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李惠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8 6:20:53
种子质量是种业竞争关键

 
□李惠钰
 
“种业最大的挑战就是播下的种子不能够正常出苗,如何把优良的品种生产出优质的种子尤为重要。”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华日前在采访中表示,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品种的问题,种子质量也是种业竞争的关键。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高质量的种子永远是农民真正的需求。作为农业的“芯片产业”,种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靠提高种子质量,然而这一认识长期以来似乎还没有引起国家足够的重视。
 
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评价种子质量仅使用种子发芽率,而对判断种子是否能够在逆境下的出苗能力即种子活力以及种子健康指标的缺失,是造成与发达国家种子质量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以玉米种子为例,我国要求的发芽率是85%,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我们国家95%以上的玉米种子都是合格的,而在国外,玉米种子发芽率都达到92%以上,先玉335在中国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品种具有明显优势,更重要的是种子质量显著较高。”王建华说。
 
85%的合格率也相当于15%的“残次品率”,其实,农民真正的关注点不是产品的“合格率”,而是产品的“残次品率”,即播下去的种子有多少粒不能够发芽。很显然,我们国家的这一标准还很低,远远不能够满足种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仅仅只是一个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初级标准。
 
“对于蔬菜种子质量,目前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律,国家监控还不是很严格。”王建华称,在荷兰,蔬菜种子质量标准都要求98%的发芽率,而我国因对蔬菜种子监控的松懈,致使与国外种子质量差别较大,高端市场失守,蔬菜因种子质量差,造成种苗生长势弱,抗病虫能力低,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高质量的种子关键在于生产
 
种子是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在种子的生长环节当中,从亲本的繁殖,繁种地块的选择,隔离区的划分,后期加工工序的控制以及仓储运输过程的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王建华认为,高质量的种子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后期的检测。高质量的种子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品种特性方面除了我们常关注的产量性状、抗病性等以外,还需要把种子的出苗性状、种子的抗衰老特性等遗传性状纳入品种选育中。
 
种子作为一个活的生命,其发育也遵循生命形成到活力最高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王建华认为,如何在种子活力最高时采收种子,采用保持种子活力不下降的种子干燥、清选分级、包衣、包装、贮藏措施,能够正确科学预测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田间出苗能力以及采取合理杀虫杀菌处理的种子健康技术方法,通过这些配套技术才能生产和供给市场高质量的种子。
 
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在生产高质量种子方面观念落后,技术匮乏,人才能力不足。王建华说,例如判断种子发芽率很多还用种子的生理发芽指标衡量,而荷兰的蔬菜种子要求种子不但出苗还要幼苗整齐度不低于98%,美国的玉米种子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都要求种子发芽率高于92%,活力不低于85%,种子能够单粒播种,极大地节约劳动力,同时由于田间出苗整齐度好,植株的养分利用率更高,一般至少可增加产量10%~15%以上;对于企业来说,在种子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
 
那何为高质量的种子?王建华给出答案:只有种子的播种品质能够满足出苗快、整齐一致、幼苗健壮,无种传病害,能够至少安全储藏一到个生长季的特性才可以称之为高质量的种子。
 
“面对这一目标,企业在生产种子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观念,用‘活力’的概念去指导生产。”王建华说。
 
同时,种子生产也要有必要的投资作保证,“自然晾晒”的原始种子干燥方式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种子质量不稳定,必要的机械化干燥加工是高质量种子生产的基础。王建华认为,规避自然晾晒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机械干燥,然而我们国家机械干燥的水平不够高,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
 
在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上,我国虽然有完善的体系,但是在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方面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据王建华透露,我们国家种子质量检测员仍停留在现在的技术标准上进行考试,而并没有根据农民要求的高质量的种子指标、方法来进行培训,这也是质量检测很大的缺失。
 
播种质量是重中之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在品种选育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水稻育种已排名世界第一,品种也与国外差距不大。然而,对于如何把优良的品种通过科学技术生产出优质的种子,如何用准确率更高、可比性更强的检测方法去评价、衡量种子质量,与国外相比依然薄弱。
 
对此,王建华建议,第一,企业必须要重视种子的播种质量,提高重视种子活力的观念。第二,要重视生产高质量种子的技术、理论的基础研究,提升种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尽快建立一个能够为整个种子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国家种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对研究条件、人力、财力的投入,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种业从业人员的种子科学技术知识。第三,要健全种子质量检测指标,完善种子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国际水平的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同时加强种子检测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尽快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种子质量标准。
 
《科学时报》 (2011-08-08 B3 视界·观察)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