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色产业之梦 |
——记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实验室 |
□潘丽
中原熟而天下足。作为中国的“粮仓”,河南省每年的粮食产量不仅解决了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要外调大约200亿斤粮食支援外省,但是在中原经济区概念日益被更多人广泛关注的今天,有一个问题渐渐被大家所共识,那就是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如何平衡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也是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实验室一直关注的问题。
秉承着“科研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近年来,实验室紧密结合省情国情和生产实际确立科研方向,在实际的产业攻关中实现团队的自身价值。
首先,和许多工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不同企业先后建立了省级和市级院士工作站和两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其次,意识到后化工时代来临,大生物工程时代正在开启,与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紧密合作,攻克了该企业十几年攻关未果的L-乳酸工业化生产难关,发展建立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乳酸生产工艺,使该企业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L-乳酸生产企业,产值由2亿多元增至超过10亿元。项目已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正在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
L-乳酸是生产聚乳酸的前体,而聚乳酸是一种有前途的,来自于可再生资源,可替代石油塑料,本身又生物可降解的优质塑料,国内外已开始大量工业化生产。但随着以粮食为原料大量生产乙醇、乳酸等石油替代品的大规模进行,新的问题出现了,我们的工业发展不能与人争口粮。
于是,课题组把目光转向了一个硬骨头——木质纤维素原料的开发利用。这是一个研究了数十年的热门课题,也是一个多少人折戟的难题。经过充分的调研,在河南省重大公益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对这一难题进行了多方位的进攻,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攻克了水解、菌种、发酵和提取等一系列难关,对关键技术申请了专利。
努力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课题组目前已打通全部环节,在实验室规模用玉米秸秆生产的L-乳酸在成本和质量上和用粮食为原料生产的L-乳酸已很接近,初步具备了工业生产的竞争能力,工业中试生产正在筹划之中。
“团队有一个梦想,就是发展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基于生态健康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在石油后时代,让生物工程大显身手,让秸秆不再污染环境,让种树能有更好的经济收益,让满山披上绿装,让农村乡镇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
“豫乃大象出没之地,还我青山绿水,还我锦绣中原。”
这是一个心怀理想和梦想的团队!团队简介:
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实验室由中科院院士李季伦牵头,郑州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健为带头人,团队包括戴桂馥教授、翁海波副教授、周景明副教授、师会勤讲师等。
实验室不但注重科研,还注重学生的培养。除研究生外,还对本科生采用传帮带的模式,在院系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吸引大批各年级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研究思维和动手能力,建立了多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团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几年先后有十余名在实验室工作过的本科生考入北大、清华和上海交大。
《科学时报》 (2011-07-01 A18 贺建党九十华诞 展科技创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