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郝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21 5:57:11
院士专家齐聚南开 大师精神感召学子
——南开大学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侧记
 
□郝俊
 
6月18日,就读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校伟一大早便赶到了省身楼,他今天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得到杨振宁先生的亲笔签名。这一天的南开园,像是迎来了一个节日。
 
为庆祝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6月18日~19日,南开大学举办理论物理前沿研讨会。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内的近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齐聚南开,与来自国内外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南开师生代表一起,共同参加在省身楼举行的庆祝活动。
 
中国物理学界众多顶尖学者的到来,让南开学子纷纷跑来“追星”,趁休会间隙抓紧时间请众院士签名、合影,好不热闹。
 
让吴校伟高兴的是,他顺利收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物理学家朱经武的签名。“他们都是我所敬仰的人物。”吴校伟坦陈,“自己虽不是主攻物理专业,但重要的是,他们做学问的踏实、认真和钻研精神,是我应该向他们学习的。”
 
理论物理前沿研讨会开幕当日,南开大学还举行了陈省身先生夫妇纪念碑揭幕仪式和杨振宁先生89岁大寿庆祝活动。对于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诞生和发展,陈省身和杨振宁两位科学大师都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1986年,杨振宁应陈省身之邀,亲手创办了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并指导研究工作。研究室甫一建成,杨振宁便延揽理论物理学家葛墨林来到南开。
 
现任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的葛墨林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回忆道,当年他去请教陈省身先生如何办好这个研究室,陈先生答道:“我办所的方针就9个字: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葛墨林表示,他一直在陈省身先生和杨振宁先生的关怀、指导下做事情,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和物理,更包括了做人。
 
叶落归根,陈省身生前留下了和夫人一同安葬南开园的遗愿,并希望不立墓碑,而是有一块黑板,供后人演算数学。
 
遵照陈省身先生的遗愿,其外孙、建筑师朱俊杰设计了墓园和纪念碑。墓园犹如一个露天教室。由汉白玉和花岗岩构成的纪念碑,其整体横截面为曲边三角形,象征“高斯—博内公式”的最简单情形。纪念碑正面则犹如一块黑板,刻有陈省身先生在美国任教时手稿中的“高斯—博内公式”。
 
为纪念碑揭幕后,杨振宁缅怀道:“纪念碑上的手稿是陈先生的杰作,他开启了20世纪后半叶数学新的方向。”
 
而陈省身之女陈璞在介绍纪念碑的设计初衷和理念时,深情回忆说:“父亲认为人一定要有好奇心,善于发问,并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大家毫无顾虑地交流是他最希望的,因此纪念碑前特别设置了座椅。”
 
在研讨会期间举办的所有活动中,南开青年学子深受感染。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南开的师生而言,陈省身先生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数学,更是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怎么做人,他为今天的年轻人提供了人生的榜样。
 
“今天这些活动,让我们看到前辈的科学信念和治学态度,特别是作为老师去帮助别人成长的精神,这是对我们老师和学生最大的启发。”龚克说。
 
葛墨林同样认为,无论是纪念陈省身先生还是为杨振宁先生庆祝89岁大寿,其最重要的意义都在于让同学们学习这些大师如何做人、做学问。
 
对于如何培养造就未来的科学大师这一问题,葛墨林表示他曾就此请教过陈省身先生。陈先生回答说,大师是“冒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陈省身认为,优秀的人才必定是自主自愿、不断钻研的,而“勤奋源于兴趣,悟性引发创造,机遇帮助成功”。
 
葛墨林在接受采访时说,青年人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重要的是,将来不论做什么,都能做好就可以了,不能用一个死板的公式把所有学生都套牢。
 
现就读于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一名博士生向记者坦陈,做科研的确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面对当前社会中的各种诱惑,更需要静下心来,潜心钻研。
 
“基础研究需要耐得住性子,要作好很长时间的准备,像陈先生那样不断向前开拓。这样的一种精神,从根本上讲,不是课堂知识能够学到的,而是一种科学的态度。”龚克校长希望青年学子能够从大师身上更多地汲取精神的力量。
 
对于学子们当前所需要具备的科学态度,龚克特别强调,在大科学时代,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学生在钻研精神之外,还需要有非常好的协作精神。
 
在采访中,朱经武强调了基础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中国目前有非常好的机会去发展基础研究。而在人才方面,他认为基础研究并不一定需要大量的人去做,但一定要保证有一批优秀的人在坚持。
 
《科学时报》 (2011-06-21 B2 校园)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