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贺根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5 21:55:23
广西农业凭什么坐拥多项全国第一
陈章良:科技创新对广西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日益突显
 
□本报记者 贺根生
 
日前,记者就“十一五”期间广西科技工作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他认为作为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广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科技成果、专利申请和授权、科技论文产出、创新平台建设、成果的转化推广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科技创新对广西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创新支撑千亿元产业发展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150亿元,增长13%以上;全区生产总值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十五”快2.9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则是广西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
 
2010年,柳州汽车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成为该市第一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汽车生产量已突破百万辆大关,广西成为全国汽车生产突破100万辆的6个省(市区)之一。
 
“十一五”期间,广西党委、政府为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出实施14个千亿元和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为了加快“14+4”产业发展,广西在14个千亿元产业中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23个产业研发中心,科技部门重点围绕千亿元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千亿元产业“350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工程,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在制糖、铝、锰等行业集成推广了一批先进共性关键技术。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在国内率先研发出达到欧Ⅳ、欧Ⅴ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巨型轮胎、高性能铝合金散热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使广西的制糖以及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等部分产业领域技术在全国处领先水平,进一步提高了“玉柴”、“柳工”、“五菱”、“欧维姆”等一批知名品牌的地位,为广西食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第一,食品、汽车、冶金产业产值超千亿元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让广西农业稳坐多个全国第一
 
在农业方面,“十一五”广西重点围绕甘蔗、桑蚕、畜牧、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新品种选育、先进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让广西农业稳坐多个全国第一。
 
2010年7月,由广西农科院自主育成的“桂两优二号”,经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这是广西第一个获得国家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实现了广西超级稻品种“零突破”,为广西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像这类在推进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品种、新技术还有很多:第一个米质达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的感光型水稻新品种“百优838”;首创桑蚕育种“化性遗传互补”技术,解决了亚热带桑蚕育种世界性难题;育成了一批糖料蔗优良新品种,其中“桂糖28号”是我国目前糖分最高的甘蔗品种之一;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和世界首例冷冻胚胎克隆水牛。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成功培育,以及标准化栽培、高值化加工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广西动植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促进了广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甘蔗、木薯、桑蚕、速丰林、奶水牛、罗非鱼等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糖料蔗、蚕茧、木薯、木材等产量排在全国首位。
 
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陈章良说,广西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功力凸显,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科技意识的增强,对科技工作重视;得益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加大和投入增加;得益于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还得益于国家对广西的支持,对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科技倾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广西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
 
据自治区科技厅介绍,“十一五”期间,广西进一步加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目前,已在机械、糖业、非粮生物质能源、有色金属等优势领域,建立了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9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14个千亿元产业中建立了23个产业研发中心;在全区建立自治区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3家,有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8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目前,南宁市已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桂林市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柳州市被评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
 
科学研究体系建设在加快,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实现了广西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现在全区还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6个,并建立了一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加强。截至2009年,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发展到104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9家;全区各类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到2900多个,服务覆盖全区906个乡镇、13600多个村屯、1100多万农民。
 
《科学时报》 (2011-04-06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