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刘俊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2 6:13:13
中国地与高速度
 
中国和这里的人民数百年来一直是通过剧烈的动荡和大起大落的时光来洗涤和冲刷民族灵魂的。这种洗涤很多时候是那样悲壮与让人扼腕,却陶冶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使得民族精神在走向现代进程的崎岖道路上扭曲与延伸,变得更加坚韧和执着,当然也获得了本质上的提升与进步。
 
□刘俊明
 
这些天偶尔会上科学网浏览,看到博客上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发酵文章,七色混杂的白色所表达的伤痛与感性。每每看到这些悲伤、衷情、激烈和愤青的文字,我都感到有些害怕,就像我自己正坐在那动车里面向温州驶去,由之不敢言声。科网很多的网友博主可能与我一样,都潜在水下,看那些学者与知识分子从各个角度咀嚼着这事故台前幕后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如果将这些天看到的放在脑海里慢慢地熔化,然后再慢慢地凝固,形成一些有序的线条和组织,我们会看到,事实的真相好像是那样地无力和混浊:毕竟,原因之一就是那个车站的信号管理系统出了故障,加上值班人员的疏忽,酿成了如今的重大后果。
 
随后,我又看到李学宽老师的文字《更为惨烈的列车相撞——杨庄事故》。杨庄事故的一些内部报道我也看过几篇,之所以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父乃这次事故的幸存者之一。当年他被从死人堆里面拉出来,生命垂危,被送到开封的当地医院抢救。救治完后并无人关注或者赔偿,政府也未就此事与家父有一个交代,家父就自己拖着未愈的身躯匆匆返回湖北。此事一晃几十年过去,直到最近,家父年高了,才开始唠叨此事,唏嘘感叹。而过去的这几十年,家父大概和新旧中国那些承受命运伤痛的很多人一样,将这些埋在心底,倔强地往前看,往生命能够流淌的方向看。
 
我在暑假打发时光的内容之一就是每天坐在办公室看两集电视剧,最近在看的是李幼斌主演的《中国地》。这部作品用敦厚的视觉与醇厚的语言演绎东北一个地势险要的乡村——清风岭——抵抗日本人侵略的悲壮故事。当然,李幼斌重新阐释了《亮剑》的风格,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男人和女人在抗击日本和在艰难度过每天每夜这两条线上的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您能够看到,很多中国人的个性和特质都在那里起着好的和坏的作用,将抗日的事业和日常的百姓生活搅得天翻地覆,让人扼腕而叹。
 
联想到这些,才有了本文的标题——中国地与高速度。
 
中国和这里的人民数百年来一直是通过剧烈的动荡和大起大落的时光来洗涤和冲刷民族灵魂的。这种洗涤很多时候是那样悲壮与让人扼腕,却陶冶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使得民族精神在走向现代进程的崎岖道路上扭曲与延伸,变得更加坚韧和执着,当然也获得了本质上的提升与进步。面对日本侵占的艰难时代,中国的乡村将那种儒礼风尚的印记慢慢地打磨,用众多生命的代价获得教训、警醒、灵魂进化与生命提升。如果那个时代也要清算与事后诸葛的话,如果那个时代也很民主与自由的话,中国的历史沧桑是否如此是难以估量和撰写的。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到了今天相对富强与现代的时代,民族行为与灵魂的洗涤依然如此,区别不过是在层次上而已。《中国地》里那个痴情考古的王先生在每一个悲剧发生的时刻都会大声疾呼要改造国民性,要提升国民觉醒与文明的素质,但所有行为与灵魂的洗涤依然是通过悲壮的故事来实现的,不断地印证王先生的理想与呼吁。虽然王先生的呐喊呼吁多被淹没在噪声的背景之中,但噪声毕竟也有其内在规律与谱学特征。温州高速度动车事故的故事依然如此,不仅仅在科网上的那些义正词严和道德高处的责问、温情、愤青、呐喊像王先生的大声疾呼一般,我们读来充满了内在的激越与精神的谱线,感受到这些谱线在慢慢地阐释这一事件对民族行为与灵魂的洗涤与提升。
 
所以,我们理性地看待这一事件,看到这一巨大生命代价所支撑的那种驱动变化与进步的动力,注释出一种理性、敦实的声音,而不是一种失落、悲观、虚拟和偏执的语调。
 
虽然有很多无奈,但是我们脚下这块大地毕竟在剧烈地抖动,只要是万家灯火,就不可避免总是要承载这悲欢离合。科网上的专家和精英,更应该理性看待这一点。最近几天,我们所读到和领悟到的,似乎也是如此。若如斯,才是沧桑正道真如铁!
 
是以乱发如此议论,为心里的这味炽热降温!
 
(http://blog.sciencenet.cn/u/Ising)
 
《科学时报》 (2011-08-02 A3 博客@科学网)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