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龙九尊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10 22:30:26
生物产业渐获社会资本滋养

 
□本报记者 龙九尊
 
伴随我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市值也达到全球第二。但一直以来,由于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瓶颈问题较为突出。
 
不过多位行业分析师说,最近几年,生物产业融资难题逐渐得到改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逐渐增长,融资结构也不断获得改善。
 
科技部条财司副巡视员邓天佐在“2011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表示,过去生物技术的发展过多关注技术突破,忽略了与金融的对接,未来应积极创建相应的政策环境,为生物创新寻找来自银行、机构、民间资本的融资滋养。
 
社会投资渐活跃
 
实际上,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企业赢利能力不断完善,整个生物制药行业逐渐获得投资者的关注。
 
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张仕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内地规模以上(500万元)生物制药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近十年年均增长接近30%。
 
与此同时,风险投资(VC)快速崛起,从2008年至2010年,VC成功投资182个案例,为生物技术及健康领域融资10.38亿美元。
 
股权投资也风生水起,2008年至今,机构投资(PE)成功投资239个案例,为生物技术及健康领域融资88.7亿元,PE投资极为踊跃。
 
融资结构与获得改善。2005年以后,首发融资(IPO)占比48%,再融资占27%,债券融资为25%。和2005年前相比,IPO融资占比下降,债券融资比例上升,其中中小企业集合债得到进一步发展。不过跟欧美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北美及欧洲生物技术融资结构显示,IPO融资占比仅为4%,再融资则为28%,风险投资则为25%。
 
在此间会议上,上海衡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人戴晓畅分析说,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三高行业——高技术、高资本、高行政壁垒,医药行业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投资医药需要专业医药投资管理机构。
 
“实际上,资本进入生物医药行业的需求很大。”戴晓畅说,目前专业VC数量和金额都很小。专业生物医药投资基金数量少,人民币基金低于10支;生物医药产业投资金融低,五年平均医药投资占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比例低于2%。
 
“不过总体而言,投资数量和金额保持高增长,2010年生物医药案例数量占PE总案例的10%左右,投资金额达4%的比例。”戴晓畅说。
 
财务投资应转向战略投资
 
尽管社会资本开始对生物医药行业感兴趣,不过医药企业依然受到融资难题的困扰。
 
科技部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姜峰举例说,医疗器械产业科技金融目前就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科研资助有限、资助项目评审及地域分配问题、国有银行的限制及困境、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而且风投以PE机构为主,退出渠道单一。退出渠道单一将导致对赌策略的大量使用,技术研发等长期投入减少,业绩可持续性差,企业高管不堪重负。” 姜峰说。
 
姜峰认为,单纯依靠政府和企业自身融资会导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效率过低,必须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系统化的科技金融应以政府资助项目与社会资本直投为主,并以贷款、债券、租赁等多种形式结合为辅。
 
为此,姜峰建议,风险投资界应将从事生物医药企业投资看成是做项目,要改变行业观念,由财务性投资转向战略性投资,由上市导向转变为侧重技术导向。
 
张仕元也表示,目前药企也有一些问题公司,尽管基本上属于个案。例如,这些公司会存在财务作假、募投虚假陈述以及信息披露失实等问题。
 
“投资已经学会用脚投票,不诚信公司的融资已经受到阻击。”张仕元对药企提出“忠告”:重视创新、诚信经营以及选对资本市场。
 
“公司上市地点的选择一定要与公司的经营战略和产品市场特点相联系,选对资本市场会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选错一个资本市场会让公司走向穷途。”张仕元说。
 
戴晓畅在总结中国生物医药融资成功的要素时表示,VC在选择医药企业做风投时,应选择行政壁垒高、技术升级需求高的细分行业投资,比如疫苗行业。同时,应选择以品种为核心、从全球视野中寻找满足国内消费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注重其营销能力。
 
L Capital Partners投资公司合伙人Ting Pau Oei则表示,投资者青睐有新利润增长点或者竞争优势、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独特的发展和生存策略的公司和项目。“投资者对还处于研究阶段的项目或平台不感兴趣。” Ting Pau Oei说,因为这样周期太长,费用太高。
 
不过也有某风投机构投资人士向记者表示,他们对项目是否处于前期并不在太乎,甚至也不大关心它的技术路线有多长,能有多大机会形成产品。
 
“因为风投主要是想如何把项目包装上市,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撤出,因此最要紧的是项目未来的市场有多大。”上述人士说,“例如能源的市场是无限大的,那么像微藻燃料,尽管技术路线还很长,但很容易包装上市,所以不少风投舍得把钱砸进去。”
 
邓天佐则表示,未来将积极创建相应的政策环境,为生物经济创新寻找来自银行、机构、民间资本的融资滋养。
 
《科学时报》 (2011-07-11 B3 视界·观察)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