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10 22:30:26
马宏建:“十二五”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增长点,选准自主创新的突破点,夯实科学发展的支撑点。总体目标是,生物技术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重点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SCI论文总数达到世界前3位,授权专利进入世界前3位。生物技术人力资源总量占世界第一。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15%。生物产业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进入快速崛起阶段,生物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产业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势头还是很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研究国际地位显著上升,但与美国的差距较大。我国在《细胞》、《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从2005年的16篇,增加到2009年27篇。但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近十年全球发表的生物医药论文中,美国占29%,我国仅占3.22%。2009年在《细胞》杂志发表的文章中,美国有230篇,我国仅有13篇。
 
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多项世界第一,但缺乏重磅级拳头产品。其中疫苗、抗生素、维生素、有机酸、食用菌、啤酒产量均居世界第一,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均为世界首创。2005年~2009年,我国生物技术专利数(授权与申请)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生物技术产品虽然较多,但缺乏重磅级拳头产品。近些年在国际市场上排名前10的生物技术产品中,没有我国的产品。
 
产业增长迅速初具规模,但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居前100位的企业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31%,远低于全球和发展国家水平。以高新区为例,我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值最高的15家,2010年生物医药产值合计3561亿元,仅相当于辉瑞公司2009年的产值(500亿美元)。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6类9种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 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平台,但资源和信息共享有待加强。例如,建立了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个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153个企业技术中心,8个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技术平台和26个临床评价技术平台。但研发平台的利用率有待提高,一些重要的生物资源和信息分散在各个机构中,急需共享平台和机制。
 
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但总体数量不足,缺乏尖子人才。目前直接从事生物技术研发开发人员10万人,每年生物相关学科毕业人数达200万,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生物领域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约有15万人回国工作,约占留学人员总数的25%。但我国生物技术领域尖子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在国际生物学术机构中担任负责人和具有国外院士的人才屈指可数。
 
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建立,研究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例如有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传染病诊断技术产业联盟,医疗企业产业联盟等。我国每年取得的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平均转化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到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而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更是不足8%。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将生物列为现阶段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地方政府对生物产业也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生物技术发展创造机遇。
 
改善民生需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我国面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疾病病谱并存的局面,疾病防治形势严峻。例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不断加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糖尿病患者9240万,癌症每年新发220万,死亡180万。这些迫切需要积极开展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幅度提高医学科技水平,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发展思路与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增长点,选准自主创新的突破点,夯实科学发展的支撑点。
 
总体目标是,生物技术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重点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SCI论文总数达到世界前3位,授权专利进入世界前3位。生物技术人力资源总量占世界第一。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15%。生物产业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进入快速崛起阶段,生物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总体目标之科技方面,发表SCI论文十万篇以上,占我国发表的SCI论文总数的40%以上,申请和授权专利数与软件著作版权达10000项以上,总数进入前3位。完成10000种微生物、100种动植物基因组测序,发现500个新的功能基因,转化引用5个以上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基因或蛋白,获得500个以上新的农业育种材料,培育100个以上动植物新品种,其中10个进行大规模推广示范。
 
获得新药临床批件等各类批件200个以上,新药证书、兽药证书、医疗器械证书等各类证书100个以上。开发100种创新生物技术产品,并实行商业化生产。制定各类技术和产品标准100项。
 
具体目标之经济方面,生物技术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达1000亿,医药生物技术产业达2000亿,工业生物技术产业达3000亿。培育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10个以上,生物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100个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20~30个科技创新团队。
 
具体目标之社会发展方面,新增100万个就业岗位。为实现人均寿命增长1年,新生婴儿死亡率下降12‰,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2/10万提供技术支撑。生物制造替代5%的化学制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发酵行业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15%。
 
“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断治疗技术、药物分子设计技术、生物工程过程技术、生物催化工程技术,生物安全关键技术,动植物品种设计技术。
 
“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好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实施好疫苗与抗体产品研究开发、体外诊断重大产品开发、数字化医疗、生物医用材料及应用、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开发、重大化工产品的先进生物制造、生物能源产品开发、特殊生物资源产品开发、生物环保产品开等项目。
 
(本文根据马宏建在2011国际生物经济大会报告整理而成,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整理/ 龙九尊 董怡辰)
 
《科学时报》 (2011-07-11 B1 中国生物产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