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张楠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17 21:4:18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
西部住校生问题行为未见减少
 
□本报记者 张楠
 
去年底发生在湖南衡南县松江镇的一起交通事故牵动了全社会的目光:一辆改装的三轮“校车”在运送20名小学生上学途中,整车坠河,造成14名学生死亡。
 
这一事故将公众目光引向“撤点并校”政策和应运而生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留守儿童群体多年来广受社会关注。让孩子跟随打工父母一起流动,或将他们放在寄宿制学校内统一管理,曾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出路。
 
但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研讨会上公布的《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变流动或转由寄宿制学校统一管理,并非最佳方案。
 
这项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新公民计划资助的大型调查项目,由OFS(Our Free Sky,我们的自由天空)公益助学组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课题组共同完成。
 
住校生问题突出
 
“撤点并校”政策源自国务院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遗憾的是,很多地方似乎只看到了“调整”而没理解“因地制宜”,“撤点并校”近乎一刀切,村落学校数量随之锐减。学童们因此必须长途跋涉去上课,安全隐患令人揪心。
 
而寄宿学校所带来的校舍质量、营养保障、经济负担和心理困扰等一系列问题也广为社会诟病。
 
调查对象中,住校生占六成以上,该群体各项心理指标都偏低。小学和初中住校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应对能力都比走读生要差,对恋爱和性也想得更多。这与他们过早开始的住校生活不无关系。
 
并且,至少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以住校方式对青少年进行集中管理,并不能减少其问题行为。
 
调查中,住校生平均比走读生年长0.68岁,身高却矮了将近2厘米。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表示:“营养条件亟待改善,这是整个西部贫困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近期完成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学生成绩提高的影响》报告表明,与政策制定的初衷并不一致,住校生在学习成绩上也比走读生要低。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作为义务教育制度载体,完成了入学率提升的目标,却很难持续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并且,因为要寄宿,伙食费、生活费、住宿费等支出每人每年增加780~1000元,而针对贫困学童的“两免”(免学杂费、课本费)政策,只能省却180元的费用。
 
与会人士认为,仅靠公益力量难以改善目前状况,现在的蛋奶工程、补维生素片、装修宿舍、添加食堂设备等等,都是具体而微的对策,除此之外,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和政策层面的支持,例如推动锻炼设施的建设、推迟住校时间至小学四年级以后、在寄宿制初中配备生活老师和心理关怀老师等。
 
留守变流动并非最佳解决方案
 
与预想的不同,此次调查中并未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抑郁、问题行为等方面有不同。
 
并且,与2008年调查中进城就读的农村青少年比较,本次调查对象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上没有差异。显然,对于这次调查的西部贫困地区青少年而言,直接由留守儿童变为流动儿童可能并非最佳解决方案。
 
OFS心理健康项目组成员江兰认为,该结果需要结合父母外出打工时子女的年龄、父母与子女的联系频率等条件共同考虑。
 
当地留守儿童所拥有的一些保护性因素发挥了积极作用:原有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如关系紧密的亲属的照料;家庭经济条件由于父母打工得到改善;熟悉的生长环境;同伴之间相似的家庭背景;无需过早应对与城市的融合。
 
项目组负责人、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陈祉妍表示,虽然本次调查中大多数青少年为留守儿童,但他们的替代监护人也能肩负起家长管教的责任,如能对他们的教养方式有初步了解,对于后期干预会有重要意义。
 
需要更多元的方式
 
此外,资助人的评判也给西部贫困地区孩子带来很多心理压力。
 
“孩子们一谈起助学金,眼泪就哗啦啦地流,对他们来说人生最惨的就是考试‘砸锅’。”江兰说。
 
据了解,针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OFS助学金发放的唯一标准就是其家庭经济状况。而针对发放的主体——高中生,一些助学金发放组织采取了提前介入的方式,即从初二开始了解,初三开始与意向对象接触。
 
梁晓燕表示,20%~30%的资助对象因为他们的提前介入得以接受高中教育。
 
事实上,帮助贫困地区青少年,除了支教,还需要更多元的方式。
 
梁晓燕认为,发动城市大学生与高中生通信,是效果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因为这些“天外来信”,高中生们得到的是一对一的心理交流。她呼吁:“课堂教育不是最突出的问题,还应关注儿童的精神引导、人格成长等。支教志愿者们还有很多关怀成长、陪伴成长的工作要做。”
 
《科学时报》 (2011-04-18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