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廖洋 赵昕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6 6:19:56
海大人:谋海济国 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廖洋 实习生 赵昕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她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以“海纳百川,取则行远”为校训,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造就国家海洋事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作为自己的特殊使命。建校87年来,近十万海大人足迹遍布五湖四海、南北两极。在海大校友会成立暨第一次校友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来自海内外的二百余名海大校友代表重聚海大,同叙旧日同窗情怀,共言未来发展大计。
 
“海大对全国海洋事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徐胜说,自己上大学时,学校名为青岛海洋大学,如今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体现了一种鲜明的预见性。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海大校友、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肯定了海大为青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说:“青岛正努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打造海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高地,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海洋大学、海大人既是机遇,也是责任。”
 
海大校友、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孙志辉坦承,在做国家海洋局局长时,深深感到了海大对全国海洋事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孙志辉对记者说:“海洋大学有着光荣的传统,海大精神代代相传,为海大的校友所发扬。在全国海洋的各条战线上,中坚力量、骨干力量大部分都是海大的校友,海大为全国的海洋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海大是“蓝色”的,在蓝色国土的保护与开发,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等国家重大领域中,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
 
海大校长吴德星表示,海大率先高举起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旗帜,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以“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特色发展道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宝贵先机。海大矢志不移,培养出9位院士,走出数以万计海洋科教和管理的领军和骨干人才。如今已全面完成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向着建设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进。
 
“海大的老师,都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
 
学校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教职员工的倾心工作。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袁恒涌说,大学四年,是海大优良的学风和敬业的老师促使自己对科学进行不断的探索,这为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说:“海大的老师,都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为科研、为学生,奉献出自己宝贵的一生。”袁恒涌对当时的系主任丘捷教授和文圣常院士仍心怀感激。
 
丘捷工作上认真卓越,生活上艰苦朴素,对教学尽心尽力。袁恒涌说,丘捷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他把每个学生都看做是自己的孩子,而且作为一位知名专家,却丝毫没有架子。
 
说起文圣常院士,袁恒涌很激动,他说自己虽然不是文老师的学生,但他的课都会去听,“我最敬佩的就是文老师的为人”。
 
文圣常今年90岁,每天仍然坚持工作。袁恒涌每次回母校,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他,“昨天晚上还和文老师聊天呢,他老人家身体很健康。”袁恒涌乐呵呵地说。
 
同样对自己恩师满怀感激的还有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教授董兆乾,他念念不忘昔日学院副院长许亮对自己的帮助。
 
董兆乾回忆道,许亮抓科研、抓教学,两手都不放松,对学生慈爱而不放纵,对教学认真而不刻板。
 
“我为海大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而更让我自豪的是,这样的教师不止一个。”董兆乾说。
 
“校友和母校有割不断的血脉之情”
 
“老海大”徐胜对记者说,每次回到学校,看到魅力依旧的校园,总是有种说不出的亲切。“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产生感情。”徐胜回忆到,在他上大学期间,老师和学生感情很深,像朋友一样。如今在校友会上见到昔日的同学和老师,看到母校的事业如日中天,名气日益响亮,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徐胜表示非常高兴。
 
浙江海洋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主任水柏年也表示:“来到母校就有了回家的感觉,一切都那么亲切。”水柏年本、硕、博都就读于海大,现在他还经常登录海大的网站,了解最新动态。
 
“我上学的时候,那些梧桐树两个人抱不过来,现在这些树都有一百多岁了。这是一种沉淀,让我怀念和铭记。”水柏年说。
 
母校的点点滴滴都让这些老校友怀念不已。袁恒涌一次又一次地对记者说,“祝海大越办越好”,朴实的话语包含了学子对母校半生的情感。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王辉讲到,校友和母校有割不断的血脉之情。“母校以校友的成就为荣,校友永远支持母校的发展。作为一名校友,我也时刻准备着为母校的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希望通过校友会这个桥梁,与母校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
 
《科学时报》 (2011-05-06 A2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