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芹 海凤
近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起的首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颁奖仪式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当场向获奖学生发出邀约,希望他们加入企业建功立业,令在场石油学子大呼“给力”。
为什么这些学生能够获得企业的青睐?答案在于这次大赛开创了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方式,参赛学生所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给企业管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这些创新素质的学生正成为当下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而这,只是中国石油大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片段”。
企业先做“导师”再做“考官”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就石油工业来说,随着石油勘探、开采等技术难度的加大,以及新能源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对拥有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近年来,为应对这种人才需求变化,中国石油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和行业特点,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并采取了多种人才培养新模式,让企业先做“导师”,再做“考官”,深度参与从选拔、培养、考核到就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首先,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特殊专业型、复合型创新人才。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紧瞄企业人才缺口,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8个专业,与大庆油田、中原油田等35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订单班”的学生不仅能够在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场所实习,还能与现场专家讨论专业问题,有的学生还被企业派到国外实习,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除此,学校还与企业联合修订培养方案,通过增加课程、强化工程实践环节等措施,为企业“量身定制”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已培养“订单班”学生600多名。2008年起,学校又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签订协议,至今已累计“订单”培养硕士研究生75名。
其次,中国石油大学探索“国际石油合作型”模式,培养石油企业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为适应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学校与国内大型石油企业、国外石油高校联合建立了一种以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平台的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机制。
2006年至2009年,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合作向俄罗斯派遣152名留学生,这些与国外大学“亲密接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进入企业从事海外项目研究或相关工作。2009 年,学校又在地质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专业开设全英文研究生国际班,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全英文的授课方式以及使用全英文教材,让学生在“自家门前”就能够在“异域风情”中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外语水平,吸收国外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
除此,中国石油大学还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自2000年以来,学校就在承担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人才培养基础条件良好的石油、石化企业,如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等78家企业组建研究生工作站,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现已有400多名研究生通过工作站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业,成为了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创新人才。
工作站研究生作毕业论文时,学校就将很多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作为他们的研究课题,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实际,也使研究生们在企业中打了一场干净利落的“攻坚战”。
企业优质资源助力学生创新
除了让课堂教学在企业“安营扎寨”,中国石油大学还依托产学研合作,通过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等,组织学生在企业现场同步进行实习、实践训练,在实践中“熔铸”创新人才。
目前,学校已经在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了100多个实习和实践基地,每年组织100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油田厂矿进行就业见习和实践活动。满怀激情的石油学子与石油工人一起下车间、上钻台,深入生产一线,全方位感受醇厚的石油文化。
中国石油大学还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走进与企业联合建立的研究所等形式,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联合建立了13个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在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等石油企业建立了6个研究所,为学生参与科研、培养创新能力搭建了平台。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每年还组织毕业生“真题真做”,到油田现场进行毕业设计。自2006年以来,学校共安排签约江苏油田的48名毕业生在试采一厂、钻井队等油田二级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不仅提前让毕业生适应了企业环境,也缩短了他们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期。
此外,学校还组织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壳牌、道达尔公司等多家企业到学校招聘暑期实习生,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完善机制保障创新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完善的体制机制。早在1993年,中国石油大学就组建了石油大学理事会,探索校企联合办学体制。在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共建石油大学的新体制下,又成立了石油大学第二届理事会。
理事会制度为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了较稳定的保障机制。它不仅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发挥了指导、咨询、监督的作用,为学校服务行业企业需要提供了保证,而且依托理事会,学校与大庆油田等100 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全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了企业的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2010年9月,学校与克拉玛依市共建工程师学院。工程师学院的建立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建设“双师型队伍”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而这两方面通常是工科类学生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工程师学院主要采取以下一些保障措施:一是利用当地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专门的工程教育实践实习基地,为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环节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工程师学院的本科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都实行双导师制,包括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院聘请企业中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讲授实践课程、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工作。
通过完善机制,中国石油大学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合力”。
《科学时报》 (2011-06-14 B2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