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服务“黄蓝经济区”建设提升滨海湿地研究地位 |
——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成立 |
图为于君宝(左二)为翟鲁宁(左三)、常旭(左一)等介绍试验站建设情况。
□本报记者 廖洋 实习生 刘彬
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成立于2011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与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山东省东营市引进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野外台站选址在东营市垦利县境内,靠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大汶流管理站,主要建设综合试验楼(生态谷内)、观测试验区(主观测场、近河口段观测场和河口区观测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总占地约450亩,其中建设用地20亩(位于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生态谷”园区内),试验用地430亩。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生态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于君宝研究员强调,中国科学院历来重视野外科学工作和野外观测试验站建设,立足于国家,服务于地方,以解决国家和地方的迫切需求是科学院网络台站的主要职能,并已在环境治理、生态恢复、资源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他指出,该野外台站的建设有利于加强黄河三角洲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要,满足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需求,将更好地服务于“一黄一蓝”的两个国家战略目标,提升我国滨海湿地研究的国际地位。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不容乐观
黄河三角洲是由我国第二大河——黄河冲淤积而成,现代黄河三角洲面积约2400平方千米,在陆海相互作用下,该区域内形成了典型的滨海湿地景观。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位于渤海西岸、东营市东北部,为了保护原生湿地及鸟类栖息地,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5.3×104公顷。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以及越冬栖息和繁殖地,同时也是典型的滨海河口湿地,具有典型的原生性、脆弱性、稀有性以及国际重要性等特征,在世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便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于君宝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和剧烈的人类活动导致湿地不断退化,近20年来除了黄河入海河口地区继续淤积以外,三角洲其他岸段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后退。1986~1996年的10年间,三角洲面积减少为259.2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减少近26平方千米。此外,黄河水沙通量减少影响新生湿地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来沙量明显偏少,中小水比重增加,断流现象频繁发生。实际上,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黄河有充足的水、沙供应。黄河断流直接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淡水水源的补给,从而使土壤含盐量上升,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黄河三角洲区域的石油开采、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以及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湿地生态与环境,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地貌与沉积过程、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湿地植被、湿地生物多样性、盐碱地改良与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近年来,东营市也实施了多项湿地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从整体上还不能满足区域生态恢复、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需求。
于君宝研究员指出,湿地仍面临不合理开发的巨大威胁,一旦破坏,其结果将加剧该区域生态与环境的恶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不容乐观。因此,建立试验站,开展野外监测与定位研究,为国家、区域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不仅是黄河三角洲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一黄一蓝”两大国家战略的需求。
符合黄河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需求
于君宝研究员说,要实现“一黄一蓝”两个国家战略目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态与环境问题。目前,黄河三角洲生态与环境存在着非常严峻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生态试验站,可为解决这些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中国科学院历来重视野外科学工作和对野外观测试验站的建设,其中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野外站达100多个,这些台站已成为国家科学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大部分野外台站的建立都是为了解决国家当时面临的紧迫问题,野外台站的科研工作也是直接面向地方的发展需求。多年来野外台站在灾害形成机理、生态过程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但目前野外台站仍不够完善,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过去侧重农田、森林系统,而对海洋、湖泊、湿地系统关注不够,缺少一些典型地区的野外台站。我国湿地面积占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目前仅在三江平原有一个沼泽湿地生态站,滨海湿地尚未建设野外工作平台,而国外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滨海湿地研究,仅美国,就有相关湿地研究机构100多个。于君宝介绍,由于缺乏连续观测的基础数据支持而使得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国内大多数是滨海湿地研究项目结束后即终止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建设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可促进中国科学院与地方科研机构、大学的合作,其开展的一系列科学研究与相应的示范研究,可为黄河三角洲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该生态试验站也将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实施平台,对提升黄河三角洲国际影响,确立滨海湿地研究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高度开放的国内、国际滨海湿地学术交流基地、湿地生态与环境科普教育基地都十分必要。”于君宝表示。
2011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兴土带领专家组在现场对湿地站建设和运行状况进行了考察,专家组成员充分肯定了试验站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刘兴土院士指出,黄河三角洲湿地无疑是我国滨海湿地的代表,野外台站的建立,对于提升我国滨海湿地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员王艳芬表示,我国湿地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起步晚,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大,在国家布局三大计划的时候,往往感觉到我们缺少一个“乘车证”,即平台建设。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经费用于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相对投入比较低,湿地生态学的研究被拒之门外,原因就是缺少一个这样的平台。
专家组认为,野外站是重要的研究试验基地,可以吸引一批优秀科学家来站工作,同时又是重要的人才基地,能够培养、锻炼出一批高素质的监测人才和研究人才。大部分野外站都拥有一支学科结构、年龄结构都较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可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生态试验站建设,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对于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特别是中国科学院人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于“一黄一蓝”两个国家战略目标
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北翼”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紧紧扣住“生态高效经济区”这个定位。2009年11月23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得到国务院批准;2010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通过论证并获得科技部批复,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东营市则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和重点突破区。
东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连杰说,试验站作为东营市引进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顺应了国家“黄蓝”两大战略的要求,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要求,东营市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试验站建设顺利高效推进。
东营市科技局局长孙波介绍,试验站是东营市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吸引中国科学院系统层次人才的突破口和重要平台。试验站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一黄一蓝”两个国家战略目标,为解决区域生态与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试验平台和示范,为发展我国滨海湿地及相关领域研究提供长序列基础观测数据和模拟控制野外试验平台。
据悉,自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布局于黄河三角洲的国家、省、部委等各类项目达40余项,总经费3000余万元,涉及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等研究领域,其中大部分科研项目依托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开展,部分项目申请则直接依托该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施平表示,烟台海岸带所将在中国科学院、山东省科技厅、东营市政府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推进试验站的建设,争取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为“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和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证会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周名江建议,在观察和实验当中,要充分兼顾农业和土壤、水和生态的关系,在仪器布局等基本到位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土壤方面的相关人才引进工作。他还指出,试验站可以适当增加对大气的监测和研究。生态试验站工作要与三角洲保护区的大实验、黄河黄委会调水调沙的大实验相结合,充分利用这些大实验采集数据,分析结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欧阳竹建议,从长期来看,生态试验站今后要作好对监测、研究和示范三大功能的规划,为“一黄一蓝”的国家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成果支撑,第一步要作好区域的开发与保护的规划,从试验站长期监测和研究的基础上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更科学、合理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杨劲松指出,要重视和强调生态试验站服务于地方生态产业发展,采用固定的生态网络监测提高基础数据的质量。专家组还建议,在规划布局上,要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增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并加强对野生生物的保护工作。
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副局长常旭表示,黄河三角洲湿地在世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该试验站的建设符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要求,可以补充和完善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的台站布局和学科体系。她建议,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研究所要面向地方发展需求,依托试验站扎扎实实工作,力争产出一系列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一黄一蓝”两个国家战略目标服务,争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
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表示,试验站的建设可谓“生逢其时”,必定会在“黄蓝”会聚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赢得先机。她希望试验站能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们将全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与环境长序列野外监测与观测试验平台,建成一个院地共建、完全开放、资源共享的科研交流平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使之成为滨海湿地生态学与生物工程、环境学与环境工程长期观测、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科研示范基地,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发展成为综合性野外台站。”于君宝研究员说。
《科学时报》 (2011-07-18 A2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