鉴定虫子的很多,大概每年有二三十个。”武春生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多地少,耕作制度的变化不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消费的需求。
 
“现在的耕作制度,和我们植保的要求正好是相反的。但这是国家的大趋势,我们只能想办法来应对。”姜京宇直言。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一般是放毒饵、毒土或者喷雾,在监测和预防上比较有效的是使用黑光灯。”姜京宇说,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对光有很好的趋性,可以利用杀虫灯大面积诱杀。
 
但是,由于只是在玉米苗期危害一代,对危害代过去后的二点委夜蛾的追踪研究须引起重视。姜京宇表示,不搞清楚新发害虫的机理,防治工作仍将无从下手。
 
今年农作物病虫害程度预计重于去年
 
今年年初,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100多名专家进行综合分析,预计2011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程度重于去年,发生面积约为57亿亩次,同比增加4%。
 
水稻病虫害
 
继续呈严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13.9亿亩次,同比增加5%。其中,虫害发生9.9亿亩次,病害发生4.0亿亩次。
 
虫害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为主。其中,稻飞虱发生面积4.2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3.3亿亩次;二化螟发生2.1亿亩次;三化螟发生3000万亩次。
 
病害以纹枯病、稻瘟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主。
 
玉米病虫害
 
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10.3亿亩次,同比增加5%。其中,虫害发生7.5亿亩次,病害发生2.8亿亩次。
 
虫害以玉米螟、地下害虫、蚜虫、棉铃虫、粘虫和叶螨为主。其中,玉米螟发生面积3.4亿亩次;地下害虫发生面积9000万亩;蚜虫发生面积6500万亩;棉铃虫发生面积5000万亩;粘虫发生面积4500万亩次;叶螨发生面积3000万亩。
 
预计病害以大小斑病、丝黑穗病、褐斑病和粗缩病为主。
 
小麦病虫害
 
总体为偏重发生,程度重于2010年,预计发生面积10.0亿亩次,同比持平。其中,虫害发生5.4亿亩次,病害发生4.6亿亩次。
 
预计虫害以穗期蚜虫、麦蜘蛛和吸浆虫为主。其中,穗期蚜虫全国发生面积2.4亿亩;麦蜘蛛全国发生面积1.1亿亩;吸浆虫发生面积3700万亩。
 
预计病害以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为主。
 
《科学时报》 (2011-09-05 A3 聚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