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龙九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17 21:4:18
高端抗生素国际垄断终被打破


 
□本报记者 龙九尊
 
国际制药企业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垄断终于被打破。
 
有“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之称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目前抗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1979年,由美国默沙东公司(在美国名为“默克”公司)研制成功后,一直垄断国际市场。
 
30多年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药业”)将这一局面打破。这依赖于他们共同完成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
 
4月2日,项目第一完成人、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郑裕国教授在北京出差时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采访。他谈起了这场角逐背后的科研故事。
 
“我们和海正药业合作已经有20多年。” 郑裕国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沈寅初院士将自己发明的阿维菌素技术转让给海正药业,并由海正药业推向了产业化,这为双方今后的合作开了一个好头,此后双方经常走动。
 
“后来我们到海正药业去,他们老总就提出想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郑裕国说,这次合作最初就源于海正药业的这个技术需求。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主要品种,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当时生产巨头美国默克公司主要用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环境污染比较大,而浙江处于沿海区域,并不适合采用化学法,另一方面用化学法生产整体收率也不高。
 
“我们想用酶法来做。”郑裕国说,“我们在生物催化方面有很强的技术基础。”
 
“以前就和他们有一些合作,郑教授在这个领域做得很不错,所以就跟他们一起合作了。”海正药业副总经理朱康勤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合作就这样定了下来。海正药业答应投入经费,让郑裕国他们去做实验室小试。但郑裕国他们也不敢向海正药业打包票一定能成功。假如不成功该怎么办?
 
“不成功那也没关系,毕竟这是个探索的问题。”海正药业方面则打消了他们的忧虑。
 
“他们能宽容失败。”郑裕国说。
 
“小的失败,大的失败都是可能的,这没关系。”对于合作方可能的失败,朱康勤说,“科学嘛,允许失败,不可能个个都能成。”
 
但海正药业方面希望他们能开发一个平台技术,如果这项技术不能成功用于这个产品上,还可以转移到另一个产品。
 
2000年前后,郑裕国带着团队开始了研发工作。尽管他们在生物催化方面有很强的技术基础,但在研究过程中还是碰到了不少难题。
 
例如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手性前体合成问题上——这是其生产的核心技术,他们决定开发新型生物催化技术,而关键问题是要找到合适的生物催化剂产生菌。
 
头几年,他们大海捞针似的寻找这个至关重要的菌,一直找不到好的突破方法。直到建立了一种高效、灵敏的微生物筛选方法。
 
有了这个“筛子”,他们迅速地从全国各地采回的5000多份土样中,筛选到了一株新的细菌,这种细菌能产生立体选择性酰胺酶,从而一举攻克了整个工艺的最大难题。
 
“到2004~2005年左右我们就到企业开展中试。”郑裕国说,这时海正药业的技术人员和他们一起合作,建立生产线。
 
2006年,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获得新药证书。接下来重心转移到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产业开发。经过后续的工作,海正药业已建成年产5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生产线。通过化学—酶法合成新工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摩尔总收率达到21%和35%以上。
 
由7位专家组成,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担任主任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的产业化实现了高端抗生素制造关键技术及产品的国产化,提高了国际竞争力。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手性生物催化与化学合成结合在我国制药工程领域成功应用的范例”。
 
目前,海正药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及其关键中间体的生产规模达到了国内最大、生产成本国内外最低,质量超过欧洲药典(EP6.0)和美国药典(USP32)标准。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出口份额已占我国该品种原料药出口量90%以上,制剂已经逐渐替代美国默克公司的进口产品进入临床使用。
 
合作:责任心最关键
 
《科学时报》:这次和海正药业合作成功,您觉得关键原因什么?
 
郑裕国:有责任的科学家要找到有责任心的企业家,这很关键,能找到也很不容易。很多项目能推到产业化,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希望实验室技术成果产生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家投入钱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实际也是回报社会。有责任心的科学家能找到有责任心的企业家,这样双方的合作才能进行得更愉快,技术推进的步伐会更快。
 
《科学时报》:什么样的实验室技术会产生较好的效益?
 
郑裕国:作工程研究的人员应该想到,要开发关键技术或者共性技术,而且这些技术要应用到重大产业或者重大产品上面。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是科研人员需要去开发、追求的东西。还要瞄准全国性的、区域性的重大产业,比如我们学校、团队就瞄准浙江省的重大产业。
 
《科学时报》:也就是说科研人员不仅要懂科学,而且要有战略眼光?
 
郑裕国:对。不仅要研究先进的技术,还要瞄准重大产业、产品。比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非常高端的抗生素之一,也是第一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这个技术开发成功,可以指导一系列培南类药物的开发过程,我们现在正在做几个大的项目。
 
《科学时报》:从技术做到产业化这个过程中您有哪些体会?
 
郑裕国:我必须想到实验室做的东西是不是能应用。从研究到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再到产品、商品,这个链条科研人员都应该懂得。另外,做的过程中要心情愉悦吧,我总觉得,如果某项技术能够在某个企业建了一套装置,这也是一种成就感啊。我在团队里也说,我们并不是追求他们给我们多少经费,而是追求我们的成果能够在经济建设上发挥作用,改善民生。
 
《科学时报》:但是很多科研人员在没有基本经费保证之下,他们可能达不到您这个境界啊?
 
郑裕国:有时你一个项目转让费要几千万,实际上它可能不应该有这么高的经济要求,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成果要有一个总体的评价,毕竟技术在整个生产里面起到启动作用,很多工作需要企业家来配合。对企业家来说,一套装置投入下去,假如技术不行,这套装置就报废了,几千万就没了,要从这个方面来考虑。科研人员觉得自己成果价值有五千万,但是企业必须有超过五千万投入,这个成果才能开花结果。
 
《科学时报》 (2011-04-18 B4 企业·合作)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