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强
科学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乃至学术界以外社会层面的重视和关注。近一个时期以来,对科学道德的讨论很多,也很热烈,但大多集中在剽窃、造假等方面。以笔者愚见,这是科学道德第三个层次的问题,也是表层的问题,当然也是最容易发现和引起关注的问题。科学道德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问题: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是最大的科学道德问题;
第二层次的问题:欺诈式科研选题及其形成的伪成果;
第三层次的问题:普遍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科技人员剽窃、造假、篡改数据等问题。
第一层次: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创新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气。创新能力是物质层面的条件,创新勇气是精神层面的前提,两者相结合,创新才具有实现可能。很多时候,创新实现不了,不是没有创新能力,而首先是由于缺乏创新的勇气。所以,创新勇气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精神内涵。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施加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履行科学的社会责任成了科学道德的首要要求。
中国近2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前所未有的伟大经济建设成就,但粗放增长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核心技术上过分依赖国外仍然很突出。所以,自主创新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之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求我们首先具备自主创新的勇气。
科学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应当与时俱进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勇气与科学的社会责任这两个科学道德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历史性地交汇于一点:自主创新的勇气。自主创新的勇气成为当代中国科学道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勇于自主创新,在比较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如“两弹一星”的研制发射、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进步、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等,为20世纪后期中国的稳定、发展、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体现了我国科技人员的崇高道德风范。
然而,我们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也走过弯路,有时甚至是在客观条件比较有利的情况下丧失了自主创新的勇气和信念,错失了依靠自主创新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机遇,延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科学道德问题?
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是一种自卑的心态,一种逃避的心态,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一种不敢承担社会使命的心态,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缺失的表现。科研人员自主创新勇气的缺乏,就是精神价值的缺失,就是道德的缺失,因为一名科研人员连报效自己祖国、报效供养自己的人民的勇气都不具备,谈何道德?
正视历史经验教训,是进步的前提。每一位科技人员都应当对自己进行道德的拷问:你究竟为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做了什么?你耗费纳税人的钱所做的工作究竟能为供养你的人群带来什么样的福祉?
一个人,一名科技人员,一旦有了报效祖国、报效供养自己的人民的工作热情、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就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勇气。创新的能力可以培养,创新的勇气更为可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自主创新的勇气,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在科技界的集中体现,也是科学道德的最高准则。
第二层次:欺诈式科研选题及其伪成果
科技界的造假有很多方面,比如剽窃、伪造数据等,但这都是低层次的。说它们层次低,不仅是因为它们容易被识破,还因为这种违背最基本学术规范的行为显而易见。而“高层次”的伪成果就高明多了,甚至直接在上层空间进行操作,而且不算是明显违背基本规则。已有有识之士提出:动辄填补国际空白,但没有深究这个空白是否值得填补,填补这个空白是否有意义,这样的空白是否值得花很大代价去填补。依靠这种方法获得的“填补空白”和“国际领先”,应该叫做“选题欺诈形成的科研成果”,本质上是伪成果,这样的成果先天就不具备实践应用的可能。这种“选题欺诈形成的科研成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种是选择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没有很大理论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在一些科技体制比较先进的发达国家,选题是比较慎重的。社会投资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以企业为研发主体的社会环境不允许为科研而科研,选定的科研方向一定是与产业前景密切相关的。即使是政府投入的科研项目,也是经过科学合理地评估,认定这样的项目在经过政府初期的投入而获得一定进展后,有企业力量愿意介入。人类所未知的世界远远超过已知的世界,从这广阔无限的未知世界中选择一个方向去研究太容易也太轻率了。有很多研究方向对经济和社会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根本没有科研人员愿意将自己宝贵的研究生命浪费在这样的题目上,有些研究方向通过一定阶段的初步探索,发现达不到预期的产业技术和社会意义的目标,也就被终止了。
而我们国家在科研立项上还有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尤其是政府的资金投入,部分科研人员通过欺骗或合谋的非学术手段,可以将这些没有意义的研究方向策划为重大重点之类的课题,然后顺理成章地获得充足的经费,招揽一批年轻学子,沿着别人废弃的小路登上一个荒凉的没有任何宝藏的山顶,然后振臂高呼:“我领先!我最高!”但这样登高是没有意义的,这些研究经费和这些初入科学界的年轻学子更应该用于攀登埋有宝藏的山峰。
第二种和第一种类似,但有少许不同。有些研究方向固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选择这一方向的科研人员也是采用欺骗或合谋的手段,套得与该课题的前景不相符的大量科研经费从事研究,自然也会弄个什么“国际领先”的成果。但问题是,一个没有太大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值不值得投入很多的资源。
分析这两种情况,固然与部分科研人员急于求成的心态有关,但也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我们国家的部分科技人员有一种很浓重的精英意识,排斥世俗需求,将科研本身看得高于一切,可以不惜很大的代价去获得一个新的发现。他们认为产业与实践的目的是低层次的,是可以被牺牲的。这就导致了他们花费巨额的国家投入用于没有产业前景的纯研究而心安理得。还有,就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评估工作也存在很多缺陷,这里不一一赘述。
这些选题欺诈形成的伪科技成果,是我国每年新增的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中的一部分,是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浪费,更是人才资源的浪费——尤其是,许多科研工作都是由大量青年科技人员参与完成的,做科研课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过程,而这种带有欺诈性的课题研究,不利于培养出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的价值,应当最终体现在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上,只有最终的社会实践才有资格确定科研成果具有多大的社会价值。
我国有一些民间科学家,在自己务农、做工、办企业之余,利用个人的业余时间和个人积蓄,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体制内的科技人员和这些民间科学家应当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本来,体制内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应当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因为他们所用的资源是国家的、人民的,说穿了是纳税人的。个别科研人员采用上述手段,获得项目支持和经费资助,从事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研究工作,最终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只能算做伪成果。这实际上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之上,这其实是科学道德方面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三层次:学术不端行为或违纪行为
平时社会层面关注最多的,往往集中在剽窃、舞弊、造假、伪造学术履历等问题上。这一类问题比较明显,发现和追究起来比较容易,可以通过行为规范来约束,也能够通过惩罚机制来遏制。而前面讨论的第一、第二层次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很难建立惩罚机制。严格地说,能够给予外部刚性惩罚的就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规范与纪律问题。道德问题的惩罚只能来自外界的舆论谴责和当事人内心的自责,是无法通过外界强加刚性惩罚的。
今后,这一类问题更应该称为学术不端行为或违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