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林新宏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10 21:55:23
学术界之精神懈怠举隅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尖锐地指出,全党面临四大危险,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位居第一。精神懈怠既是全党面临的危险,也是国家、民族和社会各界共同面临的危险。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学术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所创造的辉煌有口皆碑。然而在这种成就和辉煌的背后,也潜在着诸多问题、矛盾和危机,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尤其值得警觉和重视。分析其表现,认识其根源,探究其本质,对于消除和预防学术界精神懈怠的危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理想缺失,精神萎靡
 
当前党的队伍中一个十分突出而要害的问题是理想缺失——共产主义理想受到怀疑、质疑甚至诟病,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讲共产主义理想底气不足,腰板不硬。在学术界的党员、干部和科技人员中,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知识分子本来应该是对社会发展有深刻认识而最具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群体,但是面对现实社会的纷繁复杂,市场经济的物欲横流,社会思潮的人心不古,许多人的头脑中理想越来越模糊和苍白。理想是人们心灵的钙质、精神的柱石,理想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的空虚和萎靡。当年,孔老先生曾经多次批评那些“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言不及义”就是指不谈学问,不谈理想。如今,在教师、学生群居的高等学府及知识分子成堆的科研院所,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还能有多少人“言之及义”在谈理想,谈学问呢?人们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谈时尚、谈天气、谈异性、谈服饰、谈交际、谈股票房产,但是如果有人要在这种场合谈学问、谈理想,很可能会被人认为是酸、蠢、迂,不识时务乃至是异端和另类。在某些学校,教师上班炒股并非个别。如果有人规劝他炒股别妨碍上班时,他会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说“哪里啊,分明是上班妨碍我炒股嘛”。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除了“钱”之外,还有什么理想和精神呢。
 
二、观念扭曲,价值失衡
 
理想的缺失源于观念的扭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如张载表述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追求的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的道德和价值观,也有像“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样的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观念。前者为公众所推崇,后者为社会所不齿。两者在理论上和价值判断上自然是完全对立的,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两者却并非完全地冰炭不同、水火不容,而是可能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同存在,只不过是所占的比例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罢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可以公而忘私,奉献牺牲,但是却不可能完全游离于个人利益之外。在国家蒙难,救亡图存的情况下,前者可能在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和平时期,在太平盛世,后者则可能在知识分子身上更多地发挥作用,加上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知识分子中较容易出现观念扭曲、价值失衡而产生较多的个人主义倾向。仰望星空的少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多了。在高校中出现的并非个别的领导干部腐败以及不时出现的学术不端、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现象,实际上是这种观念扭曲、价值失衡的反映,也是精神懈怠的结果。李自成的起义部队面对强大敌人和艰难困苦可以攻无不克所向披靡,进入北京获得短暂的太平以后却很快就腐败丛生斗志涣散,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精神懈怠。鉴于历史的教训,毛泽东在率领中央机关进京“赶考”时谆谆告诫全党不要学李自成,并严肃地提出“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严防精神懈怠的危险。
 
三、随遇而安,甘居平庸
 
农民兄弟可以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状态,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中安于现状、甘居平庸者也非个别。在现阶段,绝大多数科技人员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尽管在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以及子女上学就业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还面临种种竞争压力,但总的来说总算是衣食无忧,工作稳定,许多人还有房有车,小日子过得很安稳,于是“知足常乐,贪图安逸”的心态油然而生。当教师的,能够上完课,完成教学任务,稳拿一份薪金就心满意足了,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得怎样,如何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并不关心,也无暇顾及;搞科研的,能够按时来到实验室,完成一些课题,发上几篇文章,也就心安理得,至于实验是否严谨,成果是否过硬,是否利于转化,是否能很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似乎与己无关,交差就行;课题完成,经费到手,万事大吉,皆大欢喜。至于创新拔尖,攻坚克难,则是自己无法企及也不愿企及的高度,当然也是自己奋斗目标之外的事情。
 
四、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常怀报国理想,一片赤诚之心;胸有图强之志,满腹治世良策。——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固有形象。然而社会现实却常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火热的赤诚有时难免遭遇一盆冷水;明君难遇,伯乐难觅,治世良策无处施展,图强之志渐趋薄弱;于是要么我行我素,得过且过,要么消极避世,隐居山林。最典型者要数晋代之“竹林七贤”和“五柳先生”陶渊明。在现实社会的知识分子中,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者大有人在。面对复杂纷繁的社会环境,形形色色的世道人心,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腐败频发令人愤慨,两极分化令人不平,机遇不均令人无奈,怀才不遇令人郁闷。牢骚太盛,不平则鸣。不过现代社会已难有晋时大片可以对酒吟诗的竹林,滚滚红尘中更难觅具有浓郁田园风光的桃花源,现代“嵇康”、“阮籍”们只好闹中取静,偏于一隅,三五知己,喝喝小酒,议议时政,发发牢骚,“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生活安逸无忧,工作只求应付。也有现代版的“陶渊明”,“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一位北大博士,隐居山林,和泥筑屋,开荒蓄水,植草种树,耕牧读书凡20年,远离尘世,风生土长,心甘情愿地过那种无电、无广播、无电视、无网络的生活,连妻子分娩也是自己接生,可谓执著坚韧。只是当今山林已不是当年的桃花源,终因孩子的教育问题无法解决,他们一家已决定重归现世,再入红尘。现实社会中像他这样典型的知识分子实属个别,但持愤世嫉俗心态,欲求偏于一时一隅者却不乏其人。
 
五、目标达成,追求终止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追求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知识分子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心理需求。为社会作贡献,为人类谋福祉,捧一颗心来,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而与利益相关的追求如职务、职称、级别等等,则是较低层次的心理需求。一个人一旦理想缺失,价值失衡,很难产生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仰望高层次的奋斗目标;而一个人在较低层次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相伴随,人生就将失去目标,迷失前进的方向。比方,有的人在获得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以后,目标已经到顶,再也无所追求,剩下的事情只是悠哉游哉地处理日常工作,完成任务指标,维持这个职称,获得相应的利益待遇直至光荣退休。有些人虽然还没有达到最高级职称,或许还相去甚远,但是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如中级、副高职称的达成,都会让人感到松一口气而进入一段相对稳定的“休整期”,直至下一个职称阶梯的到来。在整个“休整期”内,可以不徐不疾,不慌不忙,自如应对,步子不必过大,标准不必太高,任务完成即可。在这里,职称可以成为人们奋斗拼博的动力源,也可能成为放慢脚步降低速度的缓冲剂,成为产生精神懈怠的“转化酶”。
 
六、兴趣不足,动力式微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动力,兴趣是精神的兴奋剂。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兴趣使然;陈景润身居斗室,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奋勇攀登,取得重大成果,是兴趣使然;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万有引力,瓦特从开水冲盖中发明蒸汽机,皆是兴趣使然。人们追求真理,探究未知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精气神,遇到困难就不会退缩,不会屈服,而会一直保持旺盛的斗志。现如今,钟情于科学研究,对探究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能够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吃方便面、喝矿泉水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沉醉于麻将、扑克、网吧、游戏、酒楼、舞厅乃至于“神聊”的人却在不断增加。当然,探究未知,搞科学实验并不是要人们去过那种“苦行僧”式的生活,但是这种“苦行僧”式的精神,这种探究新生事物的强烈兴趣,却是不可或缺的。兴趣失却,无心研讨,常常是精神懈怠的开始。
 
人的兴趣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实际上也是与一个人的理想、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息息相关的。没有崇高理想和强烈的价值追求的人,兴趣可能维持于一时,却难以作用于长久;当然,没有兴趣的精神追求,只能凭意志努力去坚守,也是难以长久地兴奋下去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和不竭的动力。
 
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领域乃至一个党,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现一定程度的精神懈怠在所难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懈怠就在眼前而不知觉,或者是明知懈怠而不警觉。胡锦涛总书记严肃地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说明了我们党的清醒、理智和信心。“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有了这种清醒和理智,我们的党必将不断地消除精神懈怠的危险,走上更加光明的前景。学术界也应该有这种清醒和理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从而远离精神懈怠,走向学术繁荣。
 
(作者为南方医科大学教育研究与督导评估中心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7-11 A3 观察 评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