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浦家齐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10 21:55:23
自主招生要另辟蹊径

 
■自主招生之成功与否,不在于其规模大小,而在于要打造一种区别于现行的统一高考并作为其重要补充的招生考试模式
 
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点政策始于2003年,从22所高校起步。至2010年,自主招生高校达到了89所。2003年,招生比例限于5%,后来各高校的录取比例纷纷突破,如北京大学享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点政策的考生去年已超过30%,而清华大学也远远超过了20%,大多数高校则维持在10%到15%之间。(姜澎:《教育部全面收紧自主招生政策》,《文汇报》2010年5月26日第8版)教育部曾要求试点的高校在2011年把自主招生的录取人数重新回到计划招生数的5%以内。(姜澎:《自主招生为何不得不“后退”》,《文汇报》2010年7月2日第1版)这个比例似乎没有严格执行,但是至少说,今年自主招生高校的数量没有继续增加。
 
自主招生必须收敛,但收敛不是后退。自主招生之成功与否,不在于其规模大小,而在于要打造一种区别于现行的统一高考并作为其重要补充的招生考试模式。不见得因为自主招生的规模很小,而绝大多数考生仍然要通过统一招生,就认为自主招生不足以对大多数考生的升学之路发生影响。
 
自主招生经过这几年的试探,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是自主招生与统一招生对考生评判标准的同质化,离开了自主招生的初衷。在相当一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越来越蜕变为一场纯粹的生源争夺战。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自主招生考试的格式化走向,使得自主招生正在逐步地沦为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它没有实现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反而使原本就沉重不堪的学业负担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主张回归统一高考,即停止自主招生。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自主招生才刚刚开始,不能出现一点问题就判它的死刑。除了自主招生的比例需要收敛,还应考虑自主招生也许不见得对每一个专业都合适,而且在总体上,不能把自主招生评价为一种比统一高考更优越的招生办法。统一高考将继续存在下去,但必须辅以其他的招生办法作为补充。至少说在自主招生的起步阶段,应考虑将其所覆盖的专业面收敛到短线专业(主要是指那些专业要求较高,重要性大,而报考人数又偏少的专业)上来。例如,数理化文史哲,如医学和天文。至于长线专业(即那些报考人数多的热门专业),可考虑近几年内不搞自主招生。这个构想,可以在一部分自主招生院校先行试点。起步时,宁可把专业面限定得偏窄一些。这样做,由于相当一批无意于报考有关专业的学生会因此而不再挤入自主招生,可以化解当前出现的通过自主招生来争夺生源的问题。而且,因为与统一招生拉开了专业距离,就可以部分地解决考生评判的同质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改善社会对许多专业的成见,改变某些专业招不到优秀学生,特别是招不到有志于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甚至于主要地靠招收调剂生维持局面的困境。这将使自主招生转移到一个更为稳妥的起步点上来,先把这第一步走好了,再考虑往后的进展。
 
另一种自主招生也是应该试行的,就是仍然以统一高考为基础,并不自行组织考试,但是录取时允许较为灵活地掌握高考成绩,以及更多地看重高考以外的要素,而不单纯按照分数线来录取考生。其中包括除了总分以外还要考查各科的成绩,以及要求调阅作文试卷而不仅是看作文的得分值。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健全化之后,并可以只关注与报考专业最相近的一二门成绩。当然录取标准是要有规范的,这个标准必须在高考之前(例如提前一年)报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并发布,但是标准应该由有关高校自行制定,教育主管部门要负责检查各高校的执行情况。这一类自主招生由于成本较低,经试点后也许可以扩大到高一点的招生比例。
 
(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本文参考胡瑞文《与其争相“高分掐尖”,不如扩大“定向投放”》,《文汇报》2011年3月3日第9版)
 
《科学时报》 (2011-07-11 A3 观察 评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